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芦溪镇山下村:农民刘思启自办陶瓷博物馆的喜与愁

今年仲夏时节,我从文友巽之先生的美篇作品《瓷迷》中,得知芦溪镇农民刘思启自办陶瓷博物馆之事,便萌生出慕名探访的想法。心有念想,必有回响。在风轻云淡的一个周末,笔者邀集数名文友,驱车前去芦溪。从萍乡市区到芦溪县城不远,仅三十多分钟路程。然后在文友巽之先生的导航陪伴下,我们再前行两公里左右,便到达目的地-----芦溪镇山下村。

这是当地村民刘思启的一幢普通私宅,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由萍乡书画诗联大家刘才源先生所书"萍乡陶瓷博物馆"的横匾,驻足端详,便让人顿时感觉到这座私宅主人不同寻常。

萍乡陶瓷博物馆馆主刘思启

走进萍乡陶瓷博物馆,发现这是刘思启先生居家生活与陶瓷收藏展示融合在一起的四层建筑物,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散发着古老而神秘感的陶瓷器具。馆主刘思启热情接待了我们。

刘思启向参观者介绍陶瓷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据了解,这栋住宅总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用于居家生活面积仅占一小部分,用于藏品展示面积占四分之三以上(约为600余平方米)。

第三层藏品展厅。

整个展馆共分四层,笫一层为工业瓷展厅,第二层为文物整理及接待室,第三层为艺术陶瓷、红色陶瓷及红色文物等藏品展厅,第四层为民俗日用瓷文物展厅。

馆内展厅一角。

据馆主刘思启介绍:馆内共收藏六千多件藏品,其中陶瓷文物藏品六百余件,陶瓷文物标本三千余件,其它文物及标本两千余件,现已分门别类整理出二千多件,于2016年1月l8日建馆后,免费开放,公开展示。

刘思启向参观者介绍萍瓷的前世今生。

陶瓷博物馆的馆藏数量之多,价值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重点参观了馆内的萍瓷,即萍乡本土出品的各类民用瓷,工业瓷,以及地方特色的观赏瓷等。说起萍乡本土瓷器,刘思启如数家珍,俨然如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

他说: 过去大家都说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通过我长期的收藏和整理、研究,发现我们萍乡的陶瓷生产历史也是由来巳久,渊源流长。

出土的萍瓷部分陶瓷残片。

比如说,在宣风镇虹桥遗址等处出土的陶片,就证实萍乡制陶发端于四千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而其中芦溪古镇更是萍乡陶瓷生产的重要发源之地。

萍瓷生产的部分观赏瓷器。

比如说,在芦溪古城文化遗址出土的三国彩色陶瓷、南坑窑遗存的南宋瓷片,就彰显了萍乡制瓷始烧于南宋,兴盛于元代,延续至明代的辉煌。

萍瓷生产的部分观赏瓷器。

从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开始,上埠镇逐渐成为萍乡制瓷中心,清光绪年间,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在芦溪上埠镇成立。

萍瓷生产的部分民用瓷器。

清宣统二年(1910年),萍瓷以民用瓷器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赛会, 首次获奖,名声大振,广受赞誉。

陶瓷馆的镇馆珍品

在众多的萍瓷展品中,刘思启重点介绍了几件珍品。

 定风珠  (上图左一)。高1.33米, 是宋代萍乡瓷工用五色泥土烧制而成,寓意于金木水火土,是目前全省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元代建筑用瓷文物藏品,非常特殊,是陶瓷馆的镇馆珍品。

 孔明碗  (上图右一)。孔明碗又叫诸葛碗。从侧面看,碗腹高深,容量较大, 从碗上俯看,容量仅是碟的容量。这孔明碗虚实结合,工艺精湛,存世不多,绝非一般的民俗用瓷。据传三国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两军对垒,势均力敌。司马懿风闻诸葛亮病重,便派探子打听虚实,刺探军情。诸葛亮此时身体欠佳,食量锐减,但为瞒过司马懿的耳目,便当众用孔明碗盛饭,连吃五碗,(其实五碗仅-碗的量)。司马懿据此判定诸葛亮装病,不敢擅自行动,因此而贻误战机。不过,也有人说是古时祠堂祖庙用来祭祀的用品。

