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归为鬼

作者简介:殷伟,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作《中国琴史演义》《中国围棋史演义》《中国绘画演义》《中国书法史演义》等。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年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主要有《时尚学》《中国时尚文化》《世界时尚文化》《中国服饰时尚》等专著和论文。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迷信鬼神的时代,当时的帝王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事先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以预知事情的结果。最早的字,就见于这种占卜留下记录的甲骨文里。甲骨文中,鬼、神二字都有,这足以说明鬼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先民心目中的鬼又是何物呢?甲骨文的字属于象形字,其上部像个很大的头,下部则像跪着的身体。也就是说字似人身而巨首,足见鬼取自人,也充分反映了人对鬼的认识来源于人自身。

 

甲骨文鬼字

 

到了小篆中,字的写法仍然保留着大头的突出特征,只是身边又增添了一个表示阴私的符号,这正是公私的的古体写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鬼部》字解释是:鬼,人所归曰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这就把字的构成交代清楚了:原来就是画一个长着特大头颅的人形,再加上表示与活人不同的阴气贼害特征的

 

古人在造字时,不仅按照想象描绘了鬼的样子(大头人),而且告诉了我们鬼的特点(干坏事),也说了鬼的意思——人的最终归宿是死亡,也就是说人死了就变成鬼。这就是沿用了几千年的字形表象。郭沫若更是通俗地说,就是人死后头部肿大变成的。


由此可知,在自殷商时代直到今天的整个中华文明史中,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大头的特点,这就是后世文人笔记小说里描写鬼的时候经常为大头鬼的由来,可见后世文人关于大头鬼的故事不是什么新发明,只不过是对鬼大头这个由来久远的古老信念的图解而已。这种从造字特征出发而敷演出来的故事十分常见,足以使我们认识到,鬼故事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以直观表象方式保留在字中的鬼大头观念。


《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二十三鬼八《志怪录》记载:悉见火中有鬼,甚长大,头如五石箩,其状如大醉者,左右小鬼共扶之。这是个很高大的鬼,像喝醉了似的,头有能装五石米的大箩筐那么大,大鬼的两旁有小鬼们搀扶着。


清人许秋垞《闻见异辞》卷一大头鬼说,地下冒出一个鬼,脑袋有笆斗那么大。所以按照这种与人形不同的比例,人们又把鬼称作大头鬼,或者干脆简称大头

 

清人沈起凤《谐铎》卷三老面鬼条说,看到一颗鬼头,初见时脸像簸箕一样大,不一会儿又变得像大锅那样又圆又大,后来干脆大得像车轮一般了,眉毛像两把扫帚横在眼上,眼睛大得像铃铛,面部的颧骨高高耸出,满脸上堆着的尘灰足有五斗多。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十六老段条说,看到一鬼身长数丈,头大得像柳条大筐,嘴阔二三尺。这两个鬼故事也都着意刻画了鬼的外在特征:大头大脸。


清人许秋垞《闻见异辞》卷一大头鬼条记述了于谦戏弄大头鬼的故事: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当年做秀才时,正值一天八月中旬三更半夜,趁着明月之光去上厕所,寂寞无聊,便随口吟出一句诗来自我解闷:三更半夜三更半。正在琢磨下句,忽然看见地下冒出一个鬼,脑袋有笆斗那么大,口吟一诗为上句作对:八月中秋八月中。于谦向来以胆大著称,见此情景却不忙不慌,伸手摸着鬼的巨大头顶说:小鬼,你好大头啊!那鬼竟也回了他了一句:相公,你好大胆呀!人鬼就此相安无事,互道敬意。这个故事在表现于谦的不怕鬼精神的同时,也传达了关于鬼的一种信念:鬼的外在特征是头大于身。


按照许慎人所归为鬼的说法,人的现实生命向天地的回归,实际上成了生命形态的一种转化,即生命的另一种形态的延续,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也并非是生命的彻底完结。我们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与人关系密切的一种存在,也就是说古人对的概念是源自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原始先民不懂得人的精神活动要依赖于人的肌体活动,认为人死亡后,灵魂会离开尸体而去。这种灵魂就叫了。


在先民的心目中,鬼是人死后的归宿,鬼由人变来,鬼是人的生命的延续,这一点,郭沫若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上帝永存的观念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发生出来。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宇宙是鬼和人共有的。有这样的鬼世界,所以中国人用不着天堂,用不着地狱。鬼是人的延长,权力可以长有,生命也可以长有。


中国古代宗教习俗称人死及其魂灵为鬼,有人归为鬼之说,即人死之后变成了鬼,所谓鬼,是古人对死亡之后的人的另一种称呼,《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这就是说,鬼只是人死的名称,犹如是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死的名称。持此信仰的人们认为人之死去,是还大地,因读音相近,所以称作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说:人死而灵者,鬼也。清人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也说:鬼者,精魂所归。”“鬼之言归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人死之后仍然具有。鬼虽然离开人间而归于大地,但作为死者或其魂灵之鬼,并没有彻底断绝其与生命世界及其血缘亲族的联系。鬼有着超人的力量,鬼的一大特点即被认为是能够通生死,能把阴间与阳世相结合。鬼仍能对活人发生作用,时常在人间往来,不时返回其故里,监视着子孙,助佑着子孙,以托梦、预兆、幻象等方式来向人传话送信、展开灵性沟通;必要时,会现出原形,或以梦的形式向子孙发出警告。鬼甚至会作祟作怪来危害生者,人的疾病即因鬼魂作用而起,因而引起人们对之产生畏惧和担忧。


死必归土归土之说,始见于《礼记·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孔颖达疏解说:鬼,归也。解释了什么是鬼:每个人都要死,死了必然归于黄土之下,这就是鬼。《说文解字》记录了一个古字,从反从身,看起来像是字的反写,许慎解释说:归也。反身曰归,归身曰鬼。《说文》解释鬼说:鬼,人所归曰鬼。按照清人段玉裁注,鬼的字义构成中包含一个过程:自儿而归于鬼。因此,鬼是不能脱离人的在世过程。《尸子》说: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王充《论衡·论死篇》说:鬼者,归也。《尔雅·释训》也说:鬼之为言,归也。《列子·天瑞篇》说: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北宋经学家邢昺《孝经正义·感应》认为:鬼者,归也。言人生于无、还归于无,故曰鬼也。可见古人认为人死是一定要归之于土的,因为不得其归也,不得为鬼也,鬼是人最终的归所。

 

所谓归土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生来死往的原初理解,而人死称归天归西诸说,则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之后的产物。视死如归就是古人对于死而为的生活领悟,古人视死如归,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人死而灵魂不灭,回到所生之处,便能再生。所以中国人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人死,一定要入土才为安。对炎黄子孙来说,入土为安这一古老习俗,仿佛是人生的最佳归宿,从来没有衰落过。南宋范成大有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入土为安也是中国人的习惯,传统葬礼文化和习俗认为,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如果人不入土安葬,他的轮回之旅就没有了结,就没有的感觉,只能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连鬼也做不成了。


——摘自 殷伟 / 程建强《图说冥界鬼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究竟长什么样子?
大头鬼
万光明:南宋权臣秦桧名字的正确读音:论“桧”不可读“会”音丨202302-12(总第2258期)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186天,“鬼”字)
从文字就能看出鬼都是人装扮的。甲骨文台历说字——鬼
苗培红|读帖之我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