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回眸 | 从安源到珠海:我家历经三十七年的乔迁之喜

旧时称搬家为“乔迁”,《诗经.小雅.伐木》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从深谷里飞出来,落在高大的树木上,吱吱喳喳地啁啾,呼朋引类,乃是为着一个憧憬。我和妻子成家37年来,其实就像那只鸟,我家的11次搬迁流动,其实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向往一种最后的笃定和安稳。

要说搬家,就得先说成家之事。1982年10月,我时年25周岁,步入了恋爱,结婚筹备阶段。结婚最大的问题是要有房。当时,父亲与继母及三个弟妹们都住在市煤冶局南院的一户三室一厅的住宅内(实际是两房一厅,将厨房改成卧室,厨房则移至板梯间杂室)。本来就相当拥挤,现在要腾出一间来做我的新房,自然是捉襟见肘。继母的脸色自然阴沉下来。考虑到家中住房的窘迫之状,为顾全大局,维护和谐,我赶紧对全家人宣布:“只在家里走个过场,举办结婚仪式,,结婚以后我会赶紧搬走”。现在网上有一种流行说法: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子女的家。而就当时的住房条件来说,我的体会是:父母的家永远都不是我的家,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创建属于我自已的家。

      当时我与妻子的工作单位相距10余华里,考虑到便利,便在妻子工作单位所在地安源镇租房居住。从此开始了独立门户的生活。这是我新婚不到一个月的第一次搬家。当晚,我铺开信纸,洋洋洒洒的写下了自信豪迈的“搬家宣言”,寄给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信中表达了我婚后独立自主,白手成家、敢于担当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憧憬。

       在安源镇塘湾里谢姓老伯旧宅,租住了半年左右,因他家儿子要结婚,催促我赶紧腾房另择他处。出于无奈,工休日将家具大件寄存别处,然后租借了一辆小四轮车,拖着简陋的行李和用具,搬至单位职工宿舍暂住。

      后来在地处丹江的市化肥厂分得一间旧厂房改造而成的20多平米的住房栖身,因住房邻近锅炉、造气车间,又离邻近的化工厂碳黑车间不远,环境差、灰尘多,嘈音大。妻子上班骑车往返也不方便,有一个冬天的傍晚,她骑车回家,不小心栽倒至路边水田,弄得全身湿漉漉,脏兮兮的,这就更加促使我下决心再次搬家。

     1983年7月,经岳父帮忙找到一个居所。这是一间由安源矿洗煤厂化验室改造而成的10多平米的宿舍,经请人砌墙铺地修缮,我们由丹江搬至安源,住了进去。宿舍虽然简陋,潮湿、阴暗,只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妻子此时有了身孕,而我又有了追求读大学深造的梦想,我创作的摄影小说《希望》即将杀青发表等喜上眉梢的事情,让狭窄的蜗居里,充满着希望的阳光和无比的温馨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记得是同年11月,一个天空上飘着绵绵细雨的日子。早晨睁眼醒来,只听见房顶上瓦烁声响,有人挥锤砸墙,原来是矿上有关单位在拆房修路。我赶紧叫醒妻子,喊来妻家弟妹帮忙, 借来一辆两轮板车,冒雨拖着家中杂物,撤离至安全地带后,停在矿区马路三叉路口竟两眼迷茫,无处可去。


        幸亏父亲得知这个情况后,及时赶到安源,借得老同事在安源镇方家坳居民区的一套住房,暂且有了安身之所。1983年12月,我家熹儿出生后,在此居住至1984年2月。因房主另有安排,催我们搬走。经岳父到处奔波联系,我们一家三口搬至安源矿家属招待所一间仅能放置一张双人床的房间居住,在墙壁上挂只旧炸药箱做碗柜,在走廊上垒灶做饭。

安源矿家属招待所是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主要用来接待来探亲的矿工家属, 不少矿工家属来了以后,在此筑巢,生儿育女,久而久之,便成了矿工家属大院了。有的家庭人口多,便在狭小房间里叠层架床,有的家庭夫妻和子女分居宿舍、招待所两处。狭长的走廊上,靠两侧墙边摆满了炉灶,堆满了煤球,到处是乱拉乱搭的电线,做饭时分,走廊里奏响锅盆碗盏“协奏曲”,煤烟、油烟气味到处弥漫。
终于有一天,矿上安全检查时,发现了这个火灾隐患之所,在广播里反复播送出措辞严厉的通知,要求在限定时间内驱逐这个杂乱居所的“危险”居民,整治这个安全隐患。于是,我们一家又面临着流离失所的窘境。
                     

