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北方太平洋牡蛎育苗及养殖现状
于瑞海 李 琪 王照萍 孔令锋(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3)

在海水养殖品种中,由于贝类投入成本低、单产高等特点,已成为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贝类养殖占海水养殖的比重高达80%以上;我国的牡蛎养殖在贝类养殖业中占重要地位,历史上俗称我国四大养殖贝类(牡蛎、缢蛏、泥蚶、蛤仔)之一,是传统的贝类养殖品种。近10年我国牡蛎养殖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渔业年鉴》中没有区分牡蛎的具体种类,据估计我国太平洋牡蛎的产量约占牡蛎总产量的1/3。

太平洋牡蛎虽然在我国有自然分布,但养殖的太平洋牡蛎大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因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肥满度高等优点,推动了我国北方牡蛎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太平洋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取得了成功,为牡蛎的大面积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来源。目前,我国北方牡蛎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靠人工育苗,育苗所用亲本都是来源于从未经过遗传改良的野生型群体。

太平洋牡蛎主要以筏式养殖为主,由于牡蛎养殖具有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效益高等特点,渔民养殖积极性非常高,养殖面积迅速扩大,经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太平洋牡蛎的品质却在下降,种质也出现退化,表现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出肉率低下、形态不规则、死亡率逐年增高、肉质不好的缺点;另外,由于对引进的太平洋牡蛎种质没有进行严格的保存和自身繁殖,出现种质退化,特别是与天然褶牡蛎、大连湾牡蛎杂交使太平洋牡蛎很难找出纯种的牡蛎种,太平洋牡蛎原有的特征和品质发生改变,近几年突出表现在育苗成功率大大降低、养殖牡蛎的大批量死亡、品质差等方面,影响其出口。因此,市场价格偏低,达不到牡蛎活体出口标准,严重影响牡蛎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单位和广大消费者迫切需要开发产量高、品质好的太平洋牡蛎新品种,来满足市场和广大养殖单位的需求。

为此笔者结合从事贝类育苗、养殖20年的成功经验和有关资料,就太平洋牡蛎育苗和养殖的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对牡蛎养殖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一、 太平洋牡蛎育苗和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太平洋牡蛎育苗情况

我国北方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生产一直沿用扇贝育苗的常规方法进行,以前,牡蛎育苗相对于扇贝育苗来说比较容易,成功率很高,在贝类中是比较容易育苗的品种之一,而且是育苗成本低、效益高的贝类苗种之一。但最近5年,太平洋牡蛎成为北方比较难育的贝类苗种之一,严重影响育苗单位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其存在主要问题是:

(1)种贝蓄养成活率降低。主要表现在,种贝在升温促熟培育过程中,死亡率增加,死亡率为5%~10%,个别更高;以前育苗种贝蓄养基本上没有死亡,死亡率仅为0.5‰以下。另外,亲贝培育成熟的情况也较差,亲贝诱导产卵率较低。

(2)幼虫成活率降低。在太平洋牡蛎引进初期,幼虫培育期间成活率很高,可达90%以上,以后逐渐降低,但在200微米以后基本上稳定。目前,主要表现在:幼虫选优的3~4天开始死亡,到140~150微米基本死亡50%以上,有的达80%以上,最近这几年幼虫在200~300微米大小也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3)附着变态后在附着基上的死亡率升高。主要表现在附着在扇贝壳上的牡蛎稚贝室内培育7天后下海中间培育,15天后死亡率有时很低,有时几乎全部死亡等。

2.太平洋牡蛎的养殖情况

我国北方太平洋牡蛎主要是以筏式养殖为主,并有少量的滩涂底播养殖。浮筏式养殖是一种深水垂下式养殖方法,它是在潮下带设置浮动式筏架,将附有蛎苗的养殖绳垂挂在筏架上进行养成。这种方法不受海区底质限制,能充分利用水体。由于牡蛎不露空,昼夜滤水摄食,故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同时,筏式养殖还具有养殖成本低、管理方便、效益高的优点,亩利可达2000~6000元。但最近几年在牡蛎养殖过程中存在死亡率升高、生长速度慢、个体小且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牡蛎的产量和效益。

二、太平洋牡蛎育苗和养殖需解决途径的探讨

1.首先强化选种

由于太平洋牡蛎引进已20多年,已与本地的褶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本地品种杂交,而且繁殖了很多代,种质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养殖的牡蛎虽然外形相似,但大多已不具有太平洋牡蛎的原有外套膜具黑膜边缘的特征,已分不出真正的太平洋牡蛎,因此,要加强引种和选种,对引进的原种加强保护,严禁与其它牡蛎杂交。

