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字说清廉:法
使中国人超过了大地上所有民族的因素,无论是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还是文人在他们之中所讲的语言,四千年从未有过变化。
——伏尔泰《百科全书·历史》
 
 
法是一个严肃的字眼儿,通常解释为“法则”“规范”。
对此,我的理解是社会有律法,个人有活法。由于每个人在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各人的活法可以不同,但律法却是一条不可触及、僭越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唯有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涵养学识品格,才能抬高底线的高度,不至于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动摇、偏移、迷失了方向,促使人生之舟沿着“法”航行驶。这便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当然,仅仅从约定俗成的语言角度理解“法”的含义,对于一个“汉字控(Chinese characters complex)”来说,远不足以弥平我沟壑纵横的好奇心。因此,在“法”与规范、规矩之间建立一条意义链,一直是我不能释怀的心结(complex)。
 
 
所幸,《字说清廉:律》一文已初步触及到了“法”与“律”的某些相通之处,这也是形成本文的思想基础。《说文》:“律,均布也。”“均”是什么?均由土、匀两个字根合成,会义为“均衡、匀称,公平、合理”。从字象上看,这里的“土”指的是陶土,即制陶的土坯;而“匀”又由勹(bāo,手作,拉皮的象形)、冫(èr,二分,等分的标志)合成,字形密封了制陶者“手抚陶泥,使之厚薄均匀一致”的远古物象场景(参见《字说清廉:律》)。
 
图片源自《象形字典》网站
 
法与律既能并置成词,想必是自备接榫的玄机。法与律是否都与先民制陶工艺有关?许慎关于“律”的解释,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图片源自《象形字典》网站
 
法,由氵(水)、去两个字根会义合成。水(氵)在“法”字中的象征性含义比较明显,即从善如流,公正平直,恰如俗语所说“一碗水端平”;去,甲骨文写作“”,由
(大,人)、
(口,缶)两个部件组成。我个人认为,这是“大人制范(模具、陶范)”远古场景的平面正视取象(非焦点透视取象)。但这样的猜测,毕竟缺少理据,无法自圆其说。直至读到《古文字诂林》所引用的马叙伦的一段话,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民主革命家。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 高等教育部部长。主要论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老子校诂》、《庄子义证》、《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等。
 
学问大家马叙伦认为,法是“范(氾)”之转注字。“从水,去声。去从凵(kǎn)得声。凵、皿一字,而皿音入微纽。凵之转注字作缶。从凵,午声。刑法者,型范之借字也。”应当说,马氏关于凵(口)之转注作“缶”的见解,径直打通了去(
)、出(
)、各(
)、正(
)、邑(
)等含“口”(
)诸字的难解关节(参见《字说清廉|正》)。法与范音近义通。《说文》:“模,法也。”“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金曰镕,竹曰笵。”因而,“去”中的“口”(
)应是“缶”之陶范(制陶的模具)无疑,可引申为拥有共同信仰的区域范围。
陶范讲究规则、标准。也因此,“法”由“法则”“规范”引申为“仿效”“标准”“楷模”“法度”“形制”等义项,也就顺理成章了。尤其是“大人”制作的陶范,本当是标准件,成为众人仿效的模范、榜样,例行天下,刊布宇内。

 皋陶(gāo yáo) ,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那么,“制范”的“大人”又是谁呢?
古文字学家林义光说,“汉人谓皋陶以獬豸决讼。”皋陶(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陶字中为什么有一个“缶”),司法鼻祖,四圣之一,以正直闻天下,用独角兽獬豸治狱。相传皋陶历任尧、舜、禹三代的法官。恰好,法的正体字(繁体)写作“灋”,源自篆书的“
(法)”,承袭于金文的“
(法)”,字象中就隐藏了“
(廌)”形。
 
法金文写作“
”或“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异体字
省去“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图片引自《象形字典》)
 