按煤矿惯例,分配住房以男职工为主,女职工分房没有先例。1984年8月,时任安源矿招待所所长的岳父与矿福利科多次交涉,终于以妻子的名义,破例分配到安源镇八十间十七号旧房,经过清理,粉刷,修缮后,搬入居住。

这户一楼旧房一室二厅,窗后临繁华马路,过往运煤车辆多,灰尘多,噪音大,我用彩布帘子做成隔断,将厅堂一分为二,又在室外空地搭建一个小厨房,一下子就把住房变身为二室二厅一厨房。那时的住宅没有卫生间,洗澡在厨房,或是去煤矿职工公共澡堂子,大小便得上公共厕所。

因成家之后,居住环境不稳定,加上自己一边工作,一边读刊大,电大,在外奔波忙碌,幼年的熹儿大部分时间寄居在外婆家,与我的亲子生活时间不多。当我们搬入新居,安顿好后,岳父抱着熹儿送回家,熹儿玩耍一会说:“外公,我要回家去”。这个陌生的环境,不是他心目中的家。听着熹儿稚气的话,想想自己成家近三年来频繁搬家,饱尝甘苦,没有给妻儿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愧疚、酸涩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搬家并未终止,生活艰辛并快乐着。1989年6月,妻子堂兄的胡姓好友,因换住房,其原住的安源镇房管所公房空置。妻子闻讯后,便前去交涉换房,待商议妥当后,我们又一次搬家。新家位于安源镇方家坳89号,是一栋砖瓦结构的三层楼房,我家在二楼,二室二厅一厨房,住房条件比以前有所改善。
       搬进去之前,我雇人将地面和门窗油漆成赭红色,墙裙则油漆成天蓝色,将原来寄存别处的家具取回家,还添置了一些家用电器,购置了带水瓮坛的新式藕煤节能灶,并自己动手,买来弹簧,麻袋,布料,制作了一个时尚的布艺沙发,把家庭环境布置得温馨舒适,一家三口生活其乐融融。

         熹儿在慢慢长大,开始进入安源镇希望小学读书,我经过五年苦读,终于从电大毕业,然后被录用为聘用干部,并获得中级职称,从生产车间调入单位机关工作。 在这期间,妻子单位减员增效,动员职工走向社会,自谋岗位。妻子在铁路边家属区自负盈亏地办起了粮油小卖店,而我所在单位生产不景气,随时都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险,干部职工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为谋求今后生计,我企图南下打工,曾参加一家在深圳办厂的台商招聘面试,被录用准备启程前往时,父亲得知后,清晨赶来,极力劝阻;加上熹儿尚幼,妻子身体状况欠佳,未曾成行,后来又到湖南醴陵市一家加拿大商人投资生产计生用品的厂家应聘,再后来,我先后投寄求职简历到深圳、东莞、广州、珠海等地,均因各种原因而未成行。

       记得是1994年2月的一个寒冷的深夜,妻子倦缩在被窝里陪我写求职信。我在信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并表达了自愿放弃现任企业中层干部职务,去从事陌生的保险工作,从最艰苦的岗位干起,不讲任何条件,服从工作分配等强烈愿望。我一鼓作气写完后,对妻子说:“如果这封信发出去没有回音,我不再写了,过完春节就背着行李外出求职谋生了”。
       此时,安源的城镇居民所住公房进行房改,由过去租赁公房转入购买商品房。我夫妻俩多方奔走筹措资金,购买所住公房为个人私房。这是我家第一次购买住房,终于结束了寄人檐下的历史,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房屋产权证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4年春节过后,我向市保险公司发出的“毛遂自荐”求职信,终于有了回音。同年11月中旬,我参加全省保险系统选调干部文化考试,然后是调档考察,收到调令,至12月被选调入保险公司办公室工作。

        在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办文、办会、办事,我由化肥企业进入保险这个陌生行业,只有靠“勤能补拙”,去尽快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型。因家离公司较远,为节省回家往返时间,我借住在离公司不远的表姐夫家。大概借住了半年左右, 因早出晚归,给表姐夫家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不少干扰,深感不便和内疚。1995年2月, 我向公司提出的住房申请得到批准,离开了生活了13年的安源矿区,全家搬至位于萍乡市跃进路的保险公司职工宿舍。

