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画,为心灵造一个世界!

中国传统绘画有十三科的说法,可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

两宋以来,这样的分类出现了一些与绘画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绘画的题材,即出现在画中的物象形式,而中国画在两宋以后渐渐以超越形式为目标,“论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成为画界基本的观点。

正像我们不能将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之类的小诗说成是风景诗一样,我们也很难以“山水画”来称呼倪瓒的寒山枯木之作,很难将八大山人称为花鸟画家。

如果我们把王维的小诗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那么可以说这样的诗了无足观。描写是这样的简单,内容是这样的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它的内容: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秋雨中有一只白鹭飞来,与秋水相嬉戏。这样的诗会有什么魅力?这样的诗还算诗吗?

倪瓒《渔庄秋霁图轴》

绘画也是如此。如山水画在英文中被翻译为landscape,这个词在西方主要指表现山林、庭院、乡村景色的风景画,用来翻译中国的山水画尤其是像云林的所谓山水画,就太不恰当了。

在那些立志于挣脱形似樊篱的画家看来,画家画一物,并不是为了表现这个物。作为形式构成因素的山水花鸟等,只是借来表达心灵感觉的形式。如你看云林,只停留在疏树、空亭上,你就得不到云林;看八大,分辨他画的是什么鱼、什么鸟、什么花,你就不可能懂得八大。如八大的这幅小鸟,为王方宇所藏花果鸟虫册之一,淡笔勾出小鸟的轮廓,似有若无,它表现的是禅家“鸟迹点高空”的不粘不滞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画中的山水花鸟等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花非花,鸟非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画一物,就不是一物。

朱耷 花鸟图

苏东坡曾在皇家画院用朱笔画竹,朋友笑着问他:“世界上哪里有红色的竹子?”东坡道:“世界上难道有墨色的竹子吗?为什么人们都去画墨竹?”东坡这石破天惊的一问,包含丰富的内容:绘画哪里在于形式的相似;画中出现的物象哪里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对象——它不是被观的“对象”,而是画家心灵的陈述;画家哪里是要建立一个视觉空间形式,他是为心灵造一个世界,一个可以安放心的小宇宙。

东坡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所提倡的文人意识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于骊黄之外”。东坡的密友文同画一枝竹子,从侧面伸出,就是这样的一枝竹子,当时的同行却认为有檀栾之秀,无风而动,凛凛有十万丈夫之气。如果将它作为一个物理世界,这样的世界单调到可怜的地步。难怪西方的一些研究者、收藏家对于这样的画,总觉得抓不到实在处,无法理解这样的处理会有什么意义。在今天中国的艺术市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看画论尺寸、论画中画的是不是饱满丰富,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追求大异其趣。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别的概念,叫“幻”。它对中国绘画深有影响。清画家戴熙甚至说:“佛家修净土,以妄想入门;画家亦修净土,以幻境入门。”不是从实处画起,而是从幻境入门。这个从幻境入门,真是画道一大因缘,是理解中国画内在秘密的一个关键。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一朵花对于人来说,就像一场梦幻而已。中国哲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变化,一是变幻,意虽近,却有本质的差别。在道禅哲学看来,变化是对事物表相的描绘,而变幻是对世界真实意义的判断,正因为世界是变化的,所以它幻而不真。

中国绘画从幻境入门,其实就是要透过世界的表相,追寻生命的真实意义,那种流转在世界背后的生命启发,那种感动艺术家灵魂的内在因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读|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
中国画的鉴赏与收藏
这样有意趣的国画山水画 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方家妙笔绘神品 金炉百炼致辉煌 ——记大画家方金炉光辉的艺术之道
燕园墨路 ——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
他是大师,到死都没进美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