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立华:哲学与时代问题的解决(下)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真正结出硕果是要到宋代。而真正在理论上解决问题的是北宋道学,也就是后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在北宋五子中,理论完成度最高、体系化程度最高的是张载。张载特别著名的就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在北宋五子中,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理论完成度特别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思考的方式跟二程不一样。二程思考的方式,不是靠写作。在北宋哲学家里,靠写作来思考的主要是张载。张载认为,只要是文字有问题,说明思想就是有问题。所以他的修养功夫里面有一个功夫特别重要——立数千题,给自己定数千个思考的题目,然后立刻把按题目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写下来,此后就在自己写的上面改。 他要求校改得“一字便是尽得意思”。因此,读张载的《正蒙》,那真是要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他跟《二程集》不一样,《二程集》里面,二程兄弟的语录大部分是学生记录下来的,有的部分是学生记录以后让二程看了一下,比如程颢看过,说某某人记得不错,大部分二程兄弟没看过。在这个意义上,你要特别拿一条材料,就说代表程子的思想,这很难,要多方印证。张载不一样,张载在最后七年,在横渠镇讲学时,写《正蒙》时,直到最后离开横渠镇,去京师赴任,才把《正蒙》的正文拿出来给他的弟子,张载认为这几年自己改动的越来越少,有的时候一两年改动不了一个字,他说,“看来我的想法,我的思考应该比较成熟了”。

张载的成学经历要注意,受到二程影响特别大。在某种意义上,张载的哲学道路是程颢启蒙的。张载哲学应该有一个阶段,就是嘉佑元年见到程颢以后,应该有相当长的阶段是和二程的哲学体系比较一致的。直到晚年,熙宁初年,因为跟王安石议政不和,才回到横渠镇教书,这段时间是张载自己思想成熟的时候。 

张载哲学关注什么问题?首先第一点,张载要克服的是佛老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佛家讲一个空,道家讲一个无,在这个意义上,张载首先就要要确立的是一个实有的宇宙观,而且实有的宇宙还必须得是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因为,如果世界终将结束,就意味着活着的时候做过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意义,其实跟魏晋时期讲的个体意义上的生死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最后世界一定会归于寂灭,那岂不是意味着你做什么样的努力都没有用。 

张载从什么地方入手?第一个部分就讲“虚气”,第二个部分讲“一物两体”。

虚气问题在解决什么?消除空和无。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前景如何?基本被认为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如果宇宙总质量足够大,宇宙是有限的,宇宙现在正在膨胀,当膨胀达到了极限的,就会转入坍缩,叫宇宙坍缩。膨胀到极限,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就会转向宇宙坍缩。宇宙坍缩,按照现代物理学的理解,时间的方向,会反向。也就意味着,在这种背景下,死了没关系,还得回来。原来时间是按照一个方向走,然后现在返回来了。那个方向是从炉子里到医院,然后在医院回家,是从老年到青年,到少年,到受精卵,从另一个方向归于虚无。第二个可能性,说宇宙总质量不够,将无限膨胀,最终是归于无。其实坍缩到基点也是无,也就是现代宇宙观,意味着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一切分别都将取消。如果一切分别最终都将被抹消的话,从一个大的尺度看,做过什么都没意义,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不朽。虽然时空尺度太大,但是它的意义仍然是真实的。

张载要面对的是佛老,我们可能没准面对的是现代物理学。宇宙要有终结,只要有终结,一切差别痕迹都将被消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活着所做一切努力都将最终被抹掉,其实确实没有必要再做什么努力。

张载哲学里有两个主题,第一,他必须彻底消除“空”和“无”,在概念上把它消除掉。张载在这个地方有点有现在西方语言哲学的意思。张载的意思是,说“空”说“无”,其实都是语言的误用,“空”和“无”就是不存在。某个具体的东西没了,把“空”和“无”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词,就是语言的目的。张载的太虚系万物的循环关系,是要证明宇宙实有,虚无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他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者,诸子之陋也。”这个诸子不是先秦诸子的意思,只有老子和庄子,才有“有无”的概念。大易哲学是没有有无这个概念的。“有无”不是名词性的,不是概念。

