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佛博士: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背后的代价

讲经济学不难

用小故事讲透经济学大道理,难!

没有数学公式,全是故事,难上加难!

本书涵盖:8大关键议题

(收入分配、税收、房地产、汇率、

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发展模式、从世界看中国)

+50个趣味故事

+北大、哈佛、IMF、央行经历

= 中国经济的深度解析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郭凯(著)

推荐理由

市面上经济学科普书很多,为什么要读这本?

第一,作者很牛。郭凯是谁?哈佛经济学博士,现在是央行货政司副司长,本科、硕士都是北大,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姚洋的学生。

第二,牛人写的经济学书大多不讲人话,一堆公式、理论,看的人云里雾里。

郭凯的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全是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给你讲透经济学的大道理。


郭凯在《每个人的经济学》里虚构了一个小人物“王二”,王二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摇身一变成了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罗大众中的一员,从王二的故事里可以读到中国经济的变化和你我面临的对于经济学的困惑。

书摘1:该不该对中秋节发的月饼征税?

每个普通的打工人在过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公司发来的小礼品,比如中秋节的时候收到月饼。有人主张,中秋节发的月饼也要收税,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你是不是要愤怒了:连月饼这点钱也要收税?

在《王二开公司和月饼税》的故事里,郭凯指出月饼其实是小事,真正的问题是究竟应不应该对实物福利,或者说非货币福利征个人收入所得税?这里的答案是:应该征,而且征月饼税实际上是在保护普通打工人的利益而打击“富人”。

原因是不对实物福利征税,很可能会使收入分配状况更加恶化。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税率是累进的,也就是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这样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但是,如果不对实物福利收税,最后得益最多的极有可能是高收入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很多人都是企业主,他们对于自己的收入用何种方式实现,有很大的决定权和腾挪的空间。不要说这些人已经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不用缴税(事实上,各国的富人都有很多方式来合法地避税或者不合法地逃税)。

如果实物福利再不用缴税,那等于是给这些人开了一个合法避税的口子。对普通工薪阶层可能只是月饼的问题,对这些人,就可能是房子、车、奢侈品等等。不对实物福利征税,结果可能是帮工薪阶层省下几十元、上百元钱,但到了高收入阶层那边,能够因此合法避掉的税则可能是数万元、数十万元。

所以,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郭凯指出,对月饼收税才合理,不对月饼收税才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不是月饼的问题,而是涉及一个税收体系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

书摘2:去香港“打酱油”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在《王二打酱油、固定汇率和通货膨胀》的故事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王二是个很懂得持家的人,买什么都精打细算,凡事都货比三家,总之绝对不会花冤枉钱。

有段时间,王二发现了一个秘密,虽然自己村里的酱油涨价了,李村杂货铺的酱油还没有涨,原因是李村还有一批早先进的便宜酱油,算起来一瓶酱油能省20%左右。于是,王二没事就拎个酱油瓶去李村打酱油。这一举动很快就被别的人注意到了。没过多久,不仅王二村子里的人去李村打酱油,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都去李村打酱油。

面对骤然增加的需求,李村的杂货铺很快就挺不住了,原来库存的便宜酱油被销售一空,再进货的时候也只能进到和其他杂货铺一样价钱的酱油,因此也就不得不开始提价。李村的人为此很生气,都是那些外村人,导致自己村里发生了“通货膨胀”。

这个故事背后折射的现实是:前几年开始,不少内陆的居民去中国香港打酱油:买尿不湿,采购洗发水,原因是香港的东西便宜,这被不少人当作内陆发生通货膨胀的佐证。


内陆人跑到香港打酱油这件事情是一堂很好的经济课,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货膨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是如何传染的。如果内陆的价格上升较快,香港的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很快上升,正是因为那些去香港打酱油的内陆居民。

“去香港打酱油”这件事情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实现最重要的经济学定律之一—— 一价定律,也就是一件东西,刨除运输成本,应该在两地卖一样的价格。

