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边故事】 巴拉吉尼玛 讲述 赛林花 翻译整理‖ 我与“马背学校 ”

作者简介

      赛林花  六零后,蒙古族,退休警察。以文字丰富人生,用文字抒发情感,以墨绘家乡风情,以笔书父老故事,与文字相伴四十几载,有诸多作品见于国家级、区级、市级、旗级书刊杂志。参与《乌拉特往事》《乌拉特情怀》两部著作的编撰工作,并撰写人物传记、报告文学、民间故事、散文、随笔、游记、诗歌等几十多万字。


身边故事


我与“马背学校”




巴拉吉尼玛 讲述 赛林花 翻译整理



我叫巴拉吉尼玛,原在巴盟蒙中、教育局工作了30多年,退休后去呼市定居,孩子们都在国外,也经常出国,无论在哪里工作、生活,每每回首往事,留于我心中的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在那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里着实锻炼了六七个年头,有苦有乐、有喜有悲,也是我今生收获最大人生财富的年龄段,是我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练就了自己,学到了生活中的一切,懂得了怎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人生路上走的很精彩,这些都和那段知青岁月的坎坷经历有关,感谢那个时代也感恩那段生活。

我在学校学习特别的好,在66年已高中毕业,当时上大学的表格都填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影响到我们那批学生上大学,没办法,在学校待了一年多,是1968年6月来海力素工委(后归那仁宝力格公社)下乡的,也是巴盟第一批知青,当时我们来了十七个人,我被分配到乌宝力格大队,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在参加完大队各项任务的同时,我们知青还承担起了放大队骆驼和骆驼运输的工作,这样我们过了三年驼队生活。

那时因为父亲被下放,我们弟兄都在不同地方下乡,可以说无家可归,我看两个弟弟都那么小就申请让他们也来我们大队下乡当知青,那样我们能共同生活相互有照顾,感谢给予我们弟兄关心照顾的知青战友们,感谢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当地百姓,乌拉特草原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

每年十月初开始控骆驼一到两周(就是不放养,减骆驼体重,使骆驼在运输中能敏捷、快速跋涉),我们开始走队,主要从前山给大队各畜群点拉运饲草饲料,从后山给公社各级单位拉运“扎干”取暖。我在运输中驼队休息时放骆驼,从五月下旬到第二年十月初驼队大休息,我和韦东(一同下乡的知青,当过后旗政府副旗长、旗委副书记、后调盟人大副主任等职)放骆驼,因为我们年轻又不会放驼,大队研究就让我俩和羌其日老额吉在一起(是后来乌宝力格大队书记都嘎日扎的母亲)那时我们每天向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人们之间都很防备,很有意思,当然后来我们和老额吉像一家人,一直和都嘎日扎都有来往,现在想起那时的生活也倍感亲切,永生难忘和老额吉一家相处的年月,我们运输驼队的骆驼都是从各驼群点强制弄在一起的,很难放牧,每次我们精疲力尽的回来时,老额吉总是熬好茶,炸好茶食子,或做好饭等着我们,这对远离父母甚至不知道父母在哪里的我们是多大的安慰啊!

大队每次开会学习都是我给读报纸,读学习材料。当时,乌宝力格大队有四个畜群组,西片两组,东片两组,牧民群众也渴望知识,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知识,很多孩子都十几二十了还是个文盲,当时的政策是将在各大队成立教学点,学生不能脱离生产,当时还有个叫哈建国的人,有文化,是投亲靠友去到我们大队的,我们俩人就开始骑着大队给派的马,去各畜群组和饲料地进行教学,这样我们大队就成立了西部第一个马背巡回学校,称“马背学校”,“马背学校”是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过去牧民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很多地方是没有学校的,解放初期乌拉特草原上有两三所学校,很多孩子是上不了学的,为了让这些广大牧区儿童受到文化教育,1947年成立自治区之初开始,牧区很多地方政府派出教师骑着马,带着黑板和教科书,到相隔遥远的各个蒙古包中授课,或是几个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个蒙古包上课。这种流动式教学,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学校”。“马背学校”一时成为草原牧区的办学方向。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牧民逐渐定居,公社(苏木)、大队(嘎查)逐步实现固定的学校和教室,“马背学校”渐渐被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所替代。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马背学校”,尽管教学条件简陋,但不仅为牧区儿童提供能够就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减轻了牧民的负担,为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早期扫文盲事业的推进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们是从70年到74年一直在办这个“马背学校”当老师,当时没有教材,我自己刻蜡板,每十天半月才能转一次教学点,有的点也就三几个学生,那也的按教学课程教学生上课、留作业,等下次来时给判作业,再上课再留作业,这样有的爱学习的孩子学习进度很快,以前也自学都有三四年级水平,有几个学生后来上了高等学府,我的学生格日勒玛内蒙古蒙古族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乌拉特中旗工作了,还有叫巴达玛其其格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蒙语系,毕业后分回巴盟教育学院工作,还有很多人的命运也因“马背学校”而改变,这也是我们艰难办这个“马背学校”的初衷,当时,也有人说过“马背学校”这种形式不行,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也是一种让孩子们学文化的途径,那时当地牧民群众是特别的支持这个事情,尤其,大队书记鲁布生很支持,冬春两季生产忙时,我们都是骑马到各畜群组和教学点上课,到了夏季生产不忙时我们就将学生们集中在大队,大队还给安排的大师傅,我们一般都白天给学生上课,到了晚上连夜的去饲料地给学生弄第二天吃的菜,后来学生越来越多,西部组20多人,东部组也增加到20多人,这样一来大队当时就有个运输房平米大点,因男生女生得分开住,我一直有个盖房子的愿望,这样每年夏天学生集中学习时有个住宿和上课的地方,我和大队领导说了,他们也很高兴,这样先打井,没有出水,后来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打下了大口井,扣坯子盖了两栋房子,食堂、宿舍一栋,教室、办公室一栋,记得,我和刘太平去杭锦后旗借上自行车跑椽子、棱子等木料,用人家拉矿石的车拉到东升庙,再用巴盟粮食车队的车拉到我们大队。