 南宋影青瓷油灯(上图右二/同框右图为明代仿制品),其造型別致,结构严谨,影青釉色纯正,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曾经在南昌参与过江西电视台的鉴宝活动,其身份经专家鉴定,不可小觑,其文物价值,无法估量。

萍瓷生产的部分抗战瓷器。

至民国四年时(1915年),首次大规模生产经营电瓷;抗战时期,原设于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和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迁入芦溪县上埠镇。因全国制瓷业被迫停产,萍乡成了全国唯一瓷业生产之地,既要生产供应前线军需通讯电瓷,又要提供民用生活用瓷,使民用瓷与电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其时,还诞生了一批全国唯一的"抗战瓷器”。从现有资料来看,萍乡是我国电瓷生产发源地,萍瓷是我国最早研制电瓷的唯一厂家。

萍乡电瓷部分产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埠电瓷恢复生产,再创新辉煌;尔后萍瓷分枝散叶,湘东工业陶瓷异军突起;改开以来,萍乡电瓷重整旗鼓,蓬勃发展,扬名四海,萍乡为此享有"中国电瓷之都"、“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美誉。

刘思启介绍2008年奥运会特制纪念瓷瓶。

我们聆听着刘思启的倾情叙说,端详着展柜里陈列的萍瓷,心底里泛起了对萍乡陶瓷文化前世今生的敬意,更加缅怀古往今来无数创造、传承萍瓷的能工巧匠。

传统制瓷工艺雕塑藏品(作者刘志坚)。

他们谁都未曾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在历史的长河落日中默默无闻地劳作,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家乡的泥土凝结烧制成一个统一的称谓"萍瓷",并经岁月的千锤百炼,化成永恒的精彩与传奇,让后来者从中领悟到劳动创造世界,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

刘思启介绍萍瓷为桂林生产的旅游工艺瓷。

我们在感叹之余,问起刘思启为何痴情于收藏、整理、保存这些陶瓷文物,又如何耗费200多万元,去创建私立陶瓷博物馆的初衷时,刘思启说:我们夫妻俩早年在广东打工,不仅积攒了一些辛苦钱,也开阔了眼界,有了不少见识,看了外地一些私立博物馆后,联想到自已二十多年的收藏爱好和含辛茹苦的积淀,更加坚定了在家乡建一个博物馆的信念和愿景。

刘思启在整理旅游工艺瓷藏品。

我土生土长在萍瓷的发源之地芦溪,有幸与萍瓷结缘。萍瓷从民用瓷,观赏瓷,从抗战瓷到工业瓷;从民间作坊到官方瓷生产中心,有过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藏品都弥足珍贵,都见证演绎着家乡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这些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追本溯源,传承创新,并引以文化自信,励志奋进的原动力。

刘思启(右)与文友吴昌荣交谈。

有人说,要想读懂一个地方,那就去这个地方的博物馆看看。博物馆彰显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也会给这个地方注入了新的灵魂和活力。确实如此,萍乡陶瓷博物馆的创办,进一步提升了芦溪镇的文化品位,现已成为萍乡市收藏协会陶瓷教育基地,吸引了省内外数以万计的瓷迷或游客前来打卡参观,山下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成了芦溪县境内一道亮丽的人文历史风景线。

从2016年建馆以来,虽然刘思启的私立陶瓷博物馆有了不小的名气,他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文化名人,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证书,但博物馆要做好不容易,要做强亦很难,其中有喜亦有愁!

近年来,慕名而来的省市政府官员、各地游客、怀旧瓷迷们纷至沓来,与日俱增,刘思启既要当讲解员、管理员、又要做资料员、接待员,有时还要无偿的完成政府相关部门安排的任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刘思启(左)与文友巽之交谈。

刘思启及家人无法脱身外出务工,大部分时间是"坐吃山空"。村民对此不太理解,说刘思启有悠闲自得的好日子不过,花钱买负担,赔钱赚吆喝,自找苦受,建个博物馆图个啥?

