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教各位高手。。宴会怎么拍。。???-祈福新村业主论坛-广州房地产门户-搜房网-第2页
器材篇


器材篇

人家找你拍攝酒席宴會,通常都是因為他們知道閣下有攝影這門嗜好,或者知道閣下有一套比較像樣的攝影器材。不過,各大小攝影討論區都常常有新手詢問關於拍攝宴會的器材問題,所以這個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就讓我們從最重要的器材開始說起吧。

外置閃光燈

也許大家會奇怪:為甚麼外置閃光燈會是最重要的器材?而不是鏡頭、機身之類?根據小弟在各討論區中的觀察,發現有相當多攝影新手是尚未添置外置閃光燈,就被請求拍攝這類題材了。之所以會造成這個情況,一來是新手的資金比較結据,捨不得花錢購置原廠的高階外置閃光燈;二來是目前不少相機都設有內置閃光燈,而新手通常都傾向依賴內置閃光燈,以為可以應付需要;三來可能是害怕不懂得如何使用外置閃光燈。

不過,拍攝酒席宴會,外置閃光燈卻是必須的,這是內置閃光燈所力有不逮的。

先說說閃光燈的重要性。酒席宴會通常都在室內舉行,而室內則必定是人造光源。人造光源有兩大問題:照明度不足和色溫偏差。人類視覺的適應性很強,即使在人造光源下,我們仍會覺得光線充足,也大抵可以判定正確的色彩。但相機不能,人造光源在相機的世界裏往往是昏暗到不得了,而且相機也不會糾正因色溫偏差所造成的色彩異常(數碼相機可以糾正某程度上的色偏,但不太聰明,且有它的極限)。閃光燈因此就成為確保有足夠照明和準確色温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室內的燈光多數由天花射下來,有些人的面部輪廓比較多凹凸,或者髮型有比較大的前廕,容易在面部凹陷處造成陰影。閃光燈就是消除這些礙眼的陰影最有效的工具。

至於外置閃光燈,它比內置的有不少優勝之處。首先是燈頭可以調整角度,以便反射式閃光,或者使用柔光罩、反光板等配件,提供多變化的照明方式,以營造更自然的閃光效果。其次是強大的火力,才能應付上述會耗用大量光能的閃光照明方式。再來是相對於內置閃光燈的獨立電源供應,它不會耗用相機的電源,大大延長電池的持續能力。此外,外置閃光燈往往有較佳的電能轉換能力和效率,一般比內置閃光燈有較快的回電速度,因而增強相機的連拍能力,更能應付突變的場景。最後,外置閃光燈的發光位置比內置閃光燈更遠離鏡頭的光軸線,即使不啟用防紅眼功能,也能有效抑制紅眼的形成。

如果閣下經過深思熟慮,認為還是不值得添置外置閃光燈,而堅持使用內置閃光燈的話,不是說不可以,只是效果會跟使用平價便攝相機/ DC 沒有兩樣,這就未免糟蹋了閣下寶貴的器材吧!

至於選擇何種外置閃光燈好呢?建議原廠的頂級型號就好,因為原廠的適配性最好;最能發揮所有自動化的功能;調光的準確性最高;亦能避免因不同品牌而造成失誤或失準的機會。至於次級的型號,要不是火力不足、回電速度慢、就是燈頭調整的方向或角度有限制,成效跟使用內置閃光燈差不多,也就失卻意義了。另外,有人或會額外再添置火力更強的副廠(例如 Metz)手柄式閃光燈,除非閣下會經常被邀請拍攝這類活動,或者有意投身這一門職業,而手上資金充裕,否則,小弟不主張選購這種閃光燈。一來,只要運用得宜,原廠機頂外置閃光燈已經可以有不俗的效果,這種手柄式閃光燈只是錦上添花而實效不鄣;二來,這種閃光燈往往不是原廠所出,欠缺很多自動化的功能,操作上需要更多技巧,新手應付不來。第三,價錢和重量都非常可觀,假如是職業者也就無可厚非(但其實職業者也不太多使用),業餘的就實在是無此需要了。

