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浦东中学:克己勤朴互助,少年莫虚度 |《優教育》18期

1906年底,浦东六里桥南原本广阔的三十亩田地上,几栋兼具中西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拔地而起,建筑之宏伟雅致,使得这十里洋场对面的浦东人也能洋洋自得一番,逢人便会自豪地问“格是啥人造的,依晓得伐”,答曰“晓得啊,格是阿毛造的学堂”,两个人相视而笑。他们自豪不仅是因为建筑座落在浦东,还因为楼房建造者一一阿毛(即杨斯盛)是地道的浦东川沙人。

杨斯盛少时贫贱,早失父母,为讨生活,渡江而来上海,业圬十余年,渐有积蓄,少时大字不识,后渐渐能操英语,且为人急公好义。

1904年,黄炎培、顾次英、张伯初三人回国后,与杨斯盛讨论国家前途与民族出路,常言“教育为救时唯一方法”。夏天某日,杨斯盛与顾次英畅聊正酣时,杨斯盛之子杨蹇放学归来,大步流星、鞋声塔塔走过正堂,引得杨斯盛一番感慨:“今日之学校何为者,以吾观之,一草帽、一革履,学校之能事尽于此矣,非特此也,一切人事全无所知,使吾国童子将来悉入学校者,则家家天翻地覆,永无宁日矣。”顾次英遂向杨斯盛解释,责不在学校,而在办学者,办学者不懂教育原理,不懂学校本旨,遂至流弊如此。

杨斯盛因此决定兴办学校,先办小学,于是租借蔓盘路办广明小学,积累经验,后办中学。因思造福桑梓,遂定建校浦东,校舍由黄炎培设计草图,杨斯盛以专家身份亲自督工。中间大礼堂容千人以上座位,东西各建匡字形的两层楼,楼上下各容十几个教室,两个匡字形向大礼堂对抱着。一边是小学,容量较小,一边是中学,容量较大。再后是两座雨中操场。礼堂前是很大的运动场,设备着各种运动器具。校舍北是杨先生的别墅,花木满庭,下临白莲泾,清幽绝俗。

勤朴克己互助

190728站在大礼堂之上的杨斯盛感慨万分,开口便言:“天下事无论为个人谋自立,为一社会谋自立,非有坚忍刻苦功夫,必不能达其希望。”而坚忍刻苦功夫有二,曰“勤”曰“朴”。“勤”强调学生作为未来中国事业担当者,应具有“精神上之担当”和“体魄上之担当”,分别对应智育和体育;而“朴”则要求学生不要被繁华靡丽和爱玩嗜好扰乱心神,“人心无两用、无中立不趋于实,必趋于虚;不托于真,必引诸假”。

杨斯盛早年营生上海时,看惯了年轻学子出入于歌舞厅与大烟馆,与洋人交往时,也听惯了洋人动辄称呼中国少年为“阔少“,根源都在于年轻学生的道德堕落。因此,杨斯盛在宣布“朴”为教育宗旨时,诚恳切责今日学生“耳目所习,为凡事外观断不可少,衣服必求趋时,器具必求上等,牺牲其宝贵之时间,日营营于形式,而无满志之一日”,因此提倡学生竞趋于“朴”。

或许有人说“朴”实为旧道德,似与新道德不甚相符,浦东中学“朴”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还合适吗?其实不然,1913年,蔡元培在浦东中学演讲时就曾明言:“旧道德曰义、曰恕、曰仁等,皆足与勤、朴、公三字互相发挥;新道德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亦赖勤、朴、公而圆满。或疑自由、平等于勤、朴不相容,此误解也。”

及至1924年,校长沈第斋将杨斯盛“朴”之道德意涵进一步明确为“克己”与“互助”,一从传统道德论,一从西方文化谈。“克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吾人享受自由,不妨碍他人之自由为限作“克己”之范围,不可因一己之私欲、一己之冲动,而令人群组成之社会、学校遭受损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为自然界天演之公理,但不足训人类生活,人类生活无时无刻都要相互维系、相互合作,“强扶弱,长慈幼,才者辅不才,能者济不能,殆为人群共存之原则”。“互助”为人类生存进化之本,因此想要谋一己之幸福,必须先要促进团体之发达,社会如此,学校亦然。正是因为在不同阶段为“朴”注入不同内涵,浦东中学的道德教育才得以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学校在通告录要中明文规定学生布衣清洁胜于华服,学校操衣也一律通用元色土布,洗面之牙粉香皂能省则省,减轻家庭一份负担,而在食物方面,劝学生勿带食物来校,即使要带也只允许充饥一类的糕饼等,对于需用水调或者糖拌的牛奶米粉等坚决不准带入校内。