刘思启说:"其实,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提升芦溪镇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然后向更多的人展示出去,增强当代人的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开发乡镇旅游助力,为发展乡镇经济岀力“。

刘思启妻子张利萍在整理荣誉档案。

不管风吹浪打,刘思启不忘初心痴情不改,紧衣缩食克服困难,始终不懈地为陶瓷博物馆的生存发展而日夜忙碌。好在他贤惠能干的妻子始终不渝地给予理解支持,无怨无悔地做好博物馆的后勤保障工作。

刘思启收集的萍瓷部分历史资料。

在谈到博物馆今后的计划与发展时,刘思启侃侃而谈: 目前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定位和想法:一是继续完善博物馆基础工作,助力开发乡村旅游,并将博物馆与乡村旅游周边景点结合起来,拓宽文化惠民渠道,向外地旅游者展示萍瓷文化的今昔和魅力,提升芦溪县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地方经济助力;二是重点面向中小学校,向青少年普及推介萍瓷文化精粹,弘扬光荣传统,通过馆校合作,免费提供实习基地与美术现场课堂等方式,为当地中小学校开展爱国爱家乡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提供方便;三是给本土城乡居民和怀旧瓷迷们提供一个寻找乡愁的场所,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让他们在萍瓷文化的浸润中,度过有意义的休闲时光。

刘思启收藏的《萍乡电瓷发展历史资料》(作者刘良元)。

在谈到博物馆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刘思启陷入沉思,愁眉紧锁,有些"难言之隐"。经笔者综合归纳如下:

一是亟待择址建馆,扩大陈列展厅。现拥有藏品六千多件,仅整理出二千多件藏品上柜展示,仅占全部藏品的三分之一。目前展厅空间受限制,亟待扩大,且居家与展厅相处一起,不利于消防和安保,如能获得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与扶持,可以考虑单独选址,私办公助,独立建馆,有利于打造成精品博物馆。

二是亟待业务指导,完善藏品管理。刘思启现有藏品,经过初步整理,形成雏形,但亟待得到陶瓷文物专家指导,予以完善。比如说,对各类藏品的鉴别、命名、定级编号、分类、登记、造册,展厅设计,陈列布局,以及对各类藏品的收藏、保管、开发、利用价值的系统研究等等,都有待于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进一步深入挖掘陶瓷文物藏品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扩大萍乡享有"中国电瓷之都”、"中国工业陶瓷工业之都"的美誉度。

三是亟待政府帮扶,并解决管理费用。目前各级政府虽然高度重视,多次派员走访调研,但均无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也没有纳入政府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和规范管理,博物馆处于自力更生,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随着来访人员的日益增长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刚性需求,单凭他一己之力,苦心支撑,很难生存发展,也很难持续稳定,做好做强,做优做大,要做成精品博物馆更是难上加难!

本文作者与文友和馆主刘思启合影留念。

久旱盼甘霖,刘思启迎来了破解"难言之隐"的希望曙光。欣闻近日国家九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新办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其中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助管理,促其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利好政策。

比如: 在培育博物馆方面: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

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方面:规范和扶持并举,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业务帮扶,推动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全藏品账目及档案,依法依规推进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

在免费政策方面: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督促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持续发展。

昨天的萍瓷,就是今天的历史,收藏展示萍瓷,就是珍惜文化保存历史,启迪后人砥砺前进。我们相信:有国家的扶助政策,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当地相关部门的业务帮扶,有对萍瓷文化的深厚感情与社会公益责任担当的刘思启不懈努力,今后,萍乡陶瓷博物馆一定会越办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被遗忘的建国瓷:萍乡瓷厂,填补抗战时期江西瓷器制造的空白
刘凤诰题江西萍乡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S78 贾梅士博物馆藏品—石湾陶瓷 1987-04-10 4
萍浏醴起义
芦溪电瓷成就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
甘肃省博物馆陶瓷藏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