香港的酱油不可能永远比内陆便宜那么多,因为越来越多去香港打酱油的人迟早会把这种价格差距拉平,这就像李四村里的杂货铺最后不得不涨价一样。终有一天,香港的居民醒来后会发现,通货膨胀也到了香港,而且那一天不会太遥远。

这里的关键就是汇率制度和一价定律。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内陆的酱油价格是给定的,要使香港的酱油和内陆的酱油价格拉近,只能是香港酱油涨价,于是内陆的通胀也会传染到香港。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香港的酱油不一定需要涨价,港币升值一样可以使得内陆和香港的酱油价格拉近。很明显,汇率的变动和通胀在这里是相互替代的,升值越多意味着通胀也越低。

香港面临的问题,尤其值得内陆借鉴,因为当内陆居民去香港打酱油的时候,中国内陆也是全世界人民打酱油的目的地。
从技术上说,内陆居民在香港打的酱油就是香港的出口。内陆居民打得越多,香港的出口也越多。然而正如前文所展示的,内陆居民打得越多,在汇率不动的情况下,香港通胀的压力也越大。换句话说,出口和通胀,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存在正相关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其实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打酱油”目的地。


世界人民到中国当然不只是打酱油,而是买一切中国制造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酱油”比他们的“酱油”便宜。这种海量的购买,最终是要使得一价定律发生作用的,也就是中国的价格水平和外国的价格水平变得接近。如果我们维持汇率水平的相对固定,那一价定律只能通过价格水平,也就是通货膨胀来实现。

所以说,当你还在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大出口国高兴的时候,也要注意这背后可能藏着通货膨胀的代价。

书摘3:如何看待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也许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经济问题之一。收入分配的不均,正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产生张力。

在《富人吃肉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故事里,郭凯阐述了供需不平衡的经济学道理。贫富差距不是简单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不相往来就是了。贫富差距的一个后果就是,富人会挤出穷人,不是用刀用枪,不是横行霸道,而是通过最简单的市场机制:价格。

比如说优质教育资源在目前的中国是供小于求,因此这种稀缺资源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天价的学区房,背后逻辑是富人通过价格机制挤出穷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郭凯并不是完全反市场或者反对用价格分配资源,而是指出,贫富差距正在用各种方式形成张力,其中就体现在价格上。这件事情的危害在于,当人们对这些张力无法容忍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反对他们最直接能看到的东西:价格。这样可能会造成很多改革的倒退。

比如说面对高昂的房价,国家推出了很多限价令和限购令,而郭凯在《王二卖粮和住房分配的难题》一文里指出:房价问题看似是个价格问题,其中包含的更多的还是一个分配问题。完全通过价格来实现住房分配,未必能得到理想的分配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如果通过扭曲价格来实现住房分配,分配的结果可能会更差。这些结论都自然地指向了一点:过度关注房价,而不关注分配的调控政策可能会得到与初衷不符的结果。

国家推出限价和限购的初衷是好的,只是这些政策最终给老百姓带来的真实福利,在经济学的逻辑下未必能有很好的效果。限购令是一种高度歧视性的政策。它在保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并加强了一个越来越不合时宜的东西的含金量——户口。

全平台限时7折 更有平台活动折上折

因市面有同名书目,认准作者郭凯哦!


以上内容均来自于《每个人的经济学》的内容节选,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在给这本书的推荐序里写到: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我们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比如,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民币升值是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未必全搞得清楚,更别说给普通老百姓说明白了。郭凯却用王二的故事,轻松地说清楚了。

(本文为友情合作推广,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化纵横”观点立场,供读者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维经济学:《通货膨胀 多数人变穷、少数人暴富》
万维经济学《通货膨胀(3) 稀释的货币,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万维经济学《通货膨胀 罗马帝国的灭亡》
经济知识:常见经济学名词汇总
经济知识:经济学常见名词解释
【经济学书摘】《魔鬼经济学》书摘 (评论: 魔鬼经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