鏡頭

一般新手第二個常問的問題就是:「我已經有甚麼甚麼鏡頭了,夠用嗎?還是要添甚麼鏡頭呢?」接著下來我們再來討論鏡頭的選擇了。

其實,這是縱多關於器材的問題中,最容易解答的一項。幾乎所有拍攝過酒席宴會的人,都會回答:標準變焦鏡就夠了!這是因為標準變焦鏡容許被攝者在一個舒適、而拍攝者容易控制和溝通的工作距離之下,以廣角焦段拍攝數人的合照或全身人像、以標準焦段拍攝半身人像、或以望遠焦段拍攝大頭特寫。進既可攻、退亦可守。的而且確,標準變焦鏡是拍攝酒席宴會的最佳利器!

甚麼是標準變焦鏡?就是通常跟機一同配售、俗稱「kit-lens」的鏡頭了。嚴格來說,就是指那些焦距界乎 24/28 至 70/80/85/105 mm 的鏡頭(相對於135 規格底片相機或 135全片幅 DSLR)、或者界乎 17/18 至 50/55/70 mm 的鏡頭(相對於APS-C 規格的 DSLR)了。

至於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的型號呢?這裏倒是有兩派理論。支持的認為:可以全開光圈以縮短閃光燈的回電時間、獲得較高的快門速度以減少手震造成影像模糊、容許調低 ISO 以獲得更純淨的影像、或者縮光圈以提升畫質,另一方面使得攝影者形象上更專業一些。至於不完全支持的一派則認為:為確保有足夠的景深,反正都要縮光圈之下,鏡頭有大光圈沒有明顯用處;小光圈可以透過提高 ISO 解決快門速度過慢的問題,況且現時 DSLR 高 ISO 時的畫質已經相當純淨、細緻;目前新型的閃光燈的回電效率和鎳氫充電池的性能已經達到足以應付小光圈下拍攝的要求;大光圈鏡頭就是重,長時間下來體力負擔不少。坦白說,雖然小弟是大光圈派的一員,不過,小弟亦看過兩派都拍出好照片的例子,所以閣下支持那一派悉隨尊便,沒有一定的準則,能夠充份地用好手上的鏡頭才是重點。

除了標準變焦鏡之外,小弟亦非常鼓勵再額外添加一顆超廣角變焦鏡。所謂超廣角變焦鏡,就是指焦距界乎15/16/17/18/19/20 至 30/35/40 mm的鏡頭(135 規格底片相機或 135全片幅 DSLR)、或者界乎 10/11/12 至 18/20/22/24 mm 的鏡頭(APS-C 規格的 DSLR)。這類鏡頭由於視角特廣、景深特長,所以主要是為了應付一些特殊用途,例如拍攝一整圍檯、或敬酒時搶拍等等(稍後會再有論述)。另外,超廣角變焦鏡亦可作為後備鏡頭的用途,以備主力鏡出現不測。當然,相對於標準變焦鏡,超廣角變焦鏡不是必需品,有很多職業攝影師也只用單一顆標準變焦鏡。所以,這個推薦純粹是基於小弟個人的經驗和習慣,僅供參考而已。

至於長焦距的望遠鏡頭,因為酒席宴會通常在室內舉行,空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可以四處走動,那是完全無用武之地,故不在此贅述了。

相機

通常會被要求拍攝酒席宴會,很大程度是因為閣下已經擁有一部比較像樣的相機,人家看得起閣下才會提出要求。正因如此,相機基本上是「已成定局」、沒有更換餘地的器材。所以,接著下來小弟將不會推薦甚麼種類的相機,反倒是分析各種相機的特性,好讓新手更了解自己的器材,能夠更充份的發揮它們。

