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介“平常”的书生

一介“平常”的书生_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魏书生其人,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庞,憨厚的神态,大众化的衣着,汇入大街人群,绝对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位衣着朴实、长相平凡的人,却是我国教育界奇才——以读书、教书、写书为平生之志的一介“平常”的书生!

(一)永远叫魏书生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住在砂山地区,直到18岁上山下乡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砂山地区是背靠浑河两岸的农村田地,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它的居民,大多属于1949年前后由山东、河北农村或辽宁省其他地区农村移居沈阳的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也基本是推车摆摊的小商小贩或私人作坊中的小手工业者。这些居民后来以街道生产组的形式组织起来,成了卖菜的、掌鞋的、炸油条的、修理自行车的……20世纪50年代初,砂山地区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晴天尘土蔽日,雨天满地泥浆。这里的居民却自得其乐地住在低矮潮湿狭窄阴暗的房子里,成天跟居民们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土豆白菜,臭鱼烂虾,柴米油盐,旧被破褥。家庭里的吵吵闹闹,邻里间的矛盾纠纷,是每天都要上演的生活剧。

魏书生的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式的混杂环境之中。但魏书生为何没成为一个小商贩,一个修鞋师傅,一个炸油条的人呢?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

魏书生的家里也跟这里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成天为生计而劳累奔波。可魏书生的家里也有跟其他家庭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这个家里的人都喜欢书,喜欢读书,崇尚知识和文化。在于月萍的《魏书生评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魏书生的家庭环境。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魏书生是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高小毕业的魏景林,在县城读书时就曾作为全校三个学习优异的学生之一被保送到高等学校去学习深造,是疾病和出身这两条绳索,把他捆在了交河又绑在了沙山,使他一辈子郁郁不能得志。李忠敏这个家庭妇女,在教过乡塾的父亲的教育下,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读过的文史哲各类杂书赶上了一个文科大学生读过的书。

所以,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德外,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

在缺吃少穿的五六十年代,魏家和砂山地区大部分家庭一样,也是别无长物的。但承继祖上和偶尔购入的竖版线装书和横版简体字书也攒了不少。每到晚上,识文断字的魏家老小都要各取所需地随意阅读,从来没人出去跑张家串李家地飞短流长。父亲魏景林眼睛不好,不大敢看书,便总是无声地手捧茶壶端坐一隅。李忠敏则不光在家务之余津津有味地遍读群书,还能栩栩如生地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尚不会读书的孩子们,把书的魅力以及知识带给她这个人的魅力源源不断地展示出来。

1960年,在那个全国都陷入填不饱肚子的饥饿年代里,10岁的魏书生也开始了他最初的精神饥饿,为了买回那套他渴望已久的《西游记》,他头一次花去了积攒多时的一元三角钱“巨款”。当他独自买书的狂喜过去以后,不免有些恐慌,毕竟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呀。可父亲母亲不仅没批评他,还为他掌握了买书这个学习的重要步骤而奖励了他一顿有干粮的饱饭。(说明:当时物价是,一个成年男子干一天农活,约挣两三角钱,大米是一角钱一斤左右。)

父母的奖励在潜移默化中就告诉了魏书生,只要是为了书,即使是花了不该花的钱也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更让魏书生懂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的粮食。

魏书生逛书店的习惯,从那时起一直保持至今,弟弟妹妹们稍大以后,他还会率领一批更小的读者出入书店。现在魏家五兄妹早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各自的家庭和各自的生活,一年也难得聚齐一次,但大家只要聚到了一处,在大哥魏书生率领下逛书店的活动仍然是魏家兄妹的保留节目……

黄景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魏书生的家里,这句话却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魏书生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爱读书,对子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崇尚阅读、崇尚学习的家庭里,魏书生耳濡目染,在童年青年时期就已经储备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让人艳羡的基础。