后来很多地方都恢复和新建了学校,那时,教育部门给我35元钱,还给我买骆驼的钱,记得是400元,大队虽然看我有了工资不给我记工分了,但骆驼、马还是给我骑的,所以,我就用这400元给学校买了100只羊羔,让哈建国的亲戚给放,当然后来成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大队给我的骆驼连鼻杆儿都没上的生疙瘩骆驼,我就自己上鼻杆儿,训驼骑,骑上我心爱的骆驼几年里走遍了我生活工作的这片草原,也解决了学校初建时的很多困难,学生家长和大队领导,广大牧民群众都很支持这个学校,所以,肉食,蔬菜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给解决的,到74年时基本成了固定学校。这就是我与“马背学校”的一段情缘,也是我学到更多知识的地方,记得在我小学时代,老师讲过,很多科学家都是懂多国语言的,所以,我在下乡那么多年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驼背上用收音机学英语,在马背上也学过,后来上完课安排好学生后在煤油灯下学习英语,刻苦学习的精神陪伴我到现在,养成了好的习惯,这也给我后来的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在这几年的知青生活和教学生活中给予帮助的人很多,有个叫塔野的老人,一直很关心我们知青,我们也很喜欢老人家,塔野老人18岁时就来到了巴音善岱庙,他是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人,从小失去父母是姐姐把他拉扯大的,老人经常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一直有找到家人的心愿,可那时条件不允许,我当时很有心但无奈。74年我上了工农兵大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就和青海的同学讲了塔野老人的故事,结果通过两地信访部门联系上了老人的家人,了却了老人家多年来的心愿,这也是我与这个生活了六七个年头的草原结下的又一个不解之缘,很长时间老人的家人有啥事都和我联系,很是感激我,也很让我感动。

77年大学毕业分回巴盟蒙中当教师,当过物理组组长、教导处副主任,87年调到盟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我的一生可能注定和教育分不开,也在教育部门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吧!73年12月份当了全盟教育系统标兵,参加了全盟文教卫生先代会,74年12月份参加了自治区文教卫生先代会。

我的人生很简单也很丰富,在这片草原生活的几年,尤其,我与“马背学校”的那段情缘是我一生的财富和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感恩这片草原,也衷心的祝福乌拉特草原辽阔富饶,吉祥平安,乌拉特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安康。         

 写完这篇《我与“马背学校”》感慨万千。从1968年到1978年先后有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在祖国的边疆,在广阔的大地挥洒了他们青春的热血和汗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意志,给予了他们欢笑与痛苦,收获与失落,也教育和改变了他们,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人生中永生难忘的一段蹉跎岁月,这段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也影响了他们这代人的一生。

回首往事,如同烟云,唯独那短暂而慢长的知青生活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那个年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深深地祝福他们......

【人物风采】赛林花‖ 家风,让她人生更精彩 ——记自治区劳模呼格吉勒

【人物风采】赛林花‖最美乡村女人张丽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凡是给本平台推送的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纪实文学原创作品,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稿费。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5.本平台如同网络刊物,为达到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发稿时请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和与文章相关照片发过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八岁的磨难、一张蒙文结婚证
【记忆中的知青岁月】草原上那些事儿(四)饮羊、狩猎、骑骆驼
赴内蒙古插队(图集)
马背上的旅游
千年古牧道 萨尔布拉克
马背上快乐驰骋,年收入百万,建房补贴80%,这是幸福的内蒙牧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