      所谓宿舍就是一个20平米左右的单间。我将衣柜摆在房间中间做隔断,房间一分为二,里面做主卧室,外面是次卧室兼餐厅和会客室,在走廊上安灶做饭。尽管房屋狭窄, 家俱简陋,但君子安贫, 达人知命,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朋友们来访,我戏称现在的住房是二室一走廊的“微型豪宅”。我们全家户口由安源镇迁入萍乡市城区,熹儿这时已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由安源镇小学转入市内城区小学读书。
       大概是1998年6月左右,公司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决定在建设东路东方宾馆侧边,购建职工住宅楼。公司工会成立了职工住房分配领导小组,拿出具体方案,按职工个人职务、工龄、司龄、职称等项综合计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分配住房的户型和楼层,并张榜公布。
       我虽然司龄有限,但工龄长,又是选调干部、有中级职称,还是住房困难户。初次分房,榜上有名。妻儿知道后,一连几天,兴奋不已。可是事与愿违,公司有一个入司时间较长,但综合得分较低的工勤人员分得住房不如意,遂与我攀比,竟骂骂咧咧,当众撕下公司的分房榜。事后,“撕榜者”无理取闹的行径,虽然得到公司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并当众作了自我检查,但我觉得,职工分房,僧多粥少,相互攀比,不可避免, 既使我能分到房, 今后做邻居也会不开心,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当即表示,退出分房,靠自力更生去解决个人的住房困难问题。于是,双休日我骑着自行车到处奔波,在城区内四方搜集住房信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有朋友合伙购地,正在邀约建房合伙人。待实地考察建房地段,合作方式,建房许可证照,再与合伙建房人协商好合作事项之后,于1998年9月,开启自建住房。当时靠“三个一点”解决建房款。一是自己有一点。通过节省家庭开支,家里有了一些积蓄。二是自筹一点。卖掉安源镇方家坳的旧房,自筹了部分资金。三是对外借一点。
       俗话说:“砌屋造船,昼夜无眠”。合伙建房,涉及到各家的利益和各楼层建筑质量,以及材料采购的好坏,各楼层主人每天要到现场监理,并买些香烟、水果、包子之类东西,用些小恩小惠讨好工地上的人,既想讨个好的彩头,又想质量会更好些。上班、建房两兼顾,夫妻俩忙得焦头烂额,累得疲惫不堪,半年左右告竣,转入内部装修两个月,终于大功告成。次年10月3日搬入新居。

       新居占地156平米,四室二厅一厨二卫,客厅为落地式窗户,南北通透, 生活区,起居区,厨卫区等设计合理,楼顶建有自家花园,种些花草蔬菜,楼底分得两间车库,周围商业兴隆,交通发达、生活便利。2005年6月, 因房屋左侧有块自购空地,邻居商议合伙搭建,每户拓展了40多平米的一房一厅一阳台,至此,我家拥有五室三厅一厨二卫的210多平米的“豪宅”。我家还拥有一块屋顶菜园,闲暇时光,我们夫妻俩躬身耕作,园子里四季如春,葱蒜翠绿,瓜果飘香,不仅蔬菜基本上能自给自足,还收获了丰收的喜悦。

最重要的是我有了一个宽敞、舒适、明亮的书房,书房取名为“念慈书斋”。寓怀念亲生母亲,知足报恩,奋发进取之意。工余间隙,书房便成了我的天堂。我在书房里,点燃一炉檀香,当一缕缕烟线袅袅地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天花板,再向四周弥漫时,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有时会暗自发呆,更多的时候是在檀香的薰陶中独处、读书、写作。

有时想一想,古往今来,有过许多酷爱搬家的名人。比如说,凡高,莫扎特都是搬家狂,贝多芬在35年内搬了79次家,浮世绘画家葛钸北斋一共搬了93次。不知为什么,爱搬家的日本作家也特别多,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等,统统都是无根的旅人,随时准备着自我变革,重启人生。也不知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丰富了灵感和创造力,还是对变化的热爱早已深埋在创作者的基因里。或许张爱玲是个例外, 年少时的她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真是一语成谶。她去美国后不停地搬家,但其原因据说是皮肤病,她怀疑有一种小虫子总在如影随形地咬她。而我们夫妻俩只是一只衔泥筑巢的小鸟,能有一个避风雨之所就知足矣。经此建房一役,身心俱疲,不敢再想“搬家”二字了。