魏书生的母亲李忠敏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小妹妹魏宝荣把在那个年代里性命攸关的粮证弄丢了,母亲不但没打一下没骂一句,还一个劲地安慰吓得哭泣不止的小女儿……”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尊重每一个人和善待每一个人是魏家的传统。魏书生从母亲身上找到了与人相处的关系准绳。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导师。

于月萍的《魏书生评传》里还谈到了一个给魏书生起名的细节,让人深思:

1950年,魏书生在河北交河老家刚出生时,是被老人命名为魏贤生的,因为按魏家家谱排下来,魏书生属于“贤”字辈,并且是“贤”字辈中的长孙。但是来沈阳后,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李忠敏,却把魏贤生这个名字改成了魏书生。家乡的老人对此甚为不满,指示李忠敏把魏书生的名字再改过来。李忠敏是个孝顺儿媳,她不能抗拒长辈的意志;但李忠敏也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她也不想破灭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在她带儿子回乡省亲时,在有家乡人来她家串门时,她也管魏书生叫魏贤生。

后来,当魏书生该上小学时,当李忠敏知道儿子已经懂事了,可以有自己自主的选择时,她便把魏书生叫到了面前。她说:“孩子,他们愿意你叫魏贤生,可我想让你叫魏书生,我想让你名字里有'书’,让你一辈子离不开书,你的意见呢?”魏书生已经听惯了母亲用商量的口吻与他说话,他也习惯了即便与母亲意见相左,他也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对母亲说:“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68年魏书生去盘锦农村当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两年里,曾无数次有人叫魏书生改个名字。那是一个改名大流行的混乱时代,街道名店铺名农村公社名城里工厂名,全都被改得红彤彤火辣辣的,男女老少们把改名更姓当成了“忠于”和“紧跟”的标志。于是,那些嘴上批判形而上学而行动上“形而上学猖獗”的人们,就来动员魏书生了,他们甚至认为“魏”这个姓氏本身就是革命的姓氏,完全应该再配上个革命的名字。你应该叫魏东、魏彪或魏国、魏军呀,他们说,这些名字多好呀,保卫毛泽东,保卫林彪,保卫国家,保卫解放军。他们又说,你要是不愿意放弃“生”字,那叫魏党生吧。为党而生,多有意义。魏书生面对规劝自然不能多说什么,但回家后,他对母亲说:“妈,他们都动员我改名,想让我叫魏东、魏彪、魏国、魏军或魏党生,可我不想改,我就想叫魏书生。你的意见呢?”

李忠敏看着儿子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我同意你的意见,我也希望你还叫魏书生,永远叫魏书生。”

魏书生妈妈的一句简短的话却洋溢着母亲对儿女的期望,但这不是命令,而是一种家庭民主,就连给孩子起名,孩子改名,母亲和孩子之间都还要“商量着办”,这不正是魏书生在后来的教学中“民主”这个环节的又一次次体现吗?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说明,父母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反之,孩子个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延续封建家庭的教育理念,总是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把孩子摆在错误的位置。有这种教养观念的家长,有的扮演指挥者,总是喜欢控制孩子,非常主观的向孩子下达命令和要求;有的扮演说教者,整天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进行说教,盲目而且自以为是的给孩子提各种建议;有的扮演惩罚者,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威胁孩子,责骂孩子,惩罚孩子,甚至用粗鲁的武力对待孩子。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都持专横的态度,强调绝对服从。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使孩子缺少自主权,看父母脸色做人、做事,久而久之,轻则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重者则会形成逆反、蛮横、撒谎、暴戾等心理。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年纪较轻的家长片面的理解西方社会爱的教育”和“个人重于家庭”的理念,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爱孩子就是关爱孩子、保护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溺爱的教养态度使孩子从小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训练,缺乏责任感的教育,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锻炼。久而久之,轻则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良好习惯,不能与人和睦相处;重则会形成任性、撒野,为所欲为,或因不适应外部环境而自残、轻生等现象。

