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家四代人干邮政 传奇人家见证百年邮路[图]--南海网
一家四代人干邮政 传奇人家见证百年邮路[图]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2007-04-27 16:13 来源:大河网

重走祖辈路,李天奇父子听老人们讲述“邮差”的故事。
 

“大清邮政”时期邮差用的邮袋、摇铃(资料图)

  南海网4月27日消息:

  百年前,战火纷飞中,挑担送邮件

  百年后,鼠标轻轻点,就能传信息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特别的家庭,一个百年邮政世家。从祖父李成章1907年投身“大清邮政”到今年儿子李晓新在邮局工作,整整100年时间,李天奇一家四代延续邮政事业,从封建社会的“大清邮政”,到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再到新中国的“人民邮政”;由“一根扁担两根绳,一盏马灯两只铃”的步班信差到今天的网络传输,这一百年邮政之家见证了中国邮政坎坷不平的发展史。

  2007年4月25日,在李成章参加邮政百年纪念日的这天,他的两个后代也踏上了这条道路,试图从历史变迁中搜寻往日的记忆,追寻祖辈留下的痕迹。

  传奇人家四代人干邮政

  今年52岁的李天奇祖籍河南省泌阳县源潭镇,1980年接父亲的班参加邮政工作,曾先后在新野县邮政局、唐河县邮政局担任投递员、打字员、工会干事、统计,现任唐河县邮政局财务股股长。去年,他的儿子李晓新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原本可以从事更好工作的他在父亲李天奇的强烈要求下来到了邮政系统,从事邮政传输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李晓新的这一举动,也成就了一个中国的百年邮政之家。

  李家的第一代“邮人”叫李成章,是李天奇的爷爷,生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907年在泌阳当邮差,承担泌阳县城至源潭步班邮路的运递任务,当时称“大清邮政”。1935年,李天奇的父亲李长兴接替了邮差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67年。1980年,李天奇也进入了邮局。

  李天奇说,他没见过自己的爷爷,爷爷留下的东西也被大水冲走了。而李晓新也只能从爸爸的口中听说关于祖辈的点点滴滴。

  4月25日,为了让儿子切身体验祖辈的艰辛,李天奇决定带儿子重走爷爷和父亲走过的邮路。

  重走邮路触摸百年记忆   一人养活6口人肩膀磨满大趼子

  经过考证和寻访,李天奇父子先来到源潭镇自己的婶婶张跃华家,这个81岁的老太太回忆,李成章运邮件主要靠步行挑担。那时当邮差,邮政局仅发一件无领无袖带有红边的绿色号坎,胸前有黄色“邮”字,携带大清邮政局颁发的“护照”(相当于工作证)。

  “你爷爷以前不驼背,但退休之后背弓起来了,肩膀头满是趼子,看着吓人。上班的时候鞋子坏得很快,我还曾经给他纳过鞋,平均一两个月就换双鞋。”张跃华说,为担负泌阳至源潭的邮件运递任务,虽然家在源潭,但李成章只能住在泌阳,担着三四十公斤的担子往返两地,只有歇班时才能回家。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你爷爷一个人养活我们6口人”,张跃华说,清朝末年的邮资较贵,有钱人家才会寄信。当时1分银等于16个铜板,而一个铜板能买一个烧饼,寄一封100公里以内的平信就要16个铜板,对于穷人来说,这个花费实在太奢侈了。

  1935年,由于长年奔波劳累,年近50岁的李成章让儿子、李天奇的父亲李长兴接了班。1948年,63岁的李成章病逝。

  张跃华说,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源潭镇邮政局的地址并没有变化,李天奇的爷爷和父亲就是在这里挑起担子经过卖饭棚、大河屯来到泌阳县城的。在她的指点下,李天奇父子来到了源潭邮政支局,在那里见到了解放后留下来的办公室。

  老人讲起老故事土匪都不抢邮差

  8时整,李天奇父子俩开始上路,原来的的乡间小路早成柏油马路。

  沿途只要见到上点年龄的人,李天奇总要上前询问,看是否有人见过自己的爷爷,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我相信肯定有人认识我爷爷”,李天奇毫不气馁,并唱起以前父亲唱的民谣。

