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铁兽降临卡塔尔,阿拉伯人乐坏了
userphoto

2022.10.29 山东

关注

世界上最可爱的外交官

​10月19日,两只中国大熊猫“四海”和“京京”,乘专机抵达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德国际机场。

这是中东地区迎来的首对大熊猫,根据中国和卡塔尔达成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协议,“四海”和“京京”将在接下来的15年里旅居卡塔尔。

下个月,世界杯也将在卡塔尔拉开帷幕,虽然中国球队没有资格参加此次世界杯,但中国大熊猫的到来,则为世界杯的盛典补添了中国元素。

这是我国著名的“熊猫外交”最新的情况。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表示,大熊猫是“和平的象征”,这是中卡之间的第一个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项目,体现了中卡关系的新高度。

作为对外释放友好信号的一种独特的外交手段,熊猫外交在我国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目前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最早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公元685年,日本天皇就曾收到过中国赠予的一对“白罴”,后来学者推测,这里的“白罴”可能是指大熊猫。

近代“熊猫外交”的开端,则是由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带动的。1869年,他将大熊猫标本作为礼物送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并在西方掀起了“大熊猫热(Panda Mania)”。

然而,这也引来了贪婪的盗猎者,后来大量西方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寻找大熊猫。1935年,当红军路过熊猫的栖息地,翻过夹金山脉、准备挺进陕西时,西方人还在这个区域到处抓熊猫。

毫无节制地盗猎行为,严重威胁了大熊猫的生存与繁衍。

1939年,考虑到大肆猎捕的乱象导致大熊猫遭受濒危困境,国民政府颁布了制止大熊猫运输出口的禁令。

1941年,宋美龄代表国民政府,将两只大熊猫作为“珍贵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礼”赠送美国,以答谢美国联合援华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援。这是真正意义上“熊猫外交”缘起的标志。

海外的“大熊猫热”始终热度不减,大熊猫也继续作为我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名片,扮演着“世界上最可爱的外交官”的角色。

冷战期间,大熊猫被送往苏联和朝鲜。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也促成了历史上一场著名的“熊猫外交”。

当时尼克松夫妇到中国的第二天,就前往北京动物园参观大熊猫。在访问活动即将结束时,周总理在答谢晚宴上宣布,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

“玲玲”和“兴兴”一飞抵华盛顿,就有8000多名美国民众冒雨相迎;后来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首秀,更是吸引了超过2万人观看。

《华盛顿邮报》曾这样报道:“游客以每小时1200名的人流量排队,只为一瞥上周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的大熊猫”,1972年也被美国人称为“大熊猫年”。

此后,“熊猫外交”越发频繁。

据统计,从1957年到1982年,我国先后将23只大熊猫分别赠送给了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共9个国家。

通过这种方式,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欢的大熊猫,为我国塑造了一个可爱而不古板、温和而不霸道的外交形象。

进入80年代后,有报道和文献表明,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考虑到原先以高人力、高资源投入的赠送形式无法促进大熊猫的可持续发展,1984年,我国正式停止了大熊猫的赠送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租借模式。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大熊猫“永永”和“迎新”就借给了洛杉矶动物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巡展活动。

1992年,在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达成共识后,我国对大熊猫租借模式进行了修改,转变为国际合作研究保护模式,承租的动物园每年需支付100万美元的租借费,中方可轮流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共同对大熊猫进行研究。

如今,大熊猫的足迹已经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持续在我国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食铁兽”到“国宝”

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物种,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比人类(大约300~400万年前出现)更早地出现在地球上。

一路走来,同时期的剑齿象、剑齿虎等猛兽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延续至今,可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因此大熊猫也被称为“活化石”

作为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的高山深谷,栖息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以上。

然而,在我国的古籍中,对大熊猫的记载不仅少,而且争议不断。例如,古文中所记载的貔貅、貘、驺虞,被很多人认为是大熊猫的别称,但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现有资料并不足以确切判定这些称呼真的指代大熊猫。

还有一则坊间传闻称,在上古时代,蚩尤胯下坐骑乃旷古第一神兽,吃铁如吃点心,唤做食铁兽,有人推测这食铁兽就是大熊猫,不过这种说法也未得到学术界的确认。

实际上,即使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大熊猫”这一称呼,也流传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误会”。

众所周知,“狼狗”是“狼样的狗”,但“熊猫”却不是“熊样的猫”,那熊猫到底是熊还是猫?