其实魏书生的父母早就在言传身教中给了魏书生平等待人、民主待人的启示。作为民主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自然人。所不同的,父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自然人,孩子是一个还未成熟、正在成长的自然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抚养与被抚养、监护与被监护、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因此,我应该关爱孩子但绝不娇惯;应该关注孩子但绝不是监视;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而绝不是居高临下,唯我正确;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有思想的人,而绝不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听任自己的摆布。魏书生的母亲就连起名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足见民主的氛围在他家里是多么的浓厚。

如果做父母的具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能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举止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这种尊重就像阳光、雨露,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就会既相信孩子的能力,又正视孩子的能力,时时处处以一个教练的角色指导、点拨、帮助孩子,使孩子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一角色就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表演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尽情地表演。

具有这种心态的家庭成员能平等、和睦相处,遇事互相谅解、互相关心,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父母对子女的优点和努力鼓励、肯定,而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则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帮助孩子改正。这样的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正向的成长空间,能逐渐培养孩子坦诚友好、大方热情待人,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质。

魏书生不正是像这样有责任感、踏实奋进、讲民主的教育改革专家吗?我们从魏书生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魏书生成长在民主而又热爱知识的家庭里,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多注意些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臆测孩子,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得多,而且效果要好得多。

在家庭民主的背景下,一介平常的书生就显得不平常了。

(二)读书就是过节

魏书生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什么书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种阅读看似无益,实则非常重要,这种无功利的阅读为他开阔了视野,训练了自学能力。其中,点亮它生命历程的两本重要的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哲学讲义》,这是魏书生人生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一时期的阅读为他的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上山下乡做“知青”的时期,魏书生为眼下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便是博览群书,因为这既与他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所必需的思想储备与文化储备。所以,在他小心翼翼扛下马车的行李里,包裹着几十本他从家中精选的书。多年以后,在魏书生那四个像他一样嗜书如命的弟弟妹妹谈到对大哥的意见时,都不谋而合地指出,大哥下乡时把家里的那么多好书都带走了,是唯一让他们耿耿于怀的事情。

很快,农村艰苦的体力劳动和生活条件,就给了这群雄心勃勃的青年当头一棒,使他们从梦想中清醒过来。魏书生这样回忆:

“早上三点半,中午'喊着’饭,晚上看不见,都在地里干,年终一结算,天天吃不饱饭。不是一天两天吃不饱,是持之以恒地吃不饱。每人平均每顿两个窝窝头,一碗盐水白菜汤。”

饿得头昏眼花,有时还要挑一两百斤的担子,走二三里路,随时可能昏倒。在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想想一般的人怎么过?首先肯定是成天思考吃什么,上顿吃了下顿吃什么,想办法怎么让自己能吃饱并且不被饿死。有谁还会想到去读书学习呢?可魏书生却能天天像过节一样。

魏书生凭什么可以天天过节呢?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魏书生过节,并非海吃一顿或找借口旷工,而是他不论多忙多累,在田间地头煤油灯下,总能抽出时间读书。对他来说,读书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一读书,就好像自己给自己过了节一样。把读书和过节相提并论,读书就是过节,过节就是读书,可见,魏书生真的是嗜书如命,真不愧为“为书生”!但在那个知识不值钱,甚至有知识就是反动的时代里,要挤出时间看书,并且能静下心来看书,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毅力啊!

其次是魏书生长着一张朴实憨厚的面孔,目光诚挚,语调谦和,态度友善,虽然聪明却并不耍小聪明,虽然深刻去并不故作高深,干活舍得花气力,却从不争荣誉抢好处,待人处事既周到细致,又讲究原则,能给人公平正义之感,让人对他依赖放心。所以,领导愿意把责任大但省体力的活派给他,同学们也觉得他去干得那样的活理所当然。于是在别人弯腰割稻子干重体力活时,他可以去当看水员;在别人起早贪黑地打稻子时,他可以去放马。看水放马相对于重体力活而言,就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自然就更能让他天天读书过节了。