  肩上担子八十斤,几十里路往前行。扁担前面挂风灯,后悬铜铃声声慢。行走一步担一闪,夜静铃声传悠远。穿过大村和小寨,恰似鸡鸣村村遍……

  步行14公里,10时,李天奇父子来到“卖饭棚”村。在村中的麦秸垛旁,李天奇找到了正在晒太阳的王路远老人。

  89岁的王路远说,卖饭棚以前就是过路店,很多人搭起棚子做买卖,现在棚子没了,却让村子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大清邮差?我见过啊。那时他们的工资挺高的,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干部了。”王路远的话让李天奇父子兴奋不已。他回忆道,清末时期邮差很苦,天不亮就打上裹腿出发了,徒步近百里,有时候在路上买点吃,有时候就自带干粮。饱受风霜暑热不说,还要手持棍棒,以防狼、野狗的侵袭。几十公里邮路要走近两天时间,担着沉重的邮件风餐露宿,既要赶夜路,还要穿越人迹荒芜的地带,有时甚至会遇到土匪。

  “邮差可好,给我们带点外面的或者亲人的信儿。”王路远说。接着,王路远老人描绘了他见过的老邮差形象,而他描述的形象中有一个与李天奇婶婶描述的一模一样。“啊,那个肯定就是爷爷了”,李天奇激动地热泪盈眶。

  油灯点亮夜路保温铁皮饭盒

  邮政世家的第二代邮政人李长兴生于1911年,1935年接班时才20多岁。当时已是民国时期,称“中华邮政”。他也跑泌阳县城至源潭的邮路,直到1945年。邮差当时每月仅10多枚银圆的工资,每天天不亮就上路,用洋油灯照明,将铁皮饭盒搁在灯上,利用灯的余热保温。

  李天奇说,父亲李长兴当邮差前在源潭街上给生意人当学徒,没干过苦力,突然要挑数十公斤的邮件,困难可想而知。父亲的肩膀被扁担磨破,血水、汗水浸湿了邮包,但在爷爷的严格要求下,他咬牙坚持。

  李长兴成了远近闻名的信差,不少人都认识他,给他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虽说战火纷飞,但他的工作很少受影响,即便是土匪也一般不找邮差的事。

  直到解放前,李长兴才被调到漯河邮局、开封邮局,不再当邮差。1948年开封解放,邮局被新中国整体接收,李长兴担着信挑迈入了新中国,有幸成为“人民邮政”的一员。其后,李长兴在豫东的杞县邮局工作,1962年调回新野邮局,1967年退休。

  那时候邮差的地位很高,到哪都通行无阻。铜铃一响大家就知道是邮差来了,有的邀请到自家吃饭,有的让帮忙捎个东西。“李长兴曾经被土匪抢劫过。”1958年参加工作的程老先生说,“但几人一听说是邮差,便放过了。“

  先进科技接替先人担子

  “终于找到祖辈的路了,终于体验到了当时他们有多艰辛,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的”,重走祖辈邮路,李晓新明白了许多。

  从过去挑着担子用脚丈量土地,到现在鼠标一点传递信息,李天奇一家见证了百年邮政发展的历史。这么多年来,无论什么战争或者遭遇各种困难,邮政之路始终没有停止,是因为所有邮政工作者有着同样的信念“为大家服务,为大家办事”。

  【邮政资料】

  旧中国邮政是指1949年以前中国政府办理的新式邮政,包括清代邮政和中华邮政。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标志中国邮政正式诞生。

  ●中国在1911年,邮政脱离海关,1912年起改称中华邮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邮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邮政史话:云中谁寄锦书来
邮政120周年 ▏近代邮政讲坛第三篇:海关试办邮政
中国最早的快递业务,从天津寄件到山东德州要用四天时间
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
美国邮政纪念特殊的“邮政员工”
聞鍾記郵 | 退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