衣食朴素只是浦东中学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对于礼仪,浦东中学同样要求严格,“到校相见必行礼,有事相见必行礼,临别相见必行礼,校外相见必行礼,行道相值必让避”。但是,条令规定毕竟不是道德教育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犹如春雨化物、润物无声,因此浦东中学更为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将道德教育渗透在智育与体育中,于课堂上,于无形处,将新道德化入学生心中。修身课学习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经义课感知中国经典之博大精深,历史课重温中国士子文人之气节与大义,地理课了解国耻之深痛,公民课学习新旧道德之别,理化课明白世界科学之发达,哲学课形塑最初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体育课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1908年学生自主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共进会(1910年改名励进会),“基教育之趣旨,炼生徒之身心”,正会员由学生充任,特别会员邀请校内教职员,共分为道德、言语、美术、卫生、音乐、运动、远足、涉猎、赛船、树艺、贩卖、新闻、会计共十三部,“三育之首,立身之基,颜子四勿,曾子三省,当仁不让也,论道德部之益”。浦东中学的道德教育就这样走入了学生的脑中、心中。

课程之外的活动与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

1907年浦东中学开办时,即为完全中学模式,一共五个年级。学程分国文、外国语、数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等七大门,除艺术外,另六大门又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块。

以社会科学门为例:必修学程为《公民学及时事》《世界通史》《本国近史》;选修学程有《本国历史》《本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近史》

《东亚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普通教育法》《学校行政及组织》《哲学概论》《伦理学》《人生哲学》《政治学》《法学通论》《社会学》《经济学》《商业概论》《商业实践》《簿记学》《银行学》。

与课内活动的关系

课外活动的主体

课程之外的活动

作为课内活动的补偿

学生自治,学校自主

学生会、足球队、管乐队等

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

作为课内活动的延伸

学校安排,学生参加

远足、演讲、幻术等

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有严格的选习程序,从而确保课程结构的梯度和学生的接受度。

浦东中学课程设置中,音乐、体育课时数相对较少,但是学生的体育成绩、音乐表现依然能够享誉沪上甚至苏省,原因就在于浦东中学的体育与音乐课外活动之多,完全弥补了课程时数的不足,而且学生自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融入课外活动中。

浦东中学的课外活动分为两种类型:课程之外的活动与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对应“课”所具有的课程与课堂教学两种不同内涵。(两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比较如上表)

192341日学校组织学生70余人包定沪杭南铁路三等客车一辆,赴杭州远足3日,对于一所中学来说确属难能可贵,远足作为课堂教学的实地勘察,具有学以致用的重要效果,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明白“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考察中获得新知、巩固旧知。学生黄克绍《徐汇博物院记》一文,讲述自己“周观院中模型,大者小者,生者死者,无不详备”,参观之后,对于《山海经》《诗经》和《尔雅》的记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也更加明了物竞天择之理,“既念博物学之重要如此,更思博院之有功于研究者又如彼”。

组织学生观看幻术表演更是浦东中学的一大创举,学校在1913年邀请美哈佛大学电机铁路学硕李松泉试演,“先取纸牌在手中绫弄,蓝点者忽变为红点,红点者忽变为白色”,观者大为惊叹,学校以此来使学生获得学习化学之乐趣,加深对于化学应用之理解,以促诸同学研究科学之必。

诸校长各有所长,但又风格迴异

浦东中学虽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校董会并不直接干涉学校行政事务,学校一应事务仍由校长处理,从这一层面讲,浦东中学的崛起与校长的自身能力息息相关。而校长的专业基础、教育理念和个性特质等因素都会对其胜任校长职务的能力产生影响。诸校长各有所长,但又风格迴异。

黄炎培与秦锡田两位举人是前两任校长,此时的黄炎培在日本亡命一年之后归来,思想更加成熟,行事也更加稳健,流亡日本前的书生意气已经收敛许多,从小跟随祖父接受的传统教育依然深入骨髓,而曾以松江府第一名取中秀才更是证明了其不俗的中学功底。而作为陈行士门大家之子的秦锡田,受家风影响,熟读经史典籍,并坚守传统士人之“清、慎、勤”。

