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界分流派的两个原因
说明:此文的写作,基于《你是怎么看中医的?——人体世界的三层楼,是对《医学的两难:指标与方向的拓展。可以和《什么是中医界消症状的流派》相参看(敬请期待)。
众所周知,两千年以来,中医界门派林立,互不兼容。这极大地困扰了想要求得良医的患者,也极大地困扰了想要学好中医的学子,同时造成了中医界的内耗,相互之间难以切磋进步,而且极大困扰了中西医学的结合——真正结合的时候,哪个流派和西医学结合呢?对比来看,同样是研究人体规律的西医学,具有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具有自己的“学术共同体”,让广大的医学生学有所据,让广大的患者知道如何求医。
人体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人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规律是一定的,那为什么中医界会分为如此众多的,互不兼容的门派呢?
据我的眼光来看,人体世界的复杂程度堪比浩瀚的宇宙,根据古圣贤的研究,人体世界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层面,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概括。这是西医学所主要研究的范畴。第二层楼是“哲学思想”,按照《内经》的话来说是“阴阳互根”,“五行生克”。第三层楼是“修持涵养”,是圣贤对人体内在功能规律的客观感受和修持精进。这三层楼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的杜撰。
古圣贤对人体的研究,是用自己的身心做实验,直接“看”到了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规律。圣贤根据自己的感受,提炼出了“修持涵养”的境界与方法,和一套哲学思想,并据此研究人体的“形”的层面。也就是说,圣人对人体的研究,是从第三层楼往下看,自然纲举目张,万象森然。
对于我们一般人,没有哲学基础,更没有修持涵养的证悟,只能从第一层楼往上爬。在从下往上爬的过程中,未达到最后的顶点的时候,自然见解不同,也就天然分为了根据自己见解的而形成的不同的流派。其中的基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对于经典的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同
这其实是孔子说的“正名”的工作。学习《内经》、《伤寒论》,先理清基本概念。什么是“阴阳、五行”,什么是“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风、寒、热、湿、燥、火”究竟指什么?是不是外界的天气的变化?等等。
这看起来是基础工作,其实最重要。正如陈修园先生所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偏,则始终皆偏。”
学医的底线是严谨。
第二,如果单纯探讨哲学,一定是分流派的。
比如什么是儒家,后世分了诸多流派。最著名的就是朱陆之争。这其实都是对孔子的哲学上认识的偏差。
不光中国的学问。西方文化,向来以严谨、务实著称,不尚空谈。可即便是西方的学术,谈到哲学,也分成了五花八门的流派。唯心派,唯物派,二元论等等。
众所周知,发生和发展于西方的心理学,也分了众多流派。为什么?林孟平教授曾问过毕淑敏这样一个问题:“心理学的基础是什么?”曾经是临床内科医生的毕淑敏脱口而出:“是医学”。林教授告诉她:“你错了,是哲学。”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才出现了众多的流派。
而现代医学只是分科,但是不会分流派。因为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是不分流派的。
为何如此?为何哲学一定分流派呢?弘一法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中说:
“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这里需要知道,对于我们普通人,弘一法师心中的虚妄测度而未达究竟的哲学家,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一般人对于宇宙万有,恐怕连象的脚趾头都没有摸到。而且,对于立足于“有对”精神的西方文化来说,坚持“盲人摸象”是对的。正是这种看似笨拙实则扎实的“盲人摸象”的功夫,孕育了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这,难道不伟大吗?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研究,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可分为三类:第一期,人对物的问题;第二期,人对人的问题;第三期,人对自己的问题。人类应该先解决基本的人对物的问题,再解决人对人的问题,最后解决人对自己的问题。西方文化正是循此以进。而儒家文化直接解决了第二期人对人的问题,佛教直接解决了第三期人对自己的问题。儒佛虽然高妙,但是因为产生于人类早期,没有解决人对物的问题,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是早熟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圣贤来说,是究竟的,解脱的,真熟的。但是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于未解决人对物的问题的人类早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反而限制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早熟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先解决“人对物”问题的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正途。此意,请参考梁漱溟先生的著作。如《朝话》,《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
其实《内经》、《伤寒论》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太高深了,所以曲高和寡。这是件无奈的事,不是《内经》、《伤寒论》高深,而是人体本身就有这么复杂。而高深的《内经》、《伤寒论》,所产生的时代,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的科学技术,对物质世界的规律认识有限。《内经》、《伤寒论》主要认识并阐述了人体世界的第二层楼和第三层楼,研究的是无形的功能/过程,缺乏外显的、硬固的物质层面的指标,显得渊深晦涩。