据《四川省志·大熊猫志》记载,1939年,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曾经举办过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大熊猫的称呼还是“猫熊”。

展品标牌上,工作人员按照国际习惯写法,从左到右地写上中文和拉丁文的学名“猫熊Ailuropoda Melanoleucuca”。

但在当时,横排中文的习惯写法和读法,都是从右到左的,加上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见猫熊,所以人们全都读成了“熊猫”。

新闻记者们也以“熊猫”之名,在报纸上、广播里向国内外宣传,导致“熊猫”的误称大面积流行。无奈之下,当局只得“以错为正”,让“熊猫”一词作为“准法定名称”流行起来。

然而,在此之前,“熊猫”的称呼已经有主了,是指那种长有粗大尾巴的,俗称九节狼、红熊猫的动物。

因此,为了将这两种熊区分开来,“猫熊”就被称为“大熊猫”,红熊猫则被称为“小熊猫”。

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Panda也有两种意思:大熊猫和小熊猫。大熊猫的英文是Giant Panda,小熊猫是Red Panda。

现在,大熊猫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国宝,在今天看来,这仿佛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熊猫真正与人类相遇的时间,也不过一百多年。

目前所知的与大熊猫相关的艺术作品,最早也在19世纪时才出现。一个合理的推断是,在一百多年前,即使在中国国内,也鲜有人知道大熊猫的存在。

事实上,大熊猫最开始也的确是先在国外“火”起来的,继而才逐渐成为了世界宠儿和中国国宝,背后有很多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共同影响。

如前文所述,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发现大熊猫并把标本带到巴黎后,大熊猫登上了国际舞台,作为一类新物种,马上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都卷入了对大熊猫命名的争斗中。

科学界的争论持续了十几年,大熊猫名声越来越响的同时,西方世界对大熊猫也愈发狂热。

人们喜欢大熊猫,也不仅是因为它的稀缺与科学价值,还因为大熊猫实在是一种极可爱的物种。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大熊猫的外表集中了与人类婴幼儿相似的特点,短鼻子、圆脸、大头、大“眼”,所以我们看到它会有天然的亲近感,并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并且大熊猫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外形变化并不大,这在动物界是极少见的,很多动物都是小时候模样可爱,长大了就不够可爱了。

而最早将大熊猫作为中国的象征写进书里的,是中国作家蒋彝。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有三只分别叫“唐”“宋”“明”的熊猫被伦敦动物园接手。首次展出时,伊丽莎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英国女王,都前来观看。

蒋彝这样记录当时的场景:“大熊猫是中国的真正代表。它天真善良又好客,和中国人一样。它很有耐心,就好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

国内对于熊猫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后来的“熊猫外交”则是在政治层面,认同了将大熊猫与中国国家形象直接挂钩,并且传达出一种明确有力的信息:熊猫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追求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熊猫的形象在中国各大城市也已经随处可见,各种商品上常见到熊猫的标志。

1961年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中曾采访道:“熊猫是中国最知名的珍稀动物,因此每个人一看到熊猫,就可以马上知道这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就这样,大熊猫和中国,逐渐在全世界人的心中划上了等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国宝。

大熊猫到底有多受欢迎?

全世界人民都爱大熊猫,也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在线上,作为全球唯一24小时直播大熊猫的平台,“熊猫频道”也早已吸粉千万,每天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网友远程观看大熊猫的直播。

大熊猫还赋予了海外CCTV账号以流量密码。2015年11月3日,关注者寥寥的CCTV,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名为“What is a Panda Nanny? - 大熊猫保姆是啥?”的视频后爆火。

此后,CCTV在Facebook的存在感日渐提高,发一条大熊猫视频,随随便便都能破10万+。

在海外时刻需要注意“政治正确”的舆论环境里,大熊猫也能突出重围,完美融合各种元素,称得上最政治正确的动物:既黑又白,还是亚裔;身为杂食主义者,却吃着素食;有能力,会功夫,却爱好和平。

以至于有网友提议,将The White House(白宫),直接改叫Panda House(熊猫宫),来促进美国大团结。

在线下,各国为了争取大熊猫的到来,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现在的大熊猫都以研究和繁殖为主要目的进行租借,每年每只大熊猫需支付100万美元的租金,租期一般为10年,到期可以选择续约。

所以,也不是只要给钱就能租的,租借大熊猫之前要先制定能使野生熊猫受益的研究计划,租借国家要签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确保严禁“基于商业目的的动物交换”,还需协助中国熊猫保护项目获得资金。