(1)重新从日本原产地引进纯种的太平洋牡蛎进行育苗和养殖,为防原种种质污染,要建立原种种质库和

(2)加强育苗中的选种工作,选择比较肥的海区中生长快、死亡率低、壳形规则、个体大的牡蛎作为亲贝。

(3)强化牡蛎遗传多样性分析:加强本地牡蛎和引进太平洋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查清长牡蛎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分化,和太平洋牡蛎与大连湾牡蛎、褶牡蛎、近江牡蛎的系统演化关系。利用太平洋牡蛎微卫星标记高效分离技术,进行太平洋牡蛎精密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定位,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择生长快、抗病力强、品质好、壳形美观的亲贝做种贝。

2.加强幼虫培育技术

(1)首先强化营养,注意牡蛎幼虫培育过程中的饵料问题,牡蛎幼虫培育过程比扇贝长,需要采用多种单细胞藻类混合投喂,小于150微米前以金藻为主,大于150微米后以扁藻为主、金藻为辅混合投喂,饵料一定要为新鲜、无污染、无老化的单细胞藻类。

(2)对幼虫进行逐级筛选培养,由于牡蛎幼虫大小差异较大,通过用不同网目的筛绢把幼虫分成大、中、小等2~3级,需要选择大、中个体培育,淘汰小个体。

(3)根据幼虫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当控制密度,前期密度为10~15个/毫升、中期8~10个/毫升、后期3~5个/毫升。

(4)严格附着基的处理,投附着基前,要对投的扇贝壳附着基进行严格的洗刷、消毒处理,防止因附着基处理不当,一方面影响牡蛎幼虫生活环境,造成附着幼虫的死亡,另一方面造成附着幼虫脱落。

3.附着变态后的管理

首先,加大换水量,有条件的地方换水量应为附着前的一倍多;其次,加强耐干露时间锻炼,每天干露2~3小时,并对附着基进行冲洗;第三,加强出池前水温锻炼,出池前逐渐降低温度,直至与自然水温的温差小于2~3℃,防止因室内与自然水温温差大,引起附着稚贝的不适而死亡。

4.太平洋牡蛎的多倍体育种技术应用

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是目前贝类遗传育种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应用价值的一个领域。多倍体育种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种。三倍体贝类具有育性差、生长快和肉质好等显著特点,是很有价值的养殖贝类品系。目前三倍体牡蛎在美国已经产业化,市场占有量达到30%~50%,在中国也已开始推广,产业化已初具规模。目前,牡蛎多倍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倍体和四倍体。三倍体贝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好等特点,且由于三倍体具有三套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联会不平衡导致三倍体的高度不育性,能形成繁殖隔离,不会对养殖环境造成品种污染;四倍体贝类具有进行正常繁育的可能,与二倍体杂交可产生100%的三倍体,能够克服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三倍体的缺点,更加安全、简便、高效地获得三倍体。此外,应用传统的定向选育和杂交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进行太平洋牡蛎遗传改良、培。

育名优新品种,将推动我国太平洋牡蛎养殖品种的良种化,达到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使我国由牡蛎养殖大国向牡蛎养殖强国转变。

5.养殖期间的管理

(1)选择合适的养殖海区。太平洋牡蛎的浮筏养殖应选择风浪较小,干潮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水温周年变化稳定,冬季无冰冻,夏季不超过30℃;泥底、泥砂底或砂泥底均可,海区表层流速以0.3~0.5米/秒为宜,海区中浮游植物量一般不低于4万细胞/升。此外,养殖海区应尽量避开贻贝、海鞘等大量繁殖附着的海区;不应有工业污染源。

(2)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我国太平洋牡蛎的养殖主要是在内湾海域,内湾海域水质交换差,饵料生物量补偿率差,因此,严格控制牡蛎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最好实行贝藻混养。防止因养殖密度和规模大造成饵料不足,影响牡蛎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牡蛎体质和品质造成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变成更大的生蚝,它几乎被搞绝育了!
福建牡蛎养殖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日照市单体三倍体牡蛎育苗取得阶段性成果
“美味生蚝”的背后有哪些科学知识?丨美丽南海
亲贝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大连海蛎子突然“换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