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三)
userphoto

2023.09.07 内蒙古

关注

作者简介

  韩湛海,1964年12月生于冀中平原,历练于塞北军营,空军中校军衔。退役十几年来,从事军转工作,用绵薄之力,为退役军人鼓与呼。

学习《道德真经》(十三)

韩湛海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本章是老子讲道的最后一节,这一节里对道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道经》对“道”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具象上、抽象上的阐述。学习以来,懂?也不懂?究其因,学识不足、悟性不灵是也。“道”为何?于自然界是自然规律,万物自行遵循之天道;于人类是社会法律,众生在法的自由度下的自觉生存。
自由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自由都是在天道法则系统中,靠无形的道来维持的。脱离了道的自由,必将受到道的惩罚。
近日,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检监察调查。网络上有关他治理社会的段子让人深思。在孙志刚主政贵州期间,坊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看到书记,就看不到玉米。看到玉米,就看不到书记。”千百年来,贵州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靠种包谷为生,靠种包谷养活自己。玉米却进不了孙书记的法眼,一律禁止。作为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高级干部,说他不懂得道法自然、民主政治是不切实际的。只是,个人的权威、个人的自由脱离了道的约束,受到惩罚是必然之果。
道法,如无影之钟罩于众生之上。看起来无所作为,可有可无,触犯之则受到严厉地惩罚。万物、众生皆在它的运行规则之中。老子认为,王侯更应该是道法的遵守者,不只是道法的执行者。人民创造历史。但是,王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往往比人民大的多。如,贵州原书记,以一已之力,让千百年来形成的玉米生产方式,在一个地区毁于一旦。所以,老子认为在万物成长的过程中,人的物欲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出现。为了制止这个物欲的膨胀,必须用看似无名无形的道来镇压无限膨胀的私欲,如果能够用无名的道的朴素来运行于社会活动中,那么社会运行中就会杜绝私欲。天下没有了私欲,社会运行就可以安静地的运行,天下将会走向道的正确轨道。
 常常在想,对于道的修行怎样在摒弃繁杂的社会治理中前行?这不只是余作为平民的思考,也是历来修道者的问题。“佛门无净土”,独善其身难矣。近日看到一则消息,一个村长也效仿着考察,乘坐的考斯特车,陪同人员一律白衬衣、黑西裤,村长还现场讲话,并且随从人员手拿笔记本,距离村长二三米远。从这架势来看,村长能解决企业什么问题?根本的心思都不在解决问题上。单就从这个形式来说,并不违反什么大道。但是,作为一级组织,这样的考察对于群众来说是却是一场劫难。所有的修行将会在这样的考察中失去意义。唯有起来反之才是正道。
正困为道无常无为,才有了这样村长的行为。在道的修行全过程中,往往“村长”的影响力比平民要大的多。因此回忆起多年前的小事,一个班长在熄灯后,将全班集中起来训话。我查铺发现后严厉批评制止。并不是不支持班长的管理,是这个班长心中根本的没有战士!如果放纵之,则是士兵之苦。大道于无处,大道于小处。民生无小事。人民是大道之根本。
老子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对道的修行中,平民的革命性的修行是必要的。以此来让“村长”们对道具有敬畏之心,对平民有覆舟之惧,才是推动社会治理向好发展的根本之举。对于小人之吏治,则“镇之以无名之朴”“天下将自正”。“无名之朴”则是人民之心,民心是天道之无穷之力,无不为,无所不为!国之大者,在于民。国之大策,在于平民之治。大策只是停留于写在纸上、落实在会上,小人之吏唯上意是瞻,怎能不有如此考察之村长。
老子的“道经”以对侯王的劝导为结尾,从侯王遵守大道,从而达到万物“自化”。侯王无私达到天下“自正”的宇宙运行之大道,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目的。老子也认为对道的修养根在民众,守正则在侯王。老子虽然没有提出侯王不“守正”会是怎样的结果,但是,“镇之以无名之朴”更是对侯王善意的警示和严厉的警告。
国之大者,守道为本。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的研究者,有的将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道经”“德经”,认为,上篇阐述道的本旨,所以称为道经,下篇说明道的作用,所以称为德经。《老子》的道德思想是整体的、朴素的辩证法,浑然一体,贯穿了尊道贵德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分为上下篇出于学习理解的方法亦无不可。
余学习《道德真经》只是浅薄的、本体的认识,根本谈不上什么正解,或是什么思想上的彻悟。能够自觉的尊崇自然,顺应时势,“无为”而有为,为道之进程、社会利益、他人福祉作点努力,修心以养性,做事以养身,乐在其中罢了。曾经在大学学习过一门《道德概论》的课程,那时授课老师一般是教材的作者本人。教员在讲授时说,自己是《道德概论》讲授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是不自觉的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道德真经》亦如是吧。
学习《道德概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作用?记忆中对“道德”概念大概是,社会规范在人们内心形成的一种自我约束的养成。作用则是不需要国家机器的强制下的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文明准则。总之,道德的特点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没有强制力的,只凭个人内心约束而形成的规范。没有强制性的特点是与法制的最根本区别。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但是,从经济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后,则有道德下滑的现象。如,公共服务的服务功能“私有化”,人类互助传承的“法制化”。
本章是老子所崇的是“上德”,是最高的德,是不以德为德、不自居有德的德。这样的德是道之德,是天道自然无为的精神的体现老子所反对的是“下德”,这“下德”是世俗所崇尚的德,具体表现为仁、义、礼,也包括本章中所说的“失道而后德”的“德”。“上德不德”,是无为之德,不自知有德,不自居有德,却成就了德的最高境界;“下德不失德”,是有为之德,以德自居,却终归于“无德”。仁、义、礼本身是世俗所崇奉的道德价值,但在老子看来,它们都是失道之后的产物,由于背弃了最高的德,丧失了德的精神。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主张“无为”的政治,反对仁、义、礼等一切有为的政治和价值。作为仁、义、礼的反面,老子标举“无为而无以为”的“上德”。这“上德”之德,正是作为本体的道的显现和作用。老子反对仁、义、礼,乃是出于他对春秋后期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以及他对殷周以来政治文化传统的反思。正如上篇所说的“村长”考察,看似仁、义、礼,实则是新时期下“礼崩乐坏”的典型表现。