从199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家在市区的自建房,整整居住了14年, 这是我成家以来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我写稿出书,申报高级职称、辞职跳槽、省城调动、为儿子大学报考选专业、就业选方向,送儿子外出打工、筹办儿子婚姻大事、规划异乡置业等一系列重大事项,均在此运筹完成, 这些都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深刻记忆。

                       

广州是座四季如春、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宜居城市,九十年代初期,我因参加中国化工报全国通联会,第一次到广州市城区,逗留过几天,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了好印象。后因妻妹由萍乡搬迁至广州市花都区居住,来往多了,感觉从萍乡严寒的冬季,到冬季如春天般温暖的广州过冬,我和妻子感到身体比较舒适 。年龄大了, 尤其是妻子患有哮喘病,冬季畏寒怕冷,病情多发的状况,退休后如果有一个避寒保暖的居住地,也让即将大学毕业的熹儿,向外发展,成家就业有个立足之地。基于上述考虑,于是萌生了在广州花都区购房置业的想法。

       2005年2月, 当时广州市区商品房不限购,政策允许外地人购房置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走访,我选择在广州花都区新华镇曙光路段的昌华豪苑楼盘购得二楼一户二室一厅77.2平米的小户型住宅。付完首付款后,其余款在银行按揭贷款后,逐月节省家庭开支,从工资中扣缴。 
        2007年9月,我们父子俩不约而同的一起辞职。此时,我家熹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工作两年后,刚辞职至珠海市高新区就业。而我为延长工作年限,避免遭遇内退,减少工资收入,时年已逾半百的我果断辞职,至一家新兴的保险公司再就业。去新单位上班前,我特意请假,携妻子前往珠海探望熹儿。
       在去珠海之前,我从互联网上查阅和浏览了这座陌生城市的基本情况,并在网上预定了宾馆房间。9月20日,经过长途跋涉,我和妻子第一次走进珠海这座陌生的城市。抵达当晚,直接入住网上预订的一家大酒店(前山市场对面)。晚饭后走出酒店散步,只见街道上到处是穿短裤,打赤膊纳凉的民工,还有围聚在一起唱卡拉0K的人群,这种情景与老家萍乡有些相似,与我心目中的美丽城市形象相去甚远,赶紧找人打听,原来这里是前山,当时是城乡结合部,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散地。第二天,我赶紧向珠海市区靠近,入住位于老香州客运站旁边的新恒运大酒店。

步移景换,驻足四周,左右顾盼,珠海开始向我们展示出美丽的容貌和迷人的魅力。当时,珠海市体育中心广场正在举行盛大的房车展销会,连续二周,我和妻子徜徉在展销会中,随着看房的人流,乘车前往市内各类型楼盘,看地段、看户型,问房价,还享受宾至如归的免费招待。

通过调研和对比,我确定在此购房,其思路是:离熹儿上班地点半小时车程之内,并全面考虑周边环境、小区位置、公共交通、买菜购物、幼儿上学、日常就医、物业管理等综合因素。最后选择在市区新建的楼盘购房。

先是在售楼部缴纳定金,送妻子回萍乡,然后父子俩“兵分两路”,我专程赶到广州花都区将昌华豪苑楼盘的小户型卖掉,抓紧筹集购房首付款;熹儿则等待开盘消息,排队抽签挑选户型,然后再待我返回珠海落单付款,签订购房合同和银行按揭协议。

当时因这个楼盘在珠海市内的地理位置好,由德意志银行投资开发,购房刚需者云集,热闹非凡。经过一番周折后,熹儿幸运地抽得房号,确定了楼层和户型。我在广州花都也进展顺利,一周内将小户型转让,兑换成现金后,返回珠海,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签订购房合同。缴纳首付款后,办理银行按揭贷款,由熹儿每月负责还贷。熹儿刚从大学毕业,就业时间不长,就开始背驮起返还房贷的债务, 做上了“房奴”,在为自己的前途打拼的同时,也开始为家庭的发展作贡献了。