DSLR

傳統以來,單鏡反光機(SLR)一直都是拍攝酒席宴會的標準相機,但近年來的數碼熱潮,數碼單鏡反光機(DSLR)已經取代使用底片的機型。DSLR 又分高、中和低檔次的型號,由於近年低檔次入門級的售價已經大幅下降,更差不多取代了專業型消費級數碼相機(Prosumer DC),所以,有不少新手都投入成為 DSLR 用家的行列,亦因此偶而會有新手問及自己手上的入門級機種性能上是否足以應付拍攝酒席宴會。

入門級 DSLR 能夠取代 Prosumer DC,除了彼此售價接近之外,可更換鏡頭、更快速的自動對焦、更高速的連拍速度、更精準的閃光曝光控制、更便捷和更豐富的操控性能,高 ISO 時的雜訊控制等,都是入門級 DSLR 凌駕 Prosumer DC的地方。可是,如果回顧一下兩者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某些設計優異、性能不俗的 Prosumer DC,只要運用得宜,已經可以滿足拍攝酒席宴會的大部份要求(小弟轉戰數碼攝影之初,也是由 Prosumer DC開始,曾使用 SONY DSC F828 拍攝公司的週年晚宴,效果蠻不錯的。),所以,功能和性能指標比 Prosumer DC 更勝一籌的入門級 DSLR 就沒有應付不了的道理。

相反,入門級 DSLR 比中、高階的型號還要有某程度上的優勢。由於兢爭激烈,入門級的產品更新週期往往比中、高檔的要快很多,所以,入門級機種往往能使用更先進、更優良、更成熟的技術,當中猶以影像的處理技術最為明顯。而且,生產商也漸漸了解到:入門級機種主要是面向普羅大眾,影像的調性要迎合大眾的口味,無需太多的後製也會有悅目的影像。相比之下,中、高階的型號主要是面向專業攝影師,以要保留最大的後製空間為主要訴求,未經調整的影像在大眾眼中往往不甚討喜,需要倚賴後製才能獲得悅目的影像。可惜,一場酒席宴會下來的照片拍攝量往往非常可觀,要每張後製實在為攝影師帶來沉重的負擔。就算能在電腦中作批次處理,可是並非每幅影像都能使用相同的設定,效果可能更慘不忍睹,也就失卻了後製的意義。如果電腦尚未升級更可能無法處理大批的影像檔案。更甚的是,在今天這個數碼化年代,公司高層或者宴會賓客都期望第二天就能收到閣下所拍攝的影像檔案光碟,試問哪來這麼多時間供閣下精心調圖?

Prosumer DC

在入門級 DSLR 普及之前,數碼攝影的熱潮已經勢如破竹、銳不可擋。不過,當時的 DSLR 只有專業的型號,而且成本非常高昂,即使是職業攝影師也未必每位都能負擔得來。可是,市場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顧客要求數碼影像檔案,所以,操控性能比較近似 AF-SLR 的Prosumer DC 亦開始被應用在酒席宴會的拍攝工作上。

其實,Prosumer DC 反比當時的 DSLR 有某些方面的優勢。Prosumer DC 一開始就已經面向大眾,跟近期的入門級 DSLR 相似,所以它的影像調性已經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這點連早期的入門級 DSLR 也有所不如,因為早期的入門級 DSLR 跟專業機型都犯了同一個毛病:要倚賴後製)。另外,由於 Prosumer DC 的影像感應器(即一般所指的 CCD / CMOS)在正式拍攝前,一直處於曝光的狀態,能夠一直監察光暗和色温的變化,所以 Prosumer DC 在曝光和色彩還原的準確性方面,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連專業 DSLR 也望塵莫及。雖然 Prosumer DC 在高 ISO 時雜訊控制遠不如 DSLR(這是 DSLR 的天生優勢),可是在相同的視角之下,Prosumer DC 的鏡頭實際焦距非常短(所談的只有數亳米至十數亳米而己!),且動輒就有 f:2.8 大光圈,即使光圈全開也有極長的景深,足以彌補低 ISO 時快門速度還不致於太低。另一方面,可多角度取景的 LCD 亦是 Prosumer DC 搶拍敬酒環節的有利工具。

