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立散文集《能不忆长安》研讨会发言稿(三)张念贻 袁国燕 ​高亚平 杨广虎

— sanwenzhisheng—

散文之声



陕西省散文学会



编者按——

早春二月,阳光明媚,2月25日下午,青年作家张立文化散文集《能不忆长安》在西北饭店举行,为了让大家能有次共同学习的机会,《散文之声》平台分期全文刊登与会专家、文学大咖老师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张立文化散文集
《能不忆长安》
作品研讨会
精彩发言(三)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画报社创意总监张念贻

忆长安 叹长安

——张立散文集《能不忆长安》读记

张念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长安?——壬寅虎年岁末,收到青年作家张立的散文新作《能不忆长安》,捧读数日,欣喜并惊奇,步白居易“忆江南”千年遗韵,凝结成一卷“忆长安”,深邃博达,令人读之悦然,由此感怀,此书成矣,三叹长安。
 “能不忆长安”,一曲动心弦。
  婉转而又嘹亮,明亮而又高亢,如丝如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这些长安的子民啊,生于斯、长于斯,终将卒于斯、葬于斯,百年一身万人如海,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悟透脚下这座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十三朝京畿之地、华夏故都?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的长安浩如烟海,越千年又历沧桑,我们又可曾深味那沧海一粟?“能不忆长安”一言已取胜。一个“能”字叫人欲罢不能,瞬间就想起一首老歌中唱到“能不能让我陪着你走,既然你说留不住你”,顺便捎带的还有,“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的那样爱我”,能不能,敢不敢,这样的缠绵悱恻,这样的寸断柔肠。再说这一个“忆”字,既像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又像是“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让人联想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那个忆,这个由张立兄弟发出的颤音——“能不忆长安”,请君试问东流水,请君为我倾耳听!
 “能不忆长安”,一语泪满衫。
 可以温酒对酌、可以煮茶相啜、可以踏青结伴、可以卧雪共眠,张立感怀所及再次唤醒我们对于长安的怅惘——西风纵马,“得长安者得天下”;骊山北眺,“长安回望绣成堆”;莺飞草长,“长安水边多丽人”;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还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是这样的俯拾皆是,又是这样的琳琅满目。事实上,我们内心或豪迈或悲怆都只是浅表的印象,没有穷经皓首对话千年的勇气,哪有人生旷达处惊不变的从容?其实,并非所有的书,都有饱含书卷之气。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食古不化,断难成章。“能不忆长安”中诸篇什,揽山河故旧、怀诗人离骚、赋家园感怀,浸润着婉约与豪放并存壮美与哀愁,无以深情不足以泪目,特别是关乎诗人的友情中,先后成篇的《天宝十年的杜甫》《交友当如杜少陵》《杜甫的韦曲朋友》,把一个重情重义、相逢意气、心怀家国的杜甫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仰之弥高,思之弥深,情不自禁,潸然落泪。
 “能不忆长安”,一梦枕千年。
 如果说长安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旧梦,长久以来似乎从未停止“梦回大唐”“梦回长安”的种种声场,由小说、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所演绎的种种声色犬马,活色生香,甚至是光怪陆离,前有山水实景的“长恨歌”、备受拥趸的“大明宫词”、后有别具心裁的“唐宫夜宴”、制造流量的“长安十二时辰”、甚至离奇备至的“唐朝诡事录”,尽管各有各自角度、态度,但张立以“那时的河山、那时的诗人、那时的家国”作为寻梦长安的向度,以散文的方式独辟蹊径,有着自己的独得之美,其深情的内蕴和绵密的触角,不事张扬、不求刻意,看似行道款款,读来可圈可点,如《“河”以解忧》《白居易的双城记》《大和九年的诗人》《北宋的抱龙峪》,既有心中乡土小长安,又有千年大长安,以一颗悲天悯人的怀草之心,回到长安去,又从长安来,这便应和了那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正所谓长安如梦枕,一梦枕千年。忆长安,叹长安。文心若此的张立,和他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文如其人,朴素、平静、谦和,想起两句诗:“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袁国燕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读张立散文集《能不忆长安》  袁国燕