中国方面也会成立专业的考察组来考察该国是否具备熊猫舒适生活的条件,如果不符合,有钱有计划也不行。

此外,租借的大熊猫每产下一只幼崽,租借方须另支付中方60万美元,且熊猫宝宝3岁以后必须回国;如果熊猫意外死亡,还须支付50万美元的赔款,尸体也归中方所有。

尽管要求如此严格,也仍然没有阻挡各国对引进大熊猫的热情。

为了迎接大熊猫,新加坡为它们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生活园区,全年温度维持在18-22摄氏度,湿度在50%-60%之间,比较接近熊猫故乡四川的气候,另外还有8000平方米的竹笋种植区。

荷兰则怒砸700万欧元,为两只大熊猫建造了占地9000平方米的史上最豪华的熊猫馆“Pandasia”,不仅样式仿造了中国传统宫殿,除了水泥砂浆之外,其他建材还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大熊猫在国外的饮食起居,也由身到心地得到了精心照料。

2014年,英国大熊猫“甜甜”接受人工授精终于怀孕,英国民航还因此设定了禁飞区,要求所有航空器在“甜甜”分娩哺乳期必须避开动物园上空。

过节的时候,芬兰艾赫泰里动物园还专门组织了表演,现场为大熊猫唱《水调歌头》,合唱队准确的中文发音引众多网友赞叹。

大熊猫的“才华”也被珍视。在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内,大熊猫“阳阳”手持毛笔画的“水墨画”,以每张490欧元(约合3876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

对大熊猫爱的深沉的日本人,还精心收集了大熊猫“香香”成长各个阶段的粪便用来展出,使民众直观感受熊猫宝宝的成长。

旗舰物种,伞护作用

与此同时,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物种濒危等级被由高到低共分为了9类: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

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宣布,中国的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由“濒危”变为“易危”。

这归功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联合各界开展的保护措施。

在圈养大熊猫方面,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

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到673只,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在野生大熊猫方面,从国家林业部于1963年建立第一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共建立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67处,7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段兆刚在10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了1864只。

对野外大熊猫的保护,还有着更广阔的物种保护意义。

从1961年,当时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动物保护慈善机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官方标志决定把熊猫形象设为标志起,大熊猫便成为了所有野生动物的代言人,既是旗舰物种,又是伞护种。

所谓旗舰物种,就是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像大明星一样有吸金潜力的物种。

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广受公众喜爱的宠儿,发挥着国际关系纽带的作用,甚至成为国家的象征,动物保护组织也因此赢得了大量的声望、资金和研究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物种保护工作。

而作为伞护种,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直接意义就更为明显。

熊猫生态走廊,作为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不仅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所以,在保护野外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也为大熊猫共享生态环境的许多其他物种提供了庇护,从而达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熊猫的命运和中国的国家命运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关的。大熊猫自近代被发现至今,从当年被外国人肆意猎杀,到现在被全世界人民珍视保护,地位一路飙升,生存状况持续向好的变化,也映射着我国从积弱到强大的崛起历程。

正如在英国作家亨利·尼科尔斯在《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后记里写的那样:

“当这只黑白相间的熊,从竹林里的隐蔽处露出身影,换上一个全新的身份,成为动物世界主宰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中国挣脱殖民压榨的羁绊,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装,崛起成为今日令人生畏的强大国家。”

愿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永远都能在中国广袤的山林里自由地打滚儿。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亨利·尼科尔斯.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杨三军,张海磊,余里.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N].新华每日电讯,2022-06-06(007)

袁春荪.一个历史误会导致“猫熊”变“熊猫”[J].语文学习,2013(11):78-79.

中国大熊猫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呈现与演变(1978-2020).申思奇.电子科技大学.2021-03-05

张旭琰. 新中国熊猫外交的变化与挑战[D].辽宁大学,2022.DOI:10.27209/d.cnki.glniu.2022.001101.

光明网:《中东首对!两只中国大熊猫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https://world.gmw.cn/2022-10/19/content_36098733.htm

新华网:《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73只 十年增长近一倍》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0/11/c_1129060587.htm

光明日报:《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https://www.cas.cn/kx/kpwz/202009/t20200907_4758703.shtml

芬兰动物园唱中文歌为大熊猫过中秋?实为七夕视频|动物园|中文歌|大熊猫_新浪新闻 https://news.sina.com.cn/s/2019-09-15/doc-iicezzrq5984527.shtml

本回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了实现你的「熊猫自由」,中国有多拼?
大熊猫保护的今昔
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
园艺大讲堂 之“2+2生日趴”(中)
人形熊猫对熊猫宝宝做什么?哈,原来是这样繁育熊猫的!
野性的复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