當然,Prosumer DC 在配件的支援、閃光的曝光控制、對焦速度、連拍性能(指攝影師連環按動快門鈕的反應速度)、和快門時滯等都及不上 DSLR,加上入門級 DSLR售價的親和化,使 Prosumer DC 目前已經開始淡出市場。不過,如果性能和操控性設計不錯的話,Prosumer DC 仍可應付比較靜態的場合。如果閣下正是由 Prosumer DC 升級到 DSLR,而手上的舊機尚未出清的話,留下當備用機其實蠻不錯的。

傳統底片單鏡反光機(Film SLR/FSLR)

有一段頗長的時間,FSLR 可說是拍攝酒席宴會的必然器材。近年因為擋不過數碼洪流而淡出各大攝影領域。FSLR 與 DSLR 的最大的分別是 DSLR 是以電子技術去產生和儲存數碼影像檔案,能夠不斷覆製和(理論上)永久儲存而不會改變影像質素,亦能隨拍隨看;而 FSLR 是以底片作為記錄和儲存媒體,容易受破壞,難作長夠的保存,而底片要經過沖洗才能呈現影像,所以 FSLR 不能隨拍隨看,萬一出錯也無法立刻修正,對缺乏經驗的攝影新手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尤其是面對重要如酒席宴會等的拍攝場合。

DSLR 雖然取代了 FSLR,但兩者除了紀錄和成像媒介不同之外,彼此在攝影的原理方面卻是共通的,例如曝光控制、對焦等等。而事實上,DSLR 可說是在 FSLR 的基礎上,加入數碼的元素發展而成。所以實際拍攝時兩者可謂完全沒有分別,只要設定正確,兩者都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照片。況且,具自動對焦和曝光的 FSLR 已經高度自動化,攝影師只需專心構圖拍攝,所以用 FSLR 拍攝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無可否認,再精密和成熟的測光技術,也會有出鎚的時候。幸好,底片生產商一早就洞悉這種情況,所以底片都有一定的曝光寬容度,特別是針對民用級的彩色負片,即使有前後兩級的曝光失誤,也能在洗相片時矯正過來。再配合現今流行的「數碼激光沖印系統」,能夠自動調整光暗、反差、銳利度、鉋和度和——最令我感到最無械可擊的——色差。坦白說,小弟已投入數碼攝影近三年,縱使非常享受數碼攝影所帶來的便利,可是當遇到要拍攝照片數量驚人的酒席宴會時,我還是傾向使用底片機以負片拍攝。試想想一次過把數十卷底片交給沖洗店,兩個小時後就有色調悅目、人人喜歡(必須強調是一般/普通人。對攝影有要求的人就會嫌反差過高、色彩過濃、層次細節盡失)的照片。只須假手於人,便毋須自己花上至少多數倍的時間和精神操心調圖,實在是賞心樂事。無耐於現今數碼洪流之下,請求小弟出手拍攝的人,也期望我交出不是一叠叠的硬照和底片,而是載有數碼影像檔案的光碟!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佛脸尽笑天下。可笑之人。

请点击。。Canon(佳能)相机。。特约维修部

。服务热线。020-83378962。。83320758。。蔡生。

工具箱
Posted:2007-9-18 10:57:30    只看该作者
Re:。。请教各位高手。。宴会怎么拍。。???
19楼
事前準備篇


事前準備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縱然是老生常談,但不可否認:除了相機、鏡頭和閃光燈之外,其它配套對順利的拍攝工作亦非常重要。

首先是電池。如相機使用的是專屬的類型,除使用中的一顆外,還要多預備至少一顆備用。如使用普通的電池類型,則額外多備兩組。閃光燈也要額外預備多兩組。如使用的是充電池,不要忘記把所有電池給先行充滿電。

