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沧桑大沙河



在苏北广袤大地上,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河,穿行于赣榆县与东海县之间,这条河名谓新沭河。新沭河自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胜利堰至海州湾内的临洪口,全长80公里(山东省境内20公里),所以流域面积主要在江苏境内。然而,她是一条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河。说其古老,因为河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大沙河;说其年轻,是因为新沭河沿用大沙河故道,其名仅诞生几十年。那么,大沙河为什么要更名为新沭河?1949-1952年,国家实施“导沭”入海工程,该工程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水利工程,即在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处腰斩马陵山,分沭水入大沙河东流,至临洪口入海。导沭工程浚工后,将大沙河更名为新沭河,并以新沭河为界,将新沭河以南原属赣榆县区域内的大片土地和原隶属于赣榆管理的部分村庄划归东海县。从此本是赣榆县内河的新沭河,就变成了赣榆县与东海县的界河。虽然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名的变革,已成为历史而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但是这一重大事件却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01

大沙河的历史渊源

大沙河,历史悠久。《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对大沙河的解释是:“大沙河源出江苏赣榆县西羽山,东流入海,入海处在临洪口、青口之间,称大沙河口”。历史时期大沙河镇因古大沙河(今新沭河)穿境而过而得名,现称为沙河镇。根据旧县志记载:“大沙河,旧名庙湾子沙河,去治南五十里。源自山东郯城县,经大沙河镇东流入海,雨集水涨,商船可行。

大沙河的渊源,根据《赣榆县志》记载:“大沙河上源有南北两支,北支源自马山,南支源自郯城县大沙河镇,在石梁河村东北汇合东流,至沙河镇东又分为南北两派,至临洪镇东合而为五龙河入临洪口,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620平方公里,河道上游浅而宽,下游窄而弯曲多支叉,屡屡与朱稽河、蔷薇河同溃”。很早以前,大沙河一带就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山东下来三条龙,两条死龙是害虫,一条活龙福无穷”。两条死龙是指龙河、青口河,只泛滥,不改道,活龙是指大沙河。大沙河源自山区,落差大,水势猛,流经沙河镇地势趋向平坦低洼,屡屡改道,大水过后,不仅沉积大量的泥沙,而且还留下一层肥料,化作一片良田。可以说现在沙河镇的相当一部分土地都是大沙河的造化之功。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大沙河镇,⋯⋯枕冈带河,居民数千家,商贾所聚,集以二、七、五、十为期。镇多州民寄居,知县樊兆程请于大府,令受县铃束,州不予理”。以上所说的樊兆程为明万历年间赣榆知县,他在任期间,居然因大沙河镇经济繁荣,州民多寄居,而上报申请给予赣榆县的特殊待遇,足见距今四百多年以前的明代,大沙河镇已是商贾云集、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集镇了。这也许是“一条活龙福无穷”吧!然而,大沙河的多次改道,衍生出一些新的地名,积淀了厚重的地名文化,地名文化折射出厚重的历史,诉说着沧桑巨变。

02

 大沙河的自然变迁与地名的衍生

根据有关记载和历代口碑资料得知,大沙河曾有四次改道。大沙河较早的河道,是从上游的石梁河东,原孟曹埠村西向南经赤金村西、大沙河街西,转向东经刘庄北,至城子村北北下,成东北方向,经戚园、大口、刘圩、欧口东流入艾塘湖(墩尚与青口之间的一大湖泊),由艾塘湖向东流入大海。
  
第一次改道,由沙河街南直接东流成东西走向,途经渊头、彭口、竹园、小道口、大道口、孔园村北,入墩尚北艾塘湖。
第二次改道,大沙河由沙河街以东北下,至戚园村南向东流,经颜庄、老庄、下河口、渊子埃、何园、大潘庄等村,仍入墩尚北洼地(1976年尚存的颜庄河)。
第三次改道,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大沙河由沙河街西蒋庄向东南方向流,经刘庄向东流,经城子,南庄、吴村、掘河、等村南向东经小河口流入临洪河。
第四次改道,大沙河由东海县曹庄南流经前七里沟村、河上屯村又向东流,仍入临洪河。


经考证,大沙河从原来较早的河道发生四次改道,主要在赣榆的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及东海县部分地区。大沙河改道趋势是由东北方向逐渐转向东南方向偏移。大沙河经常泛滥,千百年来事实证明,淹南不淹北,因北部填高了,水向南流另改新河道。每次改道泥沙俱下,大水过后淤积成一片土地。有了土地,就不乏拓荒创业者,拓荒开发的人们根据需要,选择地形就地筑城建村,就自然形成与河相关的地名。还有的村落因河改道的影响,使本来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也形成与大沙河有关的地名。如形成地名的通名中,一些带“口”的村名,带“埠”的村名,带“园”的的村名,带“圩”的村名,带“堆”、带“沟”的村名等,从而,无形之中自然勾勒出一道道大沙河的旧河床。