      2009年10月5日,熹儿在萍乡老家完婚。同年10月筹款装修珠海新房,至年底搬入居住。按照萍乡习俗,搬新房要过火,即从旧房取火种到新房点火做饭。过去萍乡居民搬家时,当天凌晨起床,点燃藕煤炉子,在旧房烧好开水,煮好米饭,然后将烧得火苗旺旺的藕煤炉子搬迁至新房,炒些时鲜菜肴,请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推杯换盏,欢聚一堂,热闹一天。蕴意为延续香火,家丁兴旺、繁衍生息。

因考虑到这次是跨省际搬家,距离较远,我和妻子在搬家过火事项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老家的被褥被单之类的生活用具,打包快递过去;又比如,过火这项,以携带一只红色打火机代替火种,至新房厨房时点燃煤气炉灶的方式代替;考虑到我家是第一次离乡背井,在外购房置业,临行前,我特意到老家城南香火旺盛的宝积寺内祷告,十分虔诚地用黄表纸包了一大包香灰,盛在一只三鼎铜质香炉内,带回珠海新家,敬奉在迎门醒目位置。宝积寺香灰,是乡土象征,镇宅之宝,从此我们全家对远在840多公里之外的家乡,有了一份根在萍乡的乡愁眷恋。

迁移或迁徙本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国已加入)第13条第1款写道:“人人在各国境内自由迁徙和居住”。可是在中国,严格管理的户籍制度由来已久,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商鞅创始起,这种户籍制度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计划经济制度改革前。直到改革开放后,新的户籍制度安排才开始破冰启航, 从父母随独生子女迁移落户,到异地购房落户,积分入户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使“人人在各国境内自由迁徙和居住” 或在国内跨省自由迁徙居住成为现实。比如说:我们家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尤其是我家熹儿的立足发展,奋力拼搏,才使我青年时期就萌发的向外发展拓出路,迁徙异乡图自强的夙愿得以实现。

       2009年11月11日,正是我与妻子结婚27周年的纪念日,根据珠海当地规定,我家可享受购房入户政策待遇,熹儿的户籍由深圳市南山高新技术园区迁至珠海市香州区落户,做了新房户主。儿媳的户籍也随后由萍乡迁入珠海市落户,孙女欣茹,孙子裕博先后在珠海出生,成了新新珠海人。我和妻子则是享受"父母随独生子女迁移落户"的政策安排,先后迁入珠海落户。若以2007年10月在珠海购房,到全家人的户籍全部迁至珠海市落户为标志,全家人实行跨省迁移,安家落户的时间总体上花费了7年之久。

       在2007年至2009年的珠海建家初期,我和妻子勤俭持家,变卖房产,积累资金,竭尽全力支持儿子成家创业,象蚂蚁搬家似地置办或搬迁起各类日常用具;熹儿不怕苦累,顶着压力,拼命工作、勤俭节约、还房贷,购新车,婚后与儿媳同心同德,齐心建家,卓有成效。尤其是在装修期间,儿媳辞职在家,专职打理、四方奔波、购买材料、监督装修,如期完成在珠海的建家任务。

过去常说父母在哪,家在哪。如今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独生子女的离乡择地就业,有关家的观念发生逆袭了。由过去以父母居住地为核心的家庭观念,转化为"儿女在哪,家就在哪"的新观念。珠海成了孙辈的家乡,也成了我们这代人的第二家乡。如今,在我们这个拥有10余个外省人聚居的小区里,不管你来自于何方,大家都把自己远方的家乡统称为老家!

2010年9月,我接父亲和继母到珠海新家小住半个多月,期间去游览过珠海的市容市貌,领略这个滨海城市的多姿风采,登上游艇,环岛游览澳门风景,还乘上游轮去美丽的东澳岛观海景、尝海鲜。记得从不饮酒的父亲和继母,在岛上酒店午餐时,特意点了两小瓶劲酒,倒满酒杯后,继母首先端起酒杯,有些内疚而又欣慰地说:"你们夫妻俩辛苦了,过去我对你们关照太少,心里有愧,也有些后悔。现在看到你们在珠海生活好,心里为你们高兴,原谅我吧,干一杯!"亲也:"志在四方,好。我还是那句老话:,靠自已