张载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句话应该读成“知太虚即(ji第二声)气,还是读成知太虚即(ji第四声)气,这就成为理解张载的两大学派。一派是我太老师张岱年、我老师陈来教授到我,另一派是牟宗三先生。牟宗三先生认为应该读成太虚即(ji第二声)气,即是相即不离之意,也就是说太虚和气,始终结合在一块。张岱年老师这一脉认为是太虚即(ji第四声)气,太虚就是气的最原初状态。太虚凝聚为气,气凝聚为万物,万物在散归为太虚,所以构成了天地万物的实质,就是太虚到万物之间的永恒的不断循环。这个循环本身,张载是要破虚无,论证虚空没有实际的存在。即使你看到空的地方,那里面也充满着太虚形态的气,原初形态的气,以此来破虚无。

第二个方面,张载必须去证明这个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如果这个世界有终结,就意味着一切有都将归为无。而有就是有分别,一切有分别的东西都会消归为无,也就意味着一切有分别的痕迹都将消失掉,我们做的所有的一切,就没有意义。所以他要去证这个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终

第三个方面,他要去展示出“生生不已”背后的结构。这是我们要去体会张载哲学里特别伟大的哲学问题,就是生生何以不已?你要知道变化永恒不变这件事,是值得去思考的。什么样的结构能使得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张载哲学在最根本的本体论层面,或者宇宙论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证明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如何证实有,如何破除虚无。其二,如何证明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其三,如何解释生生不已,生生何以不已。这是世界级别的伟大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在《易传》中就有。在孔孟《易》的传统中,《易传》里就涉及到这个问题,只是没有直接把它呈现出来。张载就非常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破除这个虚无,虚无是假的,虚无不是真正的虚无。你看着是虚无的,其实也是气的某种形态。太虚是气的最原初的形态。虚、无、空都是概念的误用。

第二,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张载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没有开端?我们先看什么叫有,什么叫无?在中国哲学里面,无分别叫无,有分别叫有。无分别在数字上是一。《老子》里讲无,也讲一,也讲道,大、一、道、玄这些概念都可被称为终极实体。因此,“无”和“一”是一致的。无分别是一,有分别是二。张载有段话说,“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有两亦一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这段话以前研究张载的很多人都不重视,这句话非常的关键。如果这个世界是有开端的,我先这么说,我们无论如何是有,为什么是有,因为有分别。如果这个世界有开端的,那么开端一定得是无分别。如果之前还是有分别的,那就意味着没开端。如果有分别就是二。“有”之前如果还是“有”就意味着没有开端。再进一步的,如果“有”之前是“无”,那才叫有开端。如果这个世界有开端的,就得存在从无到有的过程。张载就是在批评老子的“无能生有”。如果“一”就是无分别,无就是无分别。那么无分别的状态当中,并没有分别的动力和要素,只要无分别状态是可能的,无分别状态将永远延续。会不会有这样的两种潜在的力量,一种是分别的力量,一种是无分别的力量,然后这两种力量暂时达成了平衡,所以体现为无分别状态。这已经是有分别的倾向,然后又有一种平衡分别的倾向,其实还是有分别。因此,从一过渡到两,从无分别过渡到有分别,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所以由于我们现在是有,由于我们现在是分别的状态,由此就证明此前一直都是有分别的状态。因此,没有开端,没有终极,这是张载的证明。既然没有开端,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是无限的。什么叫无限?无限是无法完成和最终确定。既然世界没有开端,也就意味着我们之前其实就有无限时间,也就意味着世界是无限的。只要世界是无限的,当然也就意味着它不能最终确定,也无法完成。不仅世界是实有的,而且世界是永远实有的。

第三点是要证明世界的一个动力,在什么结构下,生生才能不已。生生不已,意味着变化永恒。变化在哲学概念上,一定是同一基础之上差异的不断产生。没有同一,差异不会存在。所以同一基础之上,差异不断在。凡是永恒变动,一定意味着分别的要素之间永恒的相互作用。张载的证明就特别有意思。这一点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观念,跟周敦颐太极图说第二圈讲的是完全一致的。

这里面我讲几点,第一点,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是必然的相互作用。我碰了你一下,这是偶然的。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是必然的角度。只有相互作用的双方互为条件,这个时候它们的相互作用才是必然的。比如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没有积极,也就谈不上消极。者是互为条件。阴与阳,阳就是积极能动,阴就是消极被动。互为条件的对立双方,其相互作用才是必然的,比如积极与消极。一群人都很消极,大家觉得自己消极吗?不觉得。突然来个积极的,然后所有的人就都消极了。然后消极的人一定对积极的人产生作用。把他的积极拉回到消极的状态,然后积极的人也想对消极的人产生作用,把他带到积极的状态,这就是很清楚,都是互为条件。互为条件的对立双方或者互为条件的分别要素才会必然相互作用,这是“两体”。