看到这个情景,我们也许马上就会联想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涯,记得他少年时期在家里干农活,准确地说是挑粪,而他怀里揣着一本《三国演义》,一有空就看,以至于看着迷了,把挑粪的事情给忘了,被父亲看见后到处追打。

爱读书的人真是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一高兴,自然就跟过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作为真正的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更要学习他人的长处,从实践中学习更多的本领和知识。这才不愧为书生本色。

魏书生当知青时在一线劳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就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从教的红旗小学的正副校长,是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的张守石和前鞍山铁东小学校长张宝华,而这两个人都是素质极好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扎实,教育实践丰富,而最关键的是,他们都热心助人,正直不阿,也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楷模。魏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伟大。魏书生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教书育人的道理。

从此魏书生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更想一辈子都扎根在红旗小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但后来却又因为外界原因阴差阳错的调到了盘锦电机厂。(www.guayunfan.com)

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一个在那种政治时代里任何人都要对之毕恭毕敬的要害部门。于是,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眨眼间就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每天都要参与研究制订工厂大政方针,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却通过刻苦自学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并且成了全工厂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进工厂后,在两年的工余时间里,他已经写了总字数达30多万字的两本专著:《谈改造世界观》(1972年,未出版)、《谈工作方法》(1973年未出版)。在书中,他着重探讨了历史观、道德观、幸福观等问题,提倡克己利人,崇尚节欲奉献,强调精神力量,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尽管在百忙之中仍然保持书生本色!

从一个平常的书生成为一个电机厂的生产能手,而且还写出了30多万字的专著,这期间需要花费多大的心血?需要看多少专业书籍?需要向其他工人师傅学习实践多少生产知识?我们又一次从他的生活历程中看到了上进的、不畏艰难的书生本色、自学能手!

魏书生凭着他的好学上进与工作实绩,不仅连获好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进厂不足两年的时间,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被正式确定为了厂级领导接班人!

能在不同的行业中取得这么大的业绩和成就,这都得益于他从小就养成的苦中求乐,把读书学习当成过节一样的乐观上进的精神!

由此联想到如今我国国民的整体阅读率:

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3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对照前3次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趋势——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此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表现是,还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里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降低,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却有所上升。

有能力读书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在回答他们的理由时,仍以“没时间”为主,占43.7%……

这一组数据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让人担忧。近一半的人不读书的理由就是“没时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魏书生的生活经历,只要我们愿意挤时间,怎么可能没时间呢?魏书生的经历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没时间而放弃读书学习,这和当今的终身学习理念完全一样!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更是没有前途的教师!在这方面,魏书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果更多的老师都像魏书生这样,再去培养更多的像魏书生这样爱读书的学生,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真正读书的人就会更多,我国国民的整体阅读率就会上升。愿我们都像魏书生一样苦中求乐,在困境中奋发,把读书当过节一样,在书中寻找快乐!

(三)书生热爱教书

1974年初,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魏书生作为电机厂领导的接班人,作为一个被领导赏识的人,他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

他通过读书,加深了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了解,在魏书生的心中,早把孔子尊为先师了。在他的言行中自然就体现出奉儒尊孔,并从来不习惯口是心非。这与当前“批林批孔”的大环境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于是他的言行就开始引起个别人的兴趣了,他继续城实地表明自己对孔子的看法,等于是不打自招地给个别眼红他才干、妒忌他成绩的人送去了把柄。他的两部私人手稿、日记中关于孔子的议论评价,一并被归纳成“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顷刻间罩在了他的头上。

从此,波及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在盘锦电机厂里的具体表现,就是批魏。电机厂的批魏运动,历经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在批判达到最高潮时,魏书生要连续多日地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分别三次接受斗争,而其间最令人惊骇的消息则是1974年5月初,公安部门将介入这一重大政治案件,对魏书生实施法办甚至处以极刑。这样对人的精神和肉体进行双重折磨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5年春。