立春这天,看到张立的书《能不忆长安》。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长安正从旧时光里醒来,在勃发、在生长。
几年前一个文化活动上,张立曾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元和中兴》。当时和他不熟,还疑惑这小伙不是学者,怎么对唐史研究得这么熟,驾驭得了这么硬核的书。现在再读到《能不忆长安》,找到了答案——他是心有所属,文有所长。
张立出生在最具魅力的千年帝都古长安,祖先在这片厚土构建的盛世,长成了他心头的朱砂。多年后他将创作回归母土,“咬定长安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潜心、专心、用心,做出了成就。在这一点上,我是羡慕他的。
《能不忆长安》的时代价值
无庸置疑,长安是中国的IP,盛世的代名词,写长安的人和文很多,而长安人张立,闪耀着独特的光。他像亲和的地导,引人重回长安,发现长安,让那时的长安与此时的长安同呼吸,共脉动,美美与共。
用文字涅槃长安,是张立创作的初心。在他心里,长安不是历史的尸体,而是一直活着,从鲜衣怒马、霓裳羽衣里走来,继续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有人慨叹“三千繁华东流水,一梦长安终成灰”。张立的文章告诉世人:长安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灰烬里,而是一直燃烧、跳动,传承着。
这本书如果仅是单纯的回忆,就没多大意思,张立贵在体现了两个字:链接——古今链接、情感链接、灵魂链接。长安的宫殿、人远去了,但山河还在,血脉还在,盛世还在。张立持着时代的聚光灯,再度点亮长安圣光。张立的文化散文,把过去的长安写给今人,把现在的长安留给未来,所以长安会一直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能不忆长安》的艺术价值
学者从田野调查和文献中呈现长安,严肃严谨,文出必有证据。作家不是学者,虽然不需要摆硬核史料,但毕竟要在历史的织布机上织布,掷千年的梭子、踩千年的踏板,无疑是费劲的。所以写历史文化散文,容易端架子,举重若重。但张立举重若轻,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作丝线,织就长安锦缎。娓娓道来、信手拈来,写得轻松,读者读得轻松。比如《“河”以解忧》《历史上的“醋力”事件》等文章,将长安的水、帝王将相的情事,解读得有趣有料。他已经将长安历史研磨成汁,内化于心。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鸡毛掸子,轻轻挥动,拂去时光的尘埃,再现历史的温情。
张立的学养撑得起这本书,大格局,小细节,历史的纵深感、宽阔度都达到了。比如《悲摧的大唐宰相》,从唐高祖时期刘文静起,到唐哀宗时最后一个宰相柳璨,跨度200多年,个中命运、生死功过,一一道来。纵向有时空,横向有命运,内向有情怀。读起来能感受得到专业深度,更重要的是生命温度。
张立写长安的角度新,呈现了长安的另一副面孔。开篇的《望终南山》,从望山这个角度,按时间顺序,串起如此之多的望山诗作,历史知识、诗词积累的数量,让人惊讶。无论是仰望、远望、眺望的诗作,都被他水到渠成地融入文章,毫无违和感。可见他写长安时,与古人的气脉是贯通的。
读这本书,脑子出现一个电视画面,就是《典籍里的中国》里的撒贝宁,带着我们穿越古今,把先贤写书、讲学的故事讲给我们,把我们的现代科技、把典籍的新貌、后世的传承讲给先贤。今古双向穿越,非常走心。看撒贝宁和古人在一起推心置腹,我真希望那一切是真的,古人真的知晓了我们现在,我们也像遇见亲人一样,听古人讲他们的生活、友谊、奋斗。今人与古人的心,紧紧联在一起。
多年以后,《能不忆长安》能不能成为典籍,我不知道,但张立“撒贝宁”式的今古穿越、心灵对话,会留在长安的芳华里。对中国人来说,长安应是一个动词,永远动,无穷动。对张立来说,才华是天赋,长安是地赋,散文是心赋,正是天地人三合一,才有了这本《能不忆长安》!何其幸也!祝贺张立在长安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枚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指纹!