殷周以来逐渐形成的以仁、义、礼为核心价值的人文传统,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所继承和弘扬,成为儒家“德治”的基本内容。孔子以来规范德,老子以自然无为的来规范德,从而超脱于世俗的政治伦理价值之外,显示出深远的思想境界。当德治的自觉性被法制的强制性取代后,那么社会的自然法则就会受到破坏,当德被规范化后,必将形成一个无所适从的混乱的社会公共规范。正如当下农民农具怎样放置都被政府管理的时候,“德”的作用失之偏颇了。
德本身是一种思想修为。德行高尚的人,不以自己有高尚的德为德,只是在他的心灵深处常常怀着高尚的德,并自觉地用这个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钱七虎院士将近2000万元的收入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居住在简陋的旧房子里,家具还是几十年前的。但是,钱老总觉得很幸福。这是上德之为,但钱老从没有以为是自己的道德多么高尚,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为人类、为民族作出的应尽之力。平庸的德是常把德拘守于自己的日常,外表看似有德,其实他的内心没有德。所以,德要修于内心,从内心发出对社会规则的遵守,与自我约束。因此,常常把德表象出来的,一般没有德。
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无所不能,又无所不能为。他们有的只是德的自我要求而为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具有仁爱之德的人,常常在追求仁爱之德并不是刻意表现仁爱的行为有正义道德的人,怀有正义的目的追求正义,往往把正义的行为表现出来;具有礼法之德的人,是效仿殷周传承下来的礼法,往往自己在追求礼法的完美,却得不到他人的响应,于是便抡起胳膊去强迫效仿,这本身就是无礼。所以,丧失了大道以后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丧失了这才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重要性;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的重要性。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谓能预料后事的能力是对深刻内涵的一点的认识因而往往也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具有道大德之英雄应当置身于坚实的与德之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来行事为人,要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是处于虚华的礼义之上。所以,在道的修养中,要摒弃浅薄浮华的仁义礼这些虚伪的东西,要争取敦厚朴实的道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得一以为天下正。其也,谓毋已清将恐裂毋已宁将恐发,毋已灵将恐歇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以贱为本,矣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是宇宙之本源,万物之生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在这里代指道。凡事须有“度”,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不能“左”也不能“右”。事物发展进程中,把握好这个“度”是当政者的大智慧。在平民的生活中,太强与太弱都是伤筋动骨的大忌。物极必反,天道运行。谁也不会长久的强大下去,谁也不会长久的弱小下去。特别是王侯当政者更应当看到天地运行的辩证法。
老子强调,天空得“一”就会朗,大地得“一”就会安稳,神“一”就会溪谷得到“一”就会充实,王侯得“一”就能使天归于正道。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天道运行法则。天、地、神、谷、侯王都能遵守“一”本身法则,天道自然作用于人民。但是,也有极端的情况。如果天空无休止的清虚下去,恐怕要裂开了大地无休止的宁静下去,恐怕要塌陷了灵无休止的显灵下去,恐怕要消失了;溪谷无休止地充实下去,恐怕要枯竭了;王侯无休止地高贵下去,就会跌倒了。因此,王侯要想长期的保持尊,必须的姿态;要想长期处于处,必须要是以低为基础。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榖这些谦卑的称呼。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追求更多的荣誉恰恰就会失去荣誉。所以,有道德的人追求如美玉般的精美而是追求像顽石一样的朴实真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政体的基础皆在人民。1840年以始,满清当政者对内强大残暴,对外弱小崇媚,如此在摇摇欲坠中,人民生灵涂炭,皇宫莺歌燕舞。革命者出,新中国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老子强调得“一”,同时必须有“度”,更不能离开贱之本,要做到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一”归于人民。
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握“一”?将“一”的所有都要归于人民的共同发展上来,是国之大者。
“贱之本”“下为基”不仅是对于侯王的要求,亦是平民的修养。高贵者的以民为本,体现在国策方针上来,平民的修养则是体现在生活小事上来。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人民生活与旧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衣食无忧的新时代中,怎样做到谦卑互助?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作品链接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二)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一)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

【韩湛海专栏】‖《装腔启示录》联想

编辑 孙传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三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四)
道德经第39章解读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德经 2、以贱显贵
《道德经》究竟是讲道德还是反道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