接著到記憶媒體。容量方面越多越好,而且最好有三四張或以上,以防其中一張失效。投入拍攝工作前,最好用相機機身進行格式化,一來清空內容、二來可免於兼容性出現問題。個人而言是不主張使用數碼儲相器(digital wallet),一來容易手忙腳亂、二來這類產品穩定性欠佳,客易遺失檔案,故此還是多購數張記憶卡為上。

如果用底片拍攝,要確保底片的數量足夠。以個人的經驗而言:每十名出席宴會的人,就約需一卷 36 張的底片。當然也要視乎自身的拍攝手法,再額外多預備 1/4 至 1/3 的底片數目,就可確保萬無一失。

新手拍攝這類場面,難免容易手忙腳亂,拍攝中途可能已用上了約干器材而不自知,事後才發現有器材遺失。為避免如此令人不安的情況,建議先製訂一張詳細的器材清單,以供事後核對。

本文針對的是並非以攝影為職業的業餘攝影愛好者。閣下之所以要擔當這類場合的攝影工作,除了因為擁有一套比較像樣的攝影裝備外,更最要的原因,是閣下也都是相關的親朋戚友,或者是公司員工。所以閣下實質上有雙重身份:既是攝影師、也是賓客。正因如此,衣著方面就不能太過隨便。由於拍攝時難免要爬高跪低,甚或要幫手搬動檯椅,穿著一套華麗的禮服、洋服,就未免太誇張,亦不設實際;可是如果穿普通的汗衣、牛仔褲、運動鞋,卻嫌有失莊重。正確的選擇,還是襯衣(恤衫)、西褲和皮鞋(即一般所指的「smart casual」)就很合適了。個人而言,還喜歡結領帶,並用領帶夾固定好位置,以免妨礙拍攝工作,供參考之。

除非可以確定宴會時有進食的機會,否則,先行吃飽才展開拍攝的工作。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佛脸尽笑天下。可笑之人。

请点击。。Canon(佳能)相机。。特约维修部

。服务热线。020-83378962。。83320758。。蔡生。

工具箱
Posted:2007-9-18 10:58:57    只看该作者
。。。超专业。。。超长气。。。。
20楼
設定篇


設定篇

但凡攝影,都不外乎構圖和曝光,酒席宴會的拍攝都不例外。由於不是藝術創作,構圖的要求就簡單很多,只是要求畫面四平八穩,人物都在畫面的中央,把各人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擺一個自然的姿勢,把一些礙眼的雜物移開就是了。同樣,曝光的要求也不複雜,只要求正確就是了。

為了要確保有正確的曝光,相機的設定就至為重要。

先說曝光模式。一般而言不外乎全手動、光圈先決和全自動。快門先決倒是不常用,因為酒席宴會屬於靜態攝影,對快門速度要求不高,反而因為要求把全部人照清楚,景深要求深一些,對光圈的控制就比較重視。小弟比較主張用全手動的曝光模式,這是因為可以避免在使用光圈先決或全自動曝光模式時,出現逆光的場面(室內最常見有射燈的強光入鏡,和鏡子做裝飾的使用,在應用閃光燈時造成強反光)而造成欠曝。當然,如果場地不同的角落會有很明顯的光差,手動曝光需要頻密調整的話,也不妨使用光圈先決以減輕工作量,但就要注意會否有強光入鏡而作合適的曝光補贘(這要求拍攝者有一眼關七的本領,新手因欠經驗而未必具這個能耐,容易出鎚)。

再來是感光度,一般都是設 ISO 400 或者使用 ISO 400 的底片。這是因為可以維持合適的快門速度之餘仍有效控制雜訊(DSLR)和夥粒度(新一代的底片)。當然,如果現場環境太過嚴苛,使用更高的感光度而犧牲一點畫質也是切衷的方法。