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西安晚报》文化部主任高亚平

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高亚平

张立的散文我过去看过一些,都是在各种报刊上,感觉还不错,之所以说不错是因为他的写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经过思考的。我真正关注起张立的写作是在我们认识以后,我们是长安的乡党,我们的成长、生活、写作有相同的自然人文历史的背景和环境,再加之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也喜欢写点东西,这样就关注起来了。
《能不忆长安》这本散文集我是年前拿到的,闲暇的时候也读了,一个总的感觉这是一本厚重大气有分量的书,书中对长安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山川、人物、事件的处理和书写都是深情款款的,有所思、有所依、有所感,让人读了心绪昂然、遐想无限,具体来讲我以为《能不忆长安》这部历史文化散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史料翔实,重视考察。我过去和张立尽管接触多次,但说实话还是了解不多,这次读了《能不忆长安》,我对他要刮目相看了。我的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张立是一个刻苦认真、饱读诗文、学识深厚、脚踏实地的人,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对诗文的引述,都是如数家珍。这个对历史不加研究、对诗文不加研读是绝难做到的,他对于写人文主题、历史遗迹都进行过实际的察看,有的还不只是察看过一次,比如在《少陵原》一文中,他就曾记述过自己为了考察唐玄宗武惠妃的墓,去少陵原时途中遇险的事情,提醒我写文章不能光看书思考。他的这种做法让我想到了司马迁,司马迁当年写《史记》时,为了写得真实可信,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漫游祖国大江南北,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风俗,采集传闻,最后完成了史记,这种写作精神在张立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体现。
第二,文章有史鉴、有思想。文化散文尤其是历史文化散文是比较难写的,要求写作者对所写的对象要有新发展,要么观念性、要么时效性、要么阅读性,三者举其一方可成为好文章,当然文字也必须好。张立在这一方面显然是做过努力,他主要对所写的人、事物进行过考察,也进行了思考,这让他的文章就深厚起来了。他对唐帝王以来的所有宰相进行了研究,还对樊川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些观点都是别人所没有说过的,所以文字可读性强,大量史文的应用,使文字信息量更大,也更加生动了。总之,《能不忆长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祝贺张立《能不忆长安》出版。谢谢!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杨广虎

我是去年年底收到张立这本散文,刚好也是阳了,在阳转阴之间读了这个散文集。
人事代谢,山河依旧。夜读张立先生散文集《能不忆长安》,抚书良久,掩卷而思。“长安”不仅是一块地理意义上的“长安”,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领地和家园。穿越时空,回望长安,“那时的山河”“那时的诗人”“那时的家国”,一幕幕从作家张立的笔端跃出!他抽丝剥茧,认真梳理,田野调查,史书寻迹,细致推断,科学严谨,以饱满雄健的文字,与历史、人物对话;以平和认真的态度,绘就锦绣文章!没有拘泥于历史的“冷面教育”,作家张立以人文关怀的暖意、思想、情感,捕捉着每个人物细节与历史、社会的勾连和关系,让自己的散文丰润、厚重,奔向澄明宽阔的大河!独特的体验、思考和感悟,更让他的散文没有停留在资料的铺陈和叙述,多了当下的烟火和鲜活的生气,让人能不忆长安?
 这是1月2日晚上写的,考虑今天开研讨会要讲,所以昨天晚上又把这本书翻了一遍,又补充了一下。
 张立先生的散文《能不忆长安》以平实的笔触面对长安大地,叩问历史文化,心中有信诚,行走在长安大地,选取自己熟悉的身边的题材,自然风物,充分调度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借助细节与想象,增强散文的厚重性,也展示了自己的独特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沧桑感,刚才大家说的书卷气,让我挥之不去。但是有两点我想跟大家共勉。第一,散文应更加注重现实和心灵的渗透,个体的体验。和老师也说了历史散文不是历史文化的搬运工,知识学习也罢,历史回顾、田园调查、文化梳理,最多要让思想在现实中舞动起来,通过细节抒情多角度等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散文活起来,有情感、有生气、有新意、有烟火、有味道、有文化批评和文化品格、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第二,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刚才大家也提了,老师也肯定了张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让散文通过个性的语言、深刻的理解,达到一种在野的民间的精神发现,当然这种语言是要通过长期的写作锻炼,鲜活的、独特的、有很高辨识度的需要用一生的坚持不断努力自我突破才能达到。春山可望,未来可期,祝福张立,也套用西安旅游宣传的口号,千年古都,常来长安。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删朋友
好书推荐《文化苦旅》
王向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长安古意》序
张翎的散言散语(海外华文作家研究)
值得纪念的一天
一场西安人的读书会,麦冬草读书会:一本书触动你的长安情——《你从我的长安打马而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