在魏书生被批斗的日子里,在忍受身心折磨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想当一名老师的梦想。在经历了这些风波之后,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那就是永远做一名人民教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职业既无实利,也无地位。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重视教育,情况有所改变,但教师仍然不是人们首选的职业。很多人尤其是教师,都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师行业的清苦。即便是教师地位得到大幅提升的今天,横向与各行业比较,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不够高,只有那些真正愿意把心捧给教育事业的人,才会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感受。在魏书生青年时期,即使是当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也比教师这个行业体面得多。做一个教师,成天与小孩混在一起,会被人看成是没出息。然而在《魏书生评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份魏书生要求做教师的情真意切的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我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有好几次办事路过学校,我悄悄地站在教室外,侧耳倾听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书声琅琅。更有无数个夜晚,梦见领导批准自己回到农村学校,做上了虽然紧张繁忙、操心劳累、但却充满幸福的教师工作……

申请人:魏书生

1977年9月15日

要知道,魏书生当时已经被确定为电机厂领导的后备人选了。在绝不算短的6年(1971年11月至1978年2月)里,他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向领导申请了150多次,要求去当一名普通的教师。六年多的时间,150多次的申请,终于感动了领导,魏书生夙愿以偿,成了盘山县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那一年是1978年。1997年,站了20年讲台的魏书生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组织安排到盘锦市教育局任局长,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仍然每天坚持到校上课。

在我们常人看来,魏书生不可理喻。已经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马上就可以走上仕途,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迥异于常人的选择呢?已经走到市教育局长的领导岗位,行政事务繁忙,为什么还要坚持站在讲台之上?

也许,那份看似寻常却不寻常的申请书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答案: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有对教育的挚爱!从这份普通的申请书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介平常书生极不平常的“书生”情怀:干事业的执著与毅力。6年多是不算短的一个时间,一个意愿坚持6年多,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我们想起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而这份申请则是他这项品质的真实写照。大凡成功者,都有这样一份执著。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但实行一两天,一两周或者几个月,然后就慢慢淡漠了,甚至慢慢淡忘了,然后就干脆不执行了,更有甚者,朝令夕改,让学生无所适从,让自己也觉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感叹,老师真难当,学生太顽皮,教书真的没前途。当从魏书生反复申请同一件事中看到了干事业的执著与毅力,魏书生的实践,无疑再一次证明了教师行业需要这种信念与执著。

要清醒理智地对待事情。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般人能有那么大的耐心吗?6年写150多份申请。若是一般人早就跟领导闹起来了。但魏书生对待这件事情却始终很理智清醒,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做。因为魏书生看到了中国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不谙中国的为官之道,而且他知道以当时他的性格,那种光明磊落,是很难在官场立住脚的。因而,他要想法远离官场,从他后来的成就来看,他的离开是明智的,去做最适合他做的事,并且做好,而且做出了巨大成就。

“干一行爱一行”,“七十二行行出状元”,但书生更热爱教书!

(四)边教书边写书

1978年2月,魏书生扛着行李拎着书箱,就到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报到来了,他的生命历史也从这时起,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开端。随着教师地位的确立,结束了东想西求的碰撞,事业有望了,心境良好。半年后由于业绩显著被提升为教导处副主任。1981年与厚道、善良、本分的妻子陈桂芹相识,在他32岁时终于有了美满的婚姻,第二年有了孩子。幸福的家庭给了魏书生无穷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使他在教学上干得更愉悦了。在教改路上他才思敏捷,智如泉涌,唯实不躁,于是才有教学、育人、管理的累累硕果。从负责一个班级管理到一所学校管理,他所在班级,所在学校因他而扬名。1986年他被组织上任命为学校校长兼任校党支部书记,同时盘山这个不起眼的普通的中学也因魏书生的存在被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同时定为了辽宁省的重点中学。