汉字是华夏先民心理体验、思维方式的结晶。从独体到合体,从会意到形声,每一个字都凝聚了造字者复杂的心智劳动。曾热衷于研习汉字的荣格(C.G. Jung),称汉字为可读的“原型”,这就为我们由字象(文字之象)回溯到物象(自然之象),向汉字结构的纵深领域探索提供了一个精神视角——解析汉字,实际上是对汉字原型的解读。
还好,这条回溯还原(原型)之路算是比较坦荡。如上所述,正体字“灋(法)”,与繁体篆书
(法)、
金文(法)一脉相承。由于“法”不见于甲骨文,目前可知的本相为金文的“
”(法),其中的组成要素
(去)、
(水)、
(廌)分别指向神话原型、远古俗信。
 
 
《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再次感佩于字圣许大人的贡献。
在夏商周三代,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主要借助于巫术符号形态,这些符号形态包括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祖庙、牌位、礼器、占卜、歌舞、服装、威仪,乃至图腾等视觉的、听觉的、行为的符号系统。按照许慎的解释可知,“法”字中包含着或显或隐的神话原型,其中核心元素是“
(廌)”。
 

这里所说的廌,又名獬廌、獬豸,是神话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论衡·是应篇 》:“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传说皋陶审理案件时,对于疑而难决者,就令獬豸触之,即能判别是非曲直。以廌断案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因此古时又称之为“任法兽”,甚至把执法者所戴的冠做成廌角状,叫作獬廌冠。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武树臣教授考释,“
(廌)”为古老的部落图腾。武氏认为,“蚩尤”“咎繇”“皋陶”不过是“
(廌)”的读音和文字表达符号。据《尚书·吕刑》记载,蚩尤是“法”的缔造者,他“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作五虐之刑曰法”。黄帝战胜了蚩尤,部族之间“同化”之后,吸收了蚩尤创造的“法”。
史料表明,蚩尤-太昊-少昊-皋陶-伯益一脉相承,都是东夷部落首领。蚩尤部族臣服于黄帝并在新的部落联盟机构中世代主管司法。于是才有了“皋陶冶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论衡·是应》)的传说。也因此,
作为法(灋)的核心字根,是黄帝建立部落联盟之后世代主管司法的部族的神话图腾。由此,一条释读链豁然开朗:“法”字中的“大人”,即以(廌,獬豸)为部族(或主司职业)图腾的东夷领袖“蚩尤”“咎繇”“皋陶”。
可见,法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字眼儿,还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儿。
  

汉字是智慧的魔方,联想的积木、七巧板。汉字原型与历史文化信息(物象场景、生活方式)同构映射,这就使“灋”的结构原型具有很强的聚象性。“法”所聚之象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现代“法”的概念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图腾禁忌,因之,汉字法(灋)所聚之象,不止于神话原型,还包括氏族俗信。

“法”的部首——“去”中的“口”,作为陶范,与正、邑、各、出等字的“口”一样,是带有区域性、历史特征的祭祀、祈祷对象,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族群中被仿效、膜拜。制陶、灌溉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又是图腾崇拜区域的分界。作为“法”的偏旁——水即河流,在远古时期是自然植被的区隔(植被及其引起的区域生态位的不同),也是自然崇拜聚落人群的分界。正是由于水系的不同,植物、动物图腾区也相应不同。因此,武树臣教授认为,“法”字中的水(氵),不仅如许慎所说,表示“平之如水”的意思,它还是远古人群的生活范围的界限,被约定俗成地被视为此氏族活动的终点和彼氏族活动的起点。
 
 
 
神话学者叶舒宪认为,《周易》所言“观物取象”和“因象见意”,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引譬连类”,都表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具象符号为媒介的特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神话的碎片化、无谱系恰恰以世界上保留神话思维表象最丰富的符号系统——汉字的象征性为补偿。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法(灋)”字中有关
(廌)的神话原型就是典型的一例。补缀这些碎片是一个汉字控的乐趣所在。
神话禁忌离我们已经太远。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神话禁忌与自然敬畏已经不能构成对现世生活的威慑。但是,面对法律“底线”,对于俗世生活中的守法公民你和我来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语出《易经》)还是不可不取的。
你以为然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干地支的由来
仓颉造28字的研究与诠释
细说汉字:必
廉字
细说汉字:实
每日一字——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