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情散文:犁铧抖动大地上的皱纹

春天,黝黑的土地上,太阳给大地万物披上光灿灿的金辉,紫气升腾。

枣红马拉着犁杖,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走在土地上。赶犁的人,甩一下红缨鞭子,几声炸响,惊飞了一群唱歌的山雀。扶犁的农民身子弯成一张弓,使劲握着犁杖的扶手,目光凝重,神情庄严,像在驾驭摆脱贫困的诺亚方舟,在一步步前进着。

扶犁的人、马儿、犁杖,三点一线,衬上阳光铺成的金色屏幕,构成大地封面上旖旎的一幅风景画。这幅画的落款:“地是稿纸,犁铧是笔”。

犁杖,现在在农村已经是极少见到的一种农具。可是,在早些年,农民在生产中是离不开的重要农具。春天破茬播种,夏天趟三遍地,秋天翻地起垄,只有进入冬天,在严寒的东北地区才能够歇上一个季节。

那时候,农村生产条件落后,农田里耕、趟、翻都是用马拉或者牛拉犁杖来完成田间作业。

犁杖的发明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先进代替落后,原始的被现代所淘汰。可是,犁杖却是一直没有更大的变化。

犁杖的部件很简单,有犁身、犁柱、犁辕、犁沿子、犁铧与逼土器等。犁辕长1.5米左右,早期为木质,后改进为铁制。犁杖的木料选择是榆木或柞木等材质比较坚硬结实的,犁杖的关键部件是约饭碗口粗细的犁辕。犁辕的脊背必须是圆圆的弧形,有个好角度方便安装犁杖的拖头和犁底、犁箭。拖头是一块有蒜缸子大小的四方木头,用一根木条固定在犁辕前头的下方。犁辕的最前端按上拉犁杖的铁环。犁底和犁箭是一体的,犁底就是犁杖的最底部,是断后部位,与拖头相对应。犁箭是安装犁铧的头,三角形状。犁铧为生铁浇铸,前有长约6公分的铧尖,尖后为空心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的两侧各有一宽约1公分,长约10公分,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倒斜侧的塔式。 耕地一般多为双马或者拉犁。

犁杖,根据需要作业的情况不同,分为多马拉或者两个马拉,一个马拉的极少。豁茬播种多为两个马来拉。如果扣黄豆或者翻地起垄就需要四个马,或者用六个马来拉,因为犁铧入土太深,马匹少是拉不动的。马拉犁杖是在犁杖的前面拴上一个很长的“耍杆子”,将马套拴在耍杆子两侧,这样,两个马同时往前走,就不会偏坠,保证破茬和趟地的需要。若是赶上庄稼拔节时趟地,为避免刮倒已经长得很高的秧棵,耍杆子要变式,两个马一前一后在同一个垄沟里拉,我们当年管这种趟地方法叫“打接高”,凡是农村人都懂是怎么回事。

人们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干就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花容易绣花难,看似非常简单,可真正上手操作是非常难。特别鼓捣犁杖这玩意,在庄稼院不混上几年,根本玩不转转。庄稼院的老把式,摆弄犁杖跟玩似的,特别是翻地打垄,人家赶扶犁的时候,可以唱山歌,望天上的白云,飞鸟。犁行过去,土花飞溅,匀匀洒洒,提犁,挥鞭,吆喝,手眼腰身和谐自如,看上去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是一种力量的美,劳动的美。一条垄下来,垄如线拉的一样笔直,在地头抹弯抹角,齐刷刷刀切一样,真是用笔在做画。

我参加农村劳动的时候,也自告奋勇去扶过犁杖,想不到,那么简简单单的犁杖,在我手里就是不听使唤。吆喝马,忘记扶犁,扶犁又忘记吆喝马。明明犁铧对准了垄台,马走起来,犁杖却是偏到了垄沟里面。也曾经试过起垄,结果,垄起的歪歪扭扭,如弯曲的长蛇,大家笑我是“王婆画眉”东一耙子,西一苕帚的。

犁杖,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每个农民都极珍爱它。秋天,犁杖用过之后,农民会将铁犁铧擦得锃明瓦亮,检查木犁的每一个卯榫,板板整整小心翼翼地放进仓房,让它补足在春天和秋天里放弃的所有睡眠,迎接春天的阳光雨露。

去年,我到邻县一个民俗博物馆去参观,看见一面墙上挂着一具犁杖,我站在那里凝视许久。

我在想:人如犁杖,把那些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吃苦耐劳,不事张扬人,喻做犁杖,应该是极为恰当。一年里,它总是在风雨中,默默无语地工作着,奉献着。当大地五谷丰登的时候,他们又不争不抢一点点功劳,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分享主人的快乐。当主人春暖花开又需要它的时候,它又无怨无悔地献身那一片黑土地。

犁杖很高尚,值得大书特书!