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魏书生既坚持上课,又当班主任,他是教书育人模范。在他手下,再乱的班级也会变好,再差的学生也能成长,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前茅。虽然他的事很多很忙,但仍然坚持忙里偷闲写各种学术文章。1991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再版时,陈慕华、张承先、孙起孟、陈锡联、柳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座谈会,并对魏书生及其有关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雷洁琼、何东昌等同志还热情地题了词。他的业绩还被拍摄成六集电视连续剧《一介书生》,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83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中,既有叶圣陶、吕叔湘、苏灵阳、白介夫等声名显赫的教育权威,也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专家,还有香港地区的特邀代表,共约百人。在这群贤毕至的教育盛会上,来自关外东北一座偏僻县城的年轻教师魏书生,虽然已经获得过辽宁省教育厅授予的“先进班主任”称号,获得过辽宁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也获得过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但他仍然只是个毫不惹人注目的基层小字辈,一个光出耳朵也就算完成了进京任务的普通听众。可当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时,命运与机缘却又一次与魏书生结伴而行了,由于他在小组讨论上一个10分钟的即席漫谈,使他这座冰山就此浮出了中国教育界的宽广水平。

魏书生的漫谈,在小组里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他当即被这个小组推举为第二天全体大会上的发言代表。大会发言,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人只能讲20分钟。可第二天,在大会上,魏书生的发言却进一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在他讲了10多分钟后,会议代表们便纷纷向会议主持人递条子、提建议,要求延长魏书生的发言时间。默默无闻的魏书生,获得了整个会议的最大特权,他一口气讲了30分钟。当他走下主席台时,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和连成一片的议论声,便是他的发言所获得的最真实的评价。紧接着,大会发言尚未结束,他就被数家行业报刊的编辑和好几个省市的代表包围了起来,约他写稿,请他讲学,与他探讨他在台上未能展开涉及的诸多问题。结果,一上午的大会刚一结束,大会主席团经过研究,中午时就把一纸顺应代表之意的临时通告贴了出去:当晚原定活动取消,改由魏书生同志详细介绍教育改革经验。于是这天晚上,魏书生便更为详尽细致地给全体与会代表又讲了两个小时,引起了整个大会的空前震动,被语文教学的行家们称为“爆炸性经验介绍”。这样,魏书生这颗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星,其教育使命也从这天晚上开始,又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内容。

魏书生教改之路从盘锦走向辽宁,从辽宁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他被教育界甚至教育界以外的一些行业认可了,折服了。他也因之而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等。

由于他工作出色,198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89年中共盘锦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魏书生的一生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魏书生对人生价值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认为:

“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一个人为人民创造的价值减去人民给他的报酬所得的差。他极力主张笑对人生,他把生活比喻为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板起面孔,它就对你板起面孔;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魏书生平时话不多,不说客套话,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见解,也不掩饰自己的真情。他珍惜时间,也非常守时,他常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今天的我应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

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不仅会崭露头角,更会做出优秀的成就!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了传播他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说,四处奔波,周游列国;而今天的魏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在短暂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能活得清醒、快乐、有意义,纵横南北,遍历中华。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光在他任职的学校之外,他就为各界人士做了2 000多场报告,上了1 000多次语文教学示范课……多年来,他出版了自己写作和主编的30几本书,总字数超过了500万字,总发行数在150万册以上。

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语文教学工作漫谈》《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家教漫谈》《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如何做最好的校长》等书籍早就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必读书目,而且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写文章研究魏书生。事实表明,研究魏书生,学习魏书生,已不仅是一百多万中学班主任的事,更不仅仅是我国几十万语文教师的事,而是我们全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大力研究魏书生,学习魏书生,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向前发展。

一介平常书生,一辈子与书相伴,一边教书,一边写书,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魏书生真是无愧于他母亲的期望,无愧于他的学生,无愧于“书生”之名,是名副其实的“为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
魏书生教育思想语录(六十七)
《魏书生教育思想全集》
书生
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孩子主动学习,就用这2招,简单有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