黑泽明说:“人有自己的宿命,这个宿命,与其说寓于人的环境或处境之中,倒不如说寓于适应那种环境或处境的人的性格之中。”想起我家祖辈们当年因避战乱,由山西大原迁移到江西庐陵(吉安);因择优而居,由江西庐陵迁移到湖南醴陵;又因避战乱,再由醴陵南城迁移到板杉铺上坪冲的三次远程迁徏,以及父亲当年因谋求生存,从湖南到江西的跨省迁徙;后因干部下放,迁回湖南老家劳动;后又因落实干部政策,从湖南迁往江西任职,先后N次迁移的艰辛生活经历,在冥冥之中,好像有种宿命感在支配我不安于现状, 乐于迁移折腾,去追求流动变化。搬来搬去,四海为家, 随遇而安、落地生根,这也许是祖辈和父辈赋予给我的基因所致吧。

                         

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转眼即将进入晚年生活,尽管全家人南迁后建立新家,但老家还有父亲、继母及岳父母健在,夫妻双方亲朋好友大部分尚在老家生活,为便于延续亲情、友情,家乡情,在老家要留一块“根椐地”立足,作为来往于赣粤两地探亲访友,亲近家乡,释放乡愁的“驿站”。2009年12月,我通过公积金贷款,在安源区韶山东路购置一处小户型住宅。2013年7月装修时,我仍在南昌工作,妻子则在珠海操持家务,带管孙女,在老家装修和搬迁之事全落在我的肩上。于是在双休日里,我由南昌至萍乡之间频繁往返,忙碌数月,装修告竣后,于同年10月搬入,请亲朋好友团聚热闹“暖房”一番后,一个亲近家乡的“驿站”便大功告成了。

从萍乡城区中心搬至城郊居住,虽然缩小了住宅面积,降低了居住楼层,但居住质量却有所提升,周边环境更加优美舒适。我在“驿站”朝南向的阳台上辟二分之一空间为书房,将老房子的“念慈书房”更名为“念慈阳光书角”,安置小型的书桌书柜。居住一段时间后颇有感触:室雅不须大,感恩处处佳。

     

      为整合家庭有限资源,尽快卸下身上的债务,轻轻松松地进入退休生活, 2014年8月,我家忍痛廉价卖掉市内的“老巢”,提前5年一次性还清公积金贷款后,感觉到全身上下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欣慰,至此我是身无分文债务,即将退休的快乐老人了。
       岁月如梭,人生苦短。我从结婚成家至现在,风雨兼程走过了37个春夏秋冬。据初步统计,37年间共计搬家11次,平均每三年搬家一次。首先是白手成家,无奈租房, 历经了寄人篱下、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无房到有房,再是从建房到择优购房,再就是举家南迁落户,赣粤两地置业,至晚年终于过上了温馨安稳的有房有车的"双城"生活。

俗话说:“上屋搬下屋,搬失一箩谷”。在这长达37年的11次搬家中,虽然我家失去的“谷子”不少,但得到的“谷子”要更多一些。乘着改革开放的拂面春风,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氛围,我家这11次搬家的经历,就是一个不断流动、取舍、扬弃、择优的过程;尤其是在我连续34年的经济“负翁”生活经历中,从向亲友借款到向银行贷款的消费观念转变,从量力而行怕欠债,到前瞻规划、敢于超前消费的思想转变,促使家庭建设避开了房价高涨的浪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至退休前夕, 搬家的故事也终于尘埃落地。

     俗话说:“树大分杈, 儿大分家”。我家熹儿三十而立,喜得一对儿女,职务晋升,收入增加, 婚后与父母共同生活了7年之后,于2015年5月,在珠海情侣北路仁恒滨海半岛购得新房,于2017年6月25日乔迁新居。

        我家将要分枝散叶,向外再发展,这应该是一件情理之中的大好事。按老家习俗, 搬家前夕,我为儿子新居门前贴了一幅红底烫金字对联。上联是“进宅大吉鸿运开”, 下联是“安居如意褔星照”。横联是“乔迁之喜” 。

        我想,我家熹儿,儿媳,以及孙女、孙儿这两代人是幸运的,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不会再有祖辈和父辈如此这般艰辛的搬家经历和故事了,有的应该是喜逢盛世,激情创业、智能生活、安居乐业的故事新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萍乡 在安源 千载难逢068
萍乡安源随拍
萍乡安源煤矿
江西萍乡篇
萍乡办证中心又要搬“新家”了!5趟公交可达!就在……
调研素材——圆工矿职工安居梦———解读我省棚户区改造“萍乡样本” (上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