先前提到,拍攝酒席宴會對景深比較重視,所以通常都會先考慮光圈的設定。根據小弟和其他人的經驗,通常都習慣把光圈設成 f:5.6。這是因為 f:5.6 在 80 mm 或更短的焦距之下都已能獲得足夠的景深之餘亦通常能維持不太慢的快門速度,確保不會因手震而導致影像模糊。

關於快門速度,理論上只要不高於最高閃燈同步速度都可以(因為用閃光燈),但高速快門會使現場的背景曝光不足,變成只看到由閃光燈打亮的人物主體而背景漆黑一片(便攝傻瓜相機拍出來的樣子),無法交待被攝者身處於宴會當中。所以,確保現場有合適的曝光是衡量拍攝酒席宴會成敗的重要指標之一。小弟習慣在選定感光度和光圈值之後,會在場地不同角落輔以灰卡(底片機)或方直圖(數碼機)測光,看看快門值的變化後再取其平均值(過光或過暗的角落的測光值會被忽略)所為最終的曝光依據。

這裏多說明一下。快門速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於現場的照明。在傳統的中式食肆,由於比較「燈火統明」,一般至少都可以有 1/30 sec. 的速度(ISO 400,f:5.6),小弟最誇張的經驗是可以快至 1/125 sec.!但在一些新派的中式食肆、西式餐館、酒店、會所等,燈光就比較「柔和浪漫」著重情調,快門可能低至 1/10 sec.,小弟試過最離譜的只有 1/8 sec.!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之下,一是用較廣角的焦距全開光圈(仍保有足夠的景深,但較大機會出現透視變型)拍攝;或是調高 ISO 值(但較多雜訊);又或是閃燈打跳燈(bounce flash)配合反光板(bounce card)或柔光罩;如迫不得已就唯有不管背景用自己有能力控制手震下的最慢快門速度拍攝。

順帶一提。小弟在網絡上見過有人主張故意讓背景欠曝 1/2 至 1 級,理由是這樣可確保被攝者的曝光不會在被閃光燈照明之下再過度吸收現場光而造成色偏和過曝,因為數碼相機對這兩點問題的表現比較敏感。小弟對此論點持中立的態度,因為小弟轉用 DSLR 之後偶而都被這兩個問題困擾。可是小弟是從底片機過渡至 DSLR,以往使用負片拍攝,把底片交到沖洗店用自動數碼沖印系統輸出相片,可以自動且有效地矯正色偏;而且負片的曝光寬容度高,即使過曝兩級仍可保有細節,所以小弟只需依照先前已訂下的曝光數據拍攝,這樣就算閃光輸出出現差池,也可單靠憑現場光獲得的正確的曝光,頂多只是主體會有較多陰影和比較明顯的片偏,有欠美觀,但未至於不能看。至於兩者執優執劣?小弟自己也還在摸索中。

至於測光模式,則端看個人的使用習慣和器材的特性,沒有定論。通常是多幅面的測光和偏重中央測光為主流,重點測光則絕少會用到。理論上,由於已經決定了光圈和快門,何種測光模式都不再重要。不過還是要注意的是,閃光的控制會否跟測光模式連動?不同測光模式之下對焦區域的選擇會否影響閃光輸出?其效果如何?那個操作起來比較順手等?拍攝者一定要在事前瞭如指掌。

接下來討論有關白平衡。如拍攝負片,那就不用操心了!一來沒有選擇,二來現今的數碼沖印系統矯正色差的本領十分高明。但如用數碼機種的話,正確設定白平衡,可免於事後面對數量龐大的相片進行後製。