两位传统烙印深厚的举人出任学校的校长,吸纳新式思想但并不冒进,融汇新式教育但并不盲目,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为浦东中学把稳了风帆,做实了学校发展基础,而黄、秦两人在出任校长之前都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基础教育经验,既有在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又有创办学校的经历,既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也懂得学校办与学校管,对于该如何运行一所中学已然心中有数,因此行事循序渐进、不急不躁,体现了办学之初明显的务实主义风格,而其后继任的校长,也是校董会在考虑学校办学宗旨的基础。

沈弗斋是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出身,专业理论背景使他更多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顺应学生心理,指导学生择业,而秦、朱、顾、沈四位校长在来浦东中学之前,多在大学任教,对于中学情况并不熟悉,所可依赖者无非专业知识与大学执教经验,但是美、日的学习经历开阔了其眼界,活跃了其思想,因此四位校长更多是在按照自己所想进行改革,软硬兼顾,启用新法,大胆而无畏,勇往而直前,具有一种明显的理想主义风格。

而浦东中学校长对于教育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在管理学校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校长个性特征。黄炎培从人性喜动不喜静的本质出发,直指教育界多年奔走一事无成,正在于朝东暮西,认为从事教育要有耐心,而且号召教师不要过多兼职,每日能以一二小时研习学问,每年能有一回参观各校,则于教授及办事上易有进步,因此黄炎培掌校期间教师兼职率极低,而且提高教师待遇,并经常相约外出,游明孝陵,观莫愁湖,看华严庵,访澄衷中学。

黄炎培稳健的领导风格,被秦锡田所继承,“黄规秦随”,保证了浦东中学的平稳过渡。而朱叔源具有开拓力量。1918年主持修建景园,为师生提供散步休闲的场所,1919年筹款建设雨操室,并改建弹子房与跑冰场,使得师生不出校口即得沪上时髦之娱乐活动,而为学生“以养成良好读书之习惯,増进研究学术之兴味”,朱校长多方呼吁,终筹得款项千余元,于1920年建成浦东中学图书馆,内设有阅览室,先派章以欣奔赴南京听讲图书馆学,回校后即聘为图书馆长,分类编目图书,馆初藏书虽仅两千余册,仍“赋学生以自动的研究学术之机会,俾不致囿于课本之范围”。

为学生提供优渥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朱叔源对学生持放纵态度,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其认识到“日本学生之优点,曰刻苦、曰勤劳、曰尚武、曰好学”,朱叔源在任时制定严格的学生管理条例,“每餐有四肴或六肴,尚不能下咽之势”必须杜绝,减少学校校役人数,清洁打扫之事交由学生负责,一年开春秋两次运动会,使运动成为学生心之所愿,削弱“于运动一事,似属不得已而为之”的学生心理,增加课程时数,勿使学生浪费时间于无关学习的小说。

沈菊斋执校期间,认为学校需要了解学生。他认为中学教育有七大目标:继续小学所授之学业,増进身心之健康,养成良好习惯,施行公民锻炼,培养对于家庭生活之正当观念,养成领略文化之能力,施行职业之准备及锻炼。而各中学升学人数远不及总数一半,倾向于工商职业者大有人在,学校却忽略职业指导一节,造成不能升学者不知如何就业,于是沈在1924年推出浦东中学职业指导办法,指导学生职业准备。

于风雨飘摇的清末建校,崛起于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发生转折,在日军炮火中,勉力维持,浦东中学的每一步,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裹挟,身负时代的烙印,回首浦东中学的历史,中国近代私立学校发展脉络如在眼前。而身处时代之中的浦东中学,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共舞,却舞出了自己的天地,为时代书写了属于浦东中学的教育篇章。

来源:《優教育》1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生活 | “勤朴博学”,制定校训的四中首任华人校长胡儒珍
百年校训
[松林书院] 青州一中“勤朴公勇 敬业乐群”校训的来历
名校之道(6)|穷则思变,变则通——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第二中学的素质教育之路(二)
勤朴坚韧 陇原名校桃李芬芳 尚学求真 大漠绿洲英才辈出
【人物】进才中学校长赵国弟谈浦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