春天,黝黑的土地上,太阳给大地万物披上光灿灿的金辉,紫气升腾。

枣红马拉着犁杖,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走在土地上。赶犁的人,甩一下红缨鞭子,几声炸响,惊飞了一群唱歌的山雀。扶犁的农民身子弯成一张弓,使劲握着犁杖的扶手,目光凝重,神情庄严,像在驾驭摆脱贫困的诺亚方舟,在一步步前进着。

扶犁的人、马儿、犁杖,三点一线,衬上阳光铺成的金色屏幕,构成大地封面上旖旎的一幅风景画。这幅画的落款:“地是稿纸,犁铧是笔”。

犁杖,现在在农村已经是极少见到的一种农具。可是,在早些年,农民在生产中是离不开的重要农具。春天破茬播种,夏天趟三遍地,秋天翻地起垄,只有进入冬天,在严寒的东北地区才能够歇上一个季节。

那时候,农村生产条件落后,农田里耕、趟、翻都是用马拉或者牛拉犁杖来完成田间作业。

犁杖的发明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先进代替落后,原始的被现代所淘汰。可是,犁杖却是一直没有更大的变化。

犁杖的部件很简单,有犁身、犁柱、犁辕、犁沿子、犁铧与逼土器等。犁辕长1.5米左右,早期为木质,后改进为铁制。犁杖的木料选择是榆木或柞木等材质比较坚硬结实的,犁杖的关键部件是约饭碗口粗细的犁辕。犁辕的脊背必须是圆圆的弧形,有个好角度方便安装犁杖的拖头和犁底、犁箭。拖头是一块有蒜缸子大小的四方木头,用一根木条固定在犁辕前头的下方。犁辕的最前端按上拉犁杖的铁环。犁底和犁箭是一体的,犁底就是犁杖的最底部,是断后部位,与拖头相对应。犁箭是安装犁铧的头,三角形状。犁铧为生铁浇铸,前有长约6公分的铧尖,尖后为空心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的两侧各有一宽约1公分,长约10公分,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倒斜侧的塔式。 耕地一般多为双马或者拉犁。

犁杖,根据需要作业的情况不同,分为多马拉或者两个马拉,一个马拉的极少。豁茬播种多为两个马来拉。如果扣黄豆或者翻地起垄就需要四个马,或者用六个马来拉,因为犁铧入土太深,马匹少是拉不动的。马拉犁杖是在犁杖的前面拴上一个很长的“耍杆子”,将马套拴在耍杆子两侧,这样,两个马同时往前走,就不会偏坠,保证破茬和趟地的需要。若是赶上庄稼拔节时趟地,为避免刮倒已经长得很高的秧棵,耍杆子要变式,两个马一前一后在同一个垄沟里拉,我们当年管这种趟地方法叫“打接高”,凡是农村人都懂是怎么回事。

人们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干就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花容易绣花难,看似非常简单,可真正上手操作是非常难。特别鼓捣犁杖这玩意,在庄稼院不混上几年,根本玩不转转。庄稼院的老把式,摆弄犁杖跟玩似的,特别是翻地打垄,人家赶扶犁的时候,可以唱山歌,望天上的白云,飞鸟。犁行过去,土花飞溅,匀匀洒洒,提犁,挥鞭,吆喝,手眼腰身和谐自如,看上去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是一种力量的美,劳动的美。一条垄下来,垄如线拉的一样笔直,在地头抹弯抹角,齐刷刷刀切一样,真是用笔在做画。

我参加农村劳动的时候,也自告奋勇去扶过犁杖,想不到,那么简简单单的犁杖,在我手里就是不听使唤。吆喝马,忘记扶犁,扶犁又忘记吆喝马。明明犁铧对准了垄台,马走起来,犁杖却是偏到了垄沟里面。也曾经试过起垄,结果,垄起的歪歪扭扭,如弯曲的长蛇,大家笑我是“王婆画眉”东一耙子,西一苕帚的。

犁杖,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每个农民都极珍爱它。秋天,犁杖用过之后,农民会将铁犁铧擦得锃明瓦亮,检查木犁的每一个卯榫,板板整整小心翼翼地放进仓房,让它补足在春天和秋天里放弃的所有睡眠,迎接春天的阳光雨露。

去年,我到邻县一个民俗博物馆去参观,看见一面墙上挂着一具犁杖,我站在那里凝视许久。

我在想:人如犁杖,把那些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吃苦耐劳,不事张扬人,喻做犁杖,应该是极为恰当。一年里,它总是在风雨中,默默无语地工作着,奉献着。当大地五谷丰登的时候,他们又不争不抢一点点功劳,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分享主人的快乐。当主人春暖花开又需要它的时候,它又无怨无悔地献身那一片黑土地。

犁杖很高尚,值得大书特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衍水散文】犁铧,翻开一页页泥土
北方传统农耕工具
家国情怀——读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犁夫的《父亲》
散文:金色的犁铧
【记忆之河】我为犁杖悲泣
自种自收自丰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