如带“园”的村名有:赣榆县境内的戚园、高园、何园、竹园、孔园、卢园、洪园、侯园等,这些村分布于沙河镇以东,墩尚镇以西的地区,土地肥沃,便于灌溉,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如临河堆、渡口建村而得名的村有:赣榆县境内的前堆、后堆、穆堆、大道口、小道口、彭口、下河口、大口村、欧口、小河口。
如临河沟、池塘建村而得名的有:东海县境内的曹七里沟、前七里沟,曹七里沟、河上屯,赣榆县境内的渊头原孟曹埠村旧址处于大沙河镇西北(现已淹没在石梁河水库内),位于石梁河东,此处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码头。《嘉庆赣榆县志》载:“在大沙河上流,上通游水,去治西南六十里。”据此证明,大沙河与古游水河相通,而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淮水于县(今江苏涟水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今海州)与沭合,又经朐山西,山侧有朐县县城。⋯⋯游水又北经东海利成县故城(今山东省临沭县利城村附近)东。⋯⋯游水又北历羽山西。⋯⋯游水又北经祝其县故城(今赣榆县班庄镇古城)西。⋯⋯游水左经琅琊计斤县故城(今赣榆县塔山镇莒城村)之西。⋯⋯游水又东北经赣榆县(今赣榆县海头镇盐仓城)北。⋯⋯游水又东北经纪鄣故城(今赣榆县柘汪镇住地东)南。⋯⋯游水东北入海”。由此可知,古游水南通海州、淮水,北及六座著名古城入大海,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东部沿海南北内河航运的动脉。因为,原孟曹埠村旧址位于通古游水的大沙河中游处,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埠者码头也,无疑该地在历史上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货物集散码头,为商贾泊船交易之地,古盐仓城的盐及各地的货物通过商船运到此地,交易后运往各地,当时此地兴隆繁荣景象可想而知。约明末,孟姓借此定村名为孟曹埠。李曹埠村、刘曹埠村随孟曹埠取名。

位于原大沙河故道南岸的沙河镇的城子村,历史悠久,曾有出土的文物石斧、陶器等,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群定居。解放后,城子村群众挖渠翻土经常有建城用的古代砖瓦与军队作战用的三棱式铜制箭簇出土。历史考证,该村是东魏政权所设置的武陵郡和其所辖的洛要县治所旧址,这也揭示了古人临水建城而居的佐证。城址久圮,但城子村却以此而得名。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然而,大沙河改道所经过地域的村名,却没有随河之变迁而改变,而把原有的信息永远地定格在地名中,积淀成为厚重的地名文化。记载着大沙河变迁的历史而流传后世。

03

“导沭”工程与区划地名的变更

虽然,大沙河造化之功的确给人们带来万亩良田,为人类造福,但泛滥起来,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害。旧县志记载:历史时期,因大沙河泛滥而发生比较大的水灾有十几次,每次都淹没大片农田,粮食颗粒无收,房屋被洪水冲塌,被淹的地区老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要饭,鬻儿卖女者不计其数。大沙河泛滥洪水凶猛时,甚至波及连云港市区,从而给该地的居民带来水灾。除了水灾以外,旱、蝗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因此,大沙河流域的老百姓总是忧旱愁涝,种地只能望天收。历代官府也整治过大沙河,《赣榆县志》记载,自清政府乾隆二十二年至民国时期几百年期间,据统计地方官府曾十治大沙河,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缺少统筹规划,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水利建设收效甚微。

多少年来,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的大沙河沿岸的人民,渴望早日根除水患,过上温饱安定的生活。然而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最终还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政府对鲁南、苏北严重洪涝灾害非常关切,经多方论证,决定实施“导沭”工程,即在临沭县大官庄劈开沭河左岸的马陵山,将沭河部分洪水泄入沙河,利用大沙河排泄入海。将沭河上游改称总沭河,下游改称老沭河,大沙河改称新沭河,新沭河基本沿大沙河河床,在新沭河开挖中泓,筑堤束水,河道宽1000米。

“导沭”工程浩大、工期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49年4月21日,调集临沂、胶州、沂水、泰安、滕县、徐州六个专区,34个县民工114万人次,技术工人4500余人,分十期施工,至1953年竣工。在工程实施中,几十万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血肉之躯向大自然开战。民工们住工棚,吃小米,用锹挖、镐刨、肩挑、车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水利工地上,硬是挖出了一条横跨苏鲁两省,全长80公里,宽1000米的新沭河。从此滔滔沭河水按照人民的意愿,沿着新沭河(大沙河故道)东流经临洪口注入大海,大沙河之名也被新沭河所取代。


1953年新沭河浚工,国家将赣榆和东海的行政区划做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决定赣榆、东海两县以新沭河为界,将新沭河以南的原属于赣榆县的黄川、浦南、青湖、石梁河、南辰等乡镇的垛金、埠上、石梁河、刘家乌、贾庄、土山庄、韩家湖、葛沟冲等共112个村划归东海县(包括民国30年、36年两次划给东海县的村庄)。通过这次重大变革,上述的112个村从赣榆县的版图中消失。在开挖新沭河时,因赣榆县沙河镇张庄村原址在新沭河内,于1950年迁入现址(新沭河堤以东),村名仍为张庄村。


