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的目标与路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工作人员

在国有林场合作项目地进行森林碳汇调查

建章立制  保护修复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为碳排放最重要的汇。有专家援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全球碳收支报告2020》中的数据,2010年~2019年化石能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碳排放比例分别是84.6%、15.4%,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累计吸收了人为碳排放的57%。

针对碳减排、碳中和,今年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一份关于国家自主贡献的综合报告中提及,各缔约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大多数确定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部门的国内减缓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将减少毁林作为具有很大减缓潜力的优先措施,包括减少毁林导致的排放、减少森林退化所致排放、养护森林碳库、可持续森林管理,以及加强森林碳储存活动。

研讨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处长郭义强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在固碳增汇、促进碳中和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效。

我国逐步完善了生态保护修复法律和制度体系,如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在部委层面,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规划、政策、技术等文件相继出台,包括《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等;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矿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文件。

在规划体系方面,从“十四五”规划到正在编制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省级规划,都已经或正在为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一系列布局。例如,空间规划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并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到“三区四带”等,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

在工程体系方面,我国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了铺垫。当前国家层面的工程主要包括国土绿化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工程,海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湿、退垸还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未来15年还布局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厘清乱象  攻克难点

关注国际评估体系

自去年“双碳”目标提出,旋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热点,国内关于“双碳”的各种概念、数据频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乱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建华说,这些概念、数字都似曾相识,碳汇、碳储量、固碳、吸碳……很多概念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每个人对于概念的理解不一样、表达习惯也不一样,还有很多新词是新创的。“'双碳’是一个长期目标,因此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术语及其所定义的范围、对象、口径、分类等进行标准化。”朱建华说。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的技术复杂,很多决策和政策的出台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朱建华谈到目前碳汇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如要注重完整性等。他说,虽然研究对象的尺度有大有小,在讨论碳汇问题时,要站在所有土地类型的角度考虑。“评价森林碳汇功能时,往往会用十年前森林碳储量是多少,现在森林碳储量是多少,两者一减,就得出十年间森林碳汇做了多大贡献。但是森林面积增加的同时,必然导致其他土地利用面积的减少。是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还是森林质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要厘清,否则容易出现误判。”朱建华举例说。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则谈到我国与国际碳固定评估体系间存在差异的问题。罗明说,目前国际生态系统碳固定评估体系仅测算碳增量而非存量,我国实际情况则是存量大而后备潜力相对不足,对于未来我国国家自主贡献实现及其国际认可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草原、湿地、海岸带、冻土分布范围广,而现有国际评估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关注度高,对其他生态系统关注相对不足,其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相对缺乏,对其固碳功能的认识和潜力挖掘具有一定的技术障碍。

罗明还谈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着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机理不清这一难点。她说,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各组成部分,通过复杂的生态过程实现,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温带荒漠等特有生态系统固碳机理的国外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相关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此外,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与其他服务间如何实现协同增益也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

强化规划  管控用途

做好“固、增、扩”

谈到如何有效加强生态系统的碳中和作用,罗明表示,要在进一步发展森林碳汇的同时,积极挖掘草原、湿地、农田、海洋、冻土等碳汇功能。设立和开展相关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工作中的碳中和实现标准研究。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发布的国际通用碳排放与固碳量测算方法,明晰碳中和过程中存量与增量的科学关系,结合自然资源领域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测算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推动我国碳中和措施在国际框架中实施。

郭义强说,要立足于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强碳汇技术支撑。做好碳汇本底调查;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布局低碳用地;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技术的固碳增汇能力;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碳汇监测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涵盖陆地和海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汇计量核算体系。

“基本原理是增加生态系统的碳输入,减少干扰引起生态系统的碳输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逯非表示,要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森林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和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在草地生态系统开展人工种草、围栏封育、降低放牧压力;在农田生态系统开展秸秆还田(旱地),进行合理施肥,施用生物质炭。

长期从事林草生态系统研究的朱建华主要谈了森林、草地的增汇路径:“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固、增、扩。”朱建华说,固,就是保护现有碳储存,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减少毁林和不合理土地利用、土地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草地、湿地等资源,科学管理森林采伐;减少因火灾和病虫害等破坏森林和草地资源造成的碳排放。

“增,就是提升森林和草原质量。”朱建华结合我国森林质量现状说到,过去几十年,我国森林碳储量总量一直是增加的,但是每公顷的碳储量基本上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森林质量没有什么明显提高。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规范开展森林经营活动;优化调整林分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因地制宜提高高效固碳树种比例,延长轮伐期;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加大人工林改造力度,持续提高森林质量、固碳效率和碳储量。

“扩,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和国土绿化面积。”朱建华表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强化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通过多形式推动增绿增汇。

研讨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世界资源研究所、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等单位有关专家分别就碳汇功能机理、增汇路径等互动讨论,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言献策。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工作人员

在国有林场合作项目地进行森林碳汇调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聚力大保护,聊城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动态|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几点思考
正宝: $三聚环保(SZ300072)$ 19大报告摘要:(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
四部门联合发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
梁留科:生态国土建设亟须顶层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