有人疑佛学为哲学,是因为佛教里有哲学。但是佛教中的哲学是佛学的副产品,正像哲学知识是孔子学问的副产品。
当然,在学界也存在这样一种论调:中医是特殊的学科,中医最终研究的是“道”,就像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只要认真修行,最后都能够领悟到“道”的根本,所谓“条条大路通北京”,所谓“殊途同归”。中医界的门派林立,是不足为怪的,是正当的。
真的是这样吗?据我的眼光,在中医界,我只见到了“殊途”,未见到“同归”?是否殊途同归,我们先要搞清楚,中医的“同归”在哪里?玄妙的理论?系统的课程?众多的信徒?不是,中医的“同归”在于临床,临床上一个个鲜活的患者,我们对于他们的望闻问切,遣方用药,最后患者根据医嘱服药,病情的转归……这也是我们普通医生能够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气机”,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内经》、《伤寒论》所研究的核心:“生命层面”,是人体世界的第三层楼。——极高明的医生,应该是通过修炼,能够感受到自身“气机”的,如黄帝、歧伯等那样的上古圣人。如果你的“同归”不是临床,那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既然我们的“同归”是临床,临床的核心在于诊断和治疗,那请诸君去看一看,同样一个患者,找到n名中医,是否会得到n张完全不同的处方?这n张不同的处方,或者完全相反,或者些许相似,或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落实到临床上的处方不同,我们怎么能说中医的各个流派“殊途同归”?
对于临床疗效的判断,一个看是否符合《内经》、《伤寒论》的原理,一个是需要统计疗效的概率。请期待《什么是中医界消症状的流派》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反复强调“无实实,无虚虚”,临床上至少我们要辨认“虚实”吧?n张完全不同的处方,有的泄实,有的补虚,有的既泄实又补虚,有的根本看不出是在泄实还是补虚,这怎么叫“殊途同归”?对同样一个患者,难道“补法”和“泄法”可以殊途同归?如果临床真的可以随意开药,怎么解释《黄帝内经》的“无实实,无虚虚”的教诲呢?当然,如果你不认可《黄帝内经》、《伤寒论》,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个概说,至少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俱舍宗、成实宗。但是佛教不是把什么理论都归入佛法的。佛经里一直在分别佛法和邪道。《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并没有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殊途同归,也可见到佛。”神秀大师在写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时候,五祖也没有说“殊途同归”,然后把“衣法”随付与神秀大师。
佛教的不同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根器,和不同的问题,就像《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节,一百一十三方一样,但是其宗旨是要扫除一切执着,就像“六经辨证”是要“补虚泻实”,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互根”。但并不是说是个方法就是佛法,都是“殊途同归”。
据我来看,中医界的各大流派,从理论到临床,只有“殊途”,未见“同归”。这种现象,如何符合人体的客观的运行规律呢?西方现代医学怎么就没有互不兼容的门派林立呢?
那如何消除中医界纷呈的流派,而汇总为一个《内经》、《伤寒论》的医学共同体呢?
对此,我个人表示悲观。
我这里只是给初学中医者两个建议:
第一,不断学习经典,结合临床。
针对中医界分流派的第一点原因,对于《内经》、《伤寒论》的基础概念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学习中医,一定要严谨。要不厌其烦地深挖基础概念。
医学的底线是靠谱,学医的底线是严谨。
针对中医界分流派的第二点原因,需要知道,圣贤到了第三层,才能真正超越门派之见。我们不可能直接到第三层,我们要不断地向第三层,修持涵养的层次爬。那就要不断地学习经典,结合临床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能够灵活掌握“赋、比、兴”的手法,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症状看到气机。这样才能逐渐感受到身体“气机”的存在,也就是逐渐感受到“修持涵养”的存在。
其实这一点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经说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第二,深入比较中西医学。
    就像现代心理学,不管哪个流派,很大程度上是有底线的。因为脑科学在大踏步前进,这就给现代心理学托底了。脑科学是生理学之一,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相对可控的,是不容易因个人的见解而分流派的。

我们学习《内经》、《伤寒论》,也应该注意参考西医学。因为西医学的基础是科学,有外显的、客观的、硬固的指标,不容易有偏差。
但是其前提是理解西医学的内在的原理,不能盲目结合西医学。而临床上开中药的时候,还要进行纯粹的望闻问切,和六经辨证。
 
 
参考书目:
《禅里禅外悟人生》   李叔同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燕人:耿创新
2022.01.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找到正统中医?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作者:小土豆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经方与时方
武汉名老中医地方志
《伤寒杂病论》与经方的不同争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