04

石梁河水库的建成与地名区划的变更


在新沭河工程浚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沭河的灌溉和防洪能力,国家于1958年12月至1960年,投资2575万元,由徐州专署调集东海、赣榆两县人力在孟曹埠村西与石梁河之间建成石梁河水库,成为江苏省人工水库之最,总库容5.85亿立方米,泄洪闸最大行洪能力4900立方米/秒,赣榆、东海两县据此修建石梁河水库灌区。从此以后,灌区群众逐步开挖支渠,实现了自流灌溉,并从南方聘请稻农传授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很快新沭河两岸的大地上稻花飘香,成为苏北的“小江南”,老百姓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这对以前祖祖辈辈靠种植旱作物生活的人们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然而,1958年,因为修石梁河水库,赣榆县欢墩镇近三十个村将被淹在水库内,为了妥善安置淹没区的移民,赣榆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移民办公室,专门负责移民工作。鉴于移民数量大,财力、物力缺乏,初以水库附近疏散为主,迁到外地为辅。1958-1959年,被水库淹没区村民先后迁出。1958年孟曹埠迁入大岭人民公社;1959年马朱孟村、朱岔汪村迁入朱堵公社;曹埠店子村、东庄王塘村、中庄王塘村、西庄王塘村和陈圩子村迁入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锦屏公社;张朱孟村、徐朱孟村迁入欢墩埠南岭;董家湾村、西沟屋村、于河村、王朱孟村、三角汪村、南朱果村、北朱果村迁入欢墩埠东岭;萌牙马疃村、高牙马疃村迁入坡石桥北岭;西马庄村、二龙村、安东村、安西村、孙朱孟村、李朱孟村、孟家岭村迁入净埠南岭。朱岔汪部分移民1958年迁入朱堵公社,1963年划入门河公社,仍用原名。朱岔汪部分移民于1958年迁入朱堵公社,又于1962年划入殷庄公社,仍用原名。


1962年,石梁河水库淹没山东省临沭县部分土地。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临沭县8个大队的1466户6772人划归赣榆县欢墩公社(现欢墩镇)。1971年7月20日,赣榆县正式接收临沭县大兴公社北辰二大队7个生产队、蛟龙公社石门头二大队4个生产队,石门头三大队5个生产队、石门头四大队3个生产队、东窝子大队8个生产队、李小湾大队2个生产队、姚朱范大队4个生产队、东朱范大队4个生产队,从此这8个大队,37个生产队,面积4.5平方公里,纳入赣榆版图。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了切实保证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赣榆县人民政府又陆续对原来就近疏散或仍受水库影响的移民又作了重新安置。如:徐朱孟村于1959年由欢墩公社迁入城南公社,村名沿用原名;孟岭村于1972年由欢墩公社迁入罗阳公社,至此后仍用原名;董湾村于1973年由欢墩公社迁入罗阳公社,到此仍用原名;演马一村、演马二村、演马三村、演马四村于1970年由欢墩公社迁入墩尚公社,其中演马村居欢墩时,传说因战国时齐王在该庄后演马而得名“演马”,至此加序号称演马一,另三个演马村排序定名;董湾村部分移民于1974年由欢墩公社迁入门河公社,至此仍用原名;北朱果村,于1965年由欢墩公社迁入大岭公社,初为河南大队,1981年更名为北朱果大队;三角汪村,于1967年由欢墩公社迁入殷庄公社,至此仍用原名。另外,还有原来不属于同一村欢墩公社移民,于1975年迁入城南公社,集中安置后,命名为城建村。

家兴建石梁河水库,欢墩镇近三十个村在水库范围内,这些村的村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各种困难,毅然迁出自己祖辈生活的家园,搬到政府安置的地方,为水库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党和政府除了都给予妥善安置外,并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


大沙河虽然给沿河人民造成数不清的灾难,但它毕竟功大于过,因为她也曾是一条哺育过沿河人民的母亲河!人们将永远记住她的历史功绩。如今,大沙河(今为新沭河)这条桀骜不驯的“活龙”,被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彻底“锁住”,河水泛滥使老百性担惊受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几十年来,新沭河从没有发生过水患,特别是石梁河水库的建成,这条大河遇涝能排,逢旱能灌,早以成为一条为民造福的幸福河,真正实现了民谣所说的一条活龙福无穷。如今的新沭河流域的620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幸福祥和。

稿 | 孙   铭   

编辑 | 王浩歌

初审 | 郝   芳

审定 | 魏   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赣榆】连载十三:赣榆古庙会、八大景、山川河流,都在哪?
贤官镇五大美景
河南省修武县大沙河初探!
孝义情愫——印忆中的大沙河
邢台古御路最大的河流---沙河城大沙河
丰县沙河镇的梅花开了!早春踏青正当时,骑行那里去赏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