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文学】孙倩‖ 乡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简介

 孙倩,山东省青岛市人,现就读于山东省济宁学院2020级应用化学专业。喜爱红楼梦,德云社。

校园文学

乡 土


——读《乡土中国》有感


孙 倩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它仿佛是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心里荡起一圈一圈的波澜。  

  作者通过乡土本色,男女有别,地缘与血缘,长老统治等14个章节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族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也更加深刻的向我们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章——乡土本色,这是全书的开篇,也是全文的灵魂。它诠释了什么叫乡土,劳动人民与乡土的关系,土地对于生命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生活中往往有人认为乡下人土气,如果只看表面,就现在的意思来说那就是带着蔑视的意思,轻视,看不起。但是当我们一字一句地去看,却发现土这个字用得很精妙。中国人往往是因循守旧的,乡下人生来就与土做伴,生于土,养于土,死于。费先生书中有一个例子他曾经遇到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费先生: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往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史禄国先生也曾经说过,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中国人是离不开土地的。我们自古至今,每朝每代无论如何更替,都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小农经济,所以,我们中国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土里,每个中国人都是从土里长成的,发展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自于土地的,长在地里的庄稼不能移动,因而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土”气。

乡下人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勤勤恳恳,延续一代又一代的血脉。而且这是一种让人很为感动的传承,不是祖辈给后代留下了多少财富,不是有件什么价值连城的传家宝,而是土地。

子辈从父辈手中接过土地,继续耕作,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我的祖辈,也在这片土地上跟我以一样的姿势,向养育我们的土地谦卑地弯下腰。父辈把着我的手,教我耕作,教我播种,告诉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寒来暑往,万物有时。这就是一种温柔而又沉默的传承。  

  土地是什么,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宽厚的土地上,有花朵开放,有野菜茂盛,有树木高大,有粮食饱满……无论你是否耕种,它都会长。再高大的树木,都要扎根于脚下的一方土壤,再鲜艳的花朵,都离不开土壤的滋养。走的再远的游子,都是从家乡的土地迈出第一步的。  

  乡土二字,也应一分为二,土是万物生长的根基,乡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世间万物,起于尘土也归于尘土。这场轮回,让人略带惆怅却又心生暖意。生于斯长于斯,无论长得再高,走得再远,终是要归于斯。

中国的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则是变态,哪怕是被迫离家迁徙,乡土社会的根还是不变的,他们就像被风吹出去的种子一样,在落地生根之后,仍然会在新的村落中延续旧的习惯。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他们的传统,这不免为这社会增添几分土情味。土地上有他们该有的规则,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一代代地遵循着这个规则,善良的生活着。以特殊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维持着小小聚落的稳定,不是法治社会,是礼治社会,乡下人自有他们的活法。人与人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怎样的高度,本质上也不过是为了国家安定,百姓人人有事可做,四海安定,人人有尊严地活。  

  中国的现代文明,也是从乡土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很多年以前,炎黄子孙的祖辈就懂得了以他们特定的规则去实现生活的安定。我们不应该有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现在人看不起古代人的现象,都是华夏大地生长起来的,都是黄河水滋养出来的,有区别不代表有优劣。

《乡土中国》记载着中华乡土文明发展的每一步,我们走下的土地,也见证着华夏子孙走过的每一步。不论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如何飞速发展,不论中国传统的文化如何推陈出新始终不忘心底的情结——乡土。


作品链接


【校园文学】孙倩‖黄昏

编辑  孙传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土中国》里的土地情结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结绿】
为什么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值得反复阅读?
凌云读书:费孝通《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中国的人际关系格局,是个圆|豆爸读书会·139
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中国乡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