什么样的对立才互为条件呢?互为条件的对立双方一定得是“本一”的,只有本来唯一的对立双方才是互为条件的。比如,你看到一个东西,一片大白纸,所有的如果这个世界全都是一片白,你看到什么?你什么都看不到。没有分别的东西,感官不能把握,是不可能进入经验的。所以,“一”是形而上者,分别状态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区别在这。 

我们常常把“一”实体化,其实讲天地也好,讲道也好,讲太极也好,其实讲的全是这个东西,这就是太极图说第二圈中间那个小圈。太极图第二圈其实特别重要。第二圈,左边两阳夹阴,右边两阴夹一阳,左边是阳中含阴,右边是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中含阳合在一块,中间有一个小的太极,这个太极就是太极图说第一圈的大太极。这两个太极是一致的,这个含义就是是,太极于阴阳中,太极在阴阳当中,但太极不等于阴阳。所以朱子讲说不离于阴阳,不杂于阴阳。实际上世界上的存在,按照北两宋道学的理解,就是阴阳两体。但是你要注意阴中含阳,阳中含阴。所以我总结两条,一条是没有孤阴孤阳,第二没有纯阴纯阳。后面一条特别重要,现在应该把太极图进一步丰富,两条白的中间加一条黑的,你把那条细的白的放大,中间应该有黑的,因为那条阳也不是纯阳。再把那里面两条黑的放大,会发现中间有白的,再把白的在放大,里面有黑的。就这样无限下去。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孤阴孤阳,没有纯阴纯阳,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太极极字的含义。朱子解释极就是屋顶。古代屋顶不是尖的吗?中间这条线就叫极,然后这边椽子向上,到了这个地方不能向上,转而向下,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什么叫动极?由于无孤阴孤阳,由于无纯阴纯阳,当一种要素趋于极端,比如阳的要素渐趋于纯阳之时,就自然而然转生出阴。因为阳里的阴如果去除干净,那就出现了纯阳。一旦出现纯阳,其实在逻辑上就停止了,就消失了。所以太极图说第二圈就是“一物两体”真正的含义。

一物两体加起来当然是三。张载哲学中特别重视三这个数字,中国哲学普遍重视三这个数字。三是对立的两体,而不是两体的本一。由于对立的两体和两体的本一,由此引发出两条刚才我说的原理,无孤阴孤阳,无纯阴纯阳。一物两体在这个结构变化中才永恒,相互作用才是必然的,永不停息。至此,张载证明了实有、证明了世界没有开端,没有终结。这意味着人生意义的根本解决,因为这意味着不朽的落实。 

我最后讲一点点不朽的落实。其实到后面我觉得可能不同的哲学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我觉得居然跟佛教僧肇的《物不迁论》,得到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我在A点上给它一个作用力一,他向你们那个方向推,我能不能通过后来的作用,让这个物体回到原来轨道的延长线上,并保持原来的速度,这个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我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几次作用之后,是不是什么都没发生?当然不是。最初的作用一永远保持在这个物体在此后的运动和变化当中。 

这证明了什么?只要世界是没有开端,没有终结的,永恒的实有,永恒的变化不息,你的一切作用将永留。作用,这是不朽的真正含义。《物不迁论》最后一段说,“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

其实就是我刚才讲这个道理,我这几年一直强调不见得非得是儒家的,只要是有道理,哲学一定是超学派的,价值观才是有学派属性。人生意义的答案是什么?我在这用《礼记》的话给你一个答案。从《礼记》中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挖掘出来,把这个答案给你。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时候,努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到走了的时候,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本文根据杨立华教授2019年10月19日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思想者聚会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有删节,未与作者确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茅山道士:《悟真修证》道自虚无生一气
(二)经学的哲学化和理学的创立(1/3)
《周易正义》:“无本论”向“气本论”转化的桥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个千古名句原来是他说的
宇宙有开端吗?宇宙之前是什么?老子是如何论述这个不解之谜的?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