不同品牌、型號的數碼相機,白平衡表現不一而足,用家應當事前了解清楚。個人而言是不讚成用自動白平衡,理由是自動白平衡的原理會取決於畫面內各種色彩出現與否和多寡來調整偏色,遇上畫面出現大面積顏色相類同的區域時,相機的內置白平衡處理器會被誤判,導致其它顏色跑掉。小弟試過用自動白平衡在塊紅色牆前拍攝一位穿紅衣的賓客,結果賓客「面也綠了」!不過小弟用的相機是略為早期的型號,自動白平衡的判別運算尚未十分成熟。聞說近期新型號的入門級 DSLR 的自動白平衡的表現有所改進,可是效果是否如其所言則仍需拭目以待。一般而言,較為保險的做法是設定成「閃光」或「日光」,也有人主張手動設定成 5600 K(這是閃光燈理論上的色溫值),或者以閃光燈作照明對灰卡作「預設(preset)白平衡」。至於這些設定的效果,當中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大抵上不會有太明顯的色偏,使用何者要視乎器材的特性、個人的喜好、和現場的照明情況而定。

在介紹器材的章節中,已說明了閃光燈的重要性。可是,應該如何用好閃光燈呢?這裏涉及兩個層次的問題。

第一個層次是閃光的輸出控制。現時,各大廠商都花了不少心血去發展先進的 TTL 閃光系統,大部份的情況下,這些系統都可提供不俗的閃光效果,用家都可放心依賴這些先進功能。當然,個別廠家的設定和用家的口味偶有出入,少許的微調補贘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要注意的是:為了獲得最佳的效果,個別系統可能要求用家運用特定的拍攝方式,例如必須把主體置於畫面中央;或者需要先進行構圖、選擇合適的對焦點、完成對焦後才拍攝;或者先把主體置於中央進行對焦、按閃光燈預閃及輸出鎖定鈕、再構圖拍攝等等(如是者要向被攝者清楚告知首次閃光並非正式的拍攝,要加以忽略。否則人家會誤以為已經拍攝好,而開始其它活動。)。

不過,凡是自動化的功能,就總有出錯的機會。最常見的是之前曾提到的遇有以鏡作室內裝璜,形成強烈反光導致閃光輸出減少,而需要大幅的閃光補贘(可多至 2 級);或者調整拍攝的位置以迴避此等環境;甚或單只倚賴現場的光線令被攝者有充足的曝光,事後才送電腦後製調回色差等等。另外就是主體衣服的顏色和深淺誤導了閃光系統,例如婚宴中新娘的白婚紗會導致欠曝(要作正的閃光補贘,建議 1/3 至 1/2級就好);新郎的黑色禮服則會導致過曝(作負 1/3 至 1/2 的補贘)等等。新手如缺乏經驗則主張每次都拍攝兩張,一張沒有補贘,另一張則有所補贘,如相機有包圍曝光的功能可加以善用之。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可工作距離,通常原廠的高階閃光燈在燈頭直指向前的時候,都能顯示:在相機當下的感光度、光圈和焦距設定下,它能有效控制閃光輸出的工作距離(這也是鼓勵用原廠的高階閃光燈的原因之一)。用家就務必要確保被攝者的拍攝距離都落在這個工作範圍之內。在室內拍攝,通常空間有跟,加上高階閃光燈通常「火力強勁」,容易出現最近工作距離比主體的位置還要遠而出現「爆光」的情況,這時可以使用柔光罩、反光板之類能削弱閃光火力的裝置,以縮短閃光燈可控制的距離。

第二個層次是閃光方向和光質的運用。對於每位攝影人而言,最理想的宴會場地,是一個樓底不高、天花呈白色且沒有任何裝飾的房間。這樣,只需將閃光燈頭向上 45 至 60 度傾斜作反射式閃光,把現場背景照亮,再配合反光板將部份閃光射向主體,消除陰影,就可以獲得最自然、最柔和、沒有明顯色偏且不太需要理會現場照明情況的閃光宴會照。

可惜事與願違。小弟歷次的宴會拍攝工作,從不遇過上述的完美環境。中式餐館樓底是夠低了,可是裝璜往往故作「金壁輝煌」,顏色深沉;西式酒店或會所的天花顏色是夠白了,但樓底的高度足以加建多一層閣樓,或者氣派非凡地裝有幾盞碩大無朋的水晶吊燈……

對於所有人,最簡單和保險的閃光佈光方式,就是直射。現今的自動相機對直射的閃光調控已經非常完善,加上如果單憑現場的照明就足以獲得足夠的曝光,基本上是不會有出錯的機會,對於新手可謂容易不過。但是直射閃光的光源過於集中,光質很硬,反差會很強,主體容易出現「白鼻子」和主體身後帶有強烈陰影等缺點,有時甚至會出現主體像「紙板公仔」般被「黏貼」在背景上的不自然效果。所以除非情不得已,或者要作連環快拍(爭取回電時間),否則稍為具經驗的攝影師都會盡量避免直射閃光。

進階一些的做法是利用柔光罩或反光板。兩者的原理是將原本近乎點發放的閃光變成面發放,以柔化光質,減少反差和陰影。操作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把柔光罩或反光板裝在閃光燈頭上,燈頭朝上 45(主體較遠)至 60(主體較近)度傾斜。

反光板的原理前面已經提過,而面積越大效果越明顯。其特色是主體的色彩還原比較正確(換句話說:主體的色彩比較抽離於現場);且光源略帶指向性,主體的面部輪廓較有層次;配置成本平宜。缺點是反光板容易拌倒和破爛;橫幅和直幅拍攝之間轉換時,得同時調整燈頭的指向和反光板的裝配,影響機動性。還有一點要特別留意的,就是這種方式會有比例較高和相對集中的光線射向天花,遇到天花裝有高反射性的物件,就有機會在主體上投射出一些高光斑。(舉例天花裝有水晶吊燈,會營造出主體身處舞廳/Disco/夜總會的效果。)

而柔光罩的原理是製造向四方八面散射的光源,並利用天花和牆壁將部份光線再反射到主體上。其特色是主體的色彩跟現場光源比較趨於一致(換句話說:主體有較強的現場感,但也意味有少許偏色);且因光線大幅散射,主體的面部輪廓比較平板;橫、直幅轉換時只需調整燈頭的指向;有需要時可不拆下柔光罩作直射的閃光,機動性高。缺點是配置成本較貴,和容易受現場物件顏色的影響而導致主體色偏。

無論使用柔光罩或反光板,有兩點要留意。第一、彼此都會大幅消耗閃光燈的火力輸出,必須確保閃光燈有足夠的火力和快捷的回電速度,故此小弟一直強調原廠高階、甚或頂級閃燈的必要性。第二、要了解所使用的系統在這些閃光模式下的調光性能會否出現偏差,是否需要作額外的補贘。

在這裏,小弟再分享一下少許個人心得。小弟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女性對「一白遮三醜」的觀念根深蒂固,出鏡時總希望把肌膚給照得白一些、滑一些。以前用負片拍攝的時候,小弟通常都會慣性地調高 1/3 至 1/2 級的閃光輸出來遷就她們。可是轉用數碼之後,就種做法就行不通了!因為數碼機種的曝光寬容度始終比不上負片,曝光不足還好一點,除了雜訊變得明顯之外,總算可以把細節後製回來。可是一旦過度曝光,就會因為訊號飽和而致使細節盡失,不管怎樣後製也救不回來!如何在無需後製的前提下在喪失細節之前獲得最光亮的閃光照明,就成為小弟這兩年一直掙扎的課題。

對於使用數碼機種的用家,還有如反差、銳利度、和色彩飽和等設定。這些就純粹視乎用家自己的喜好,沒有準則。個人而言就傾向把反差和銳利度調低一些,使畫面略帶有粉嫩的感覺,讓上了年紀或皮膚較差的女仕在照片中顯得年輕和柔滑一些。

由於拍攝量頗多,照片格式以 JPEG 為主。但為防失手要後製搶救,把照片格式儲存成 RAW + JPEG就比較穩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42系統相機與鏡頭的分享 - Mobile01 討論群組
解剖數码单反相机 認識內部結構
Nikon單眼相機
逆光的秘技
DSLR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器材準備篇(一)
摄影摄像专业基础理论考试真题集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