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讲座 第一百零六讲 漢纪二十五(1)

统宗孝成皇帝绥和二年(甲寅、西元前7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

春季,正月,漢成帝前往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祭祀天帝。

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hong一声)

二月,壬子(十三日),丞相(三公之一,最高行政官)翟方进去世。

《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丞相在漢朝都由侯爵担任,因此其地位相当于诸侯,所以称“薨”。

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变迫切,大责日加,安得保斥逐之戮!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方进忧之,不知所出。会郎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还归,未及引决,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曰:“欲退君位,尚未忍,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方进即日自杀。上秘之,遣九卿策赠印绶,赐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他相故事。

当时星象显示火星停留在心宿。丞相府议曹(丞相的幕僚)平陵(漢昭帝的陵寝,位于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人李寻向翟方进上呈文说:灾害天变逼迫,严厉的谴责天天增加,怎样才能做到只受斥逐的惩罚!整个丞相府有三百余人,请您从中挑选合适的人与他一起尽节,转移凶险。翟方进感到忧愁,不知如何是好。正好郎官(宫廷侍卫,后备官员)贲丽精通天文星象,说大臣应当代替天子身当灾祸。于是漢成帝召见翟方进。翟方进从宫里回来,还没来得及自裁,成帝就下策书,斥责他把国家政事管理得乱七八糟,天灾人祸同时并作,百姓穷困。并说:本打算把你免职,但尚未忍心,派尚书令赐与你上等好酒十石,肥牛一头,你好自为之!翟方进即日自杀。成帝对此事保密,派九卿拿着皇帝的策书,赠翟方进印信绶带,赐御用冥器,由少府(九卿之一,掌管皇家府库)供设帷帐,房柱和栏杆都裹以白布。成帝数次亲临吊唁,礼仪之隆重,赏赐之多,不同于其他丞相,前所未有。

商朝开国之君成汤有云“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虽然荧惑守心是灾异的象征,但天降灾祸,作为君王应反躬自省,主动承担起责任,改进施政的不足之处。怎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拉无罪之人充当替罪羊呢?漢成帝这样做太不应该了。

臣光曰:晏婴有言:“天命不謟tao一声),不贰其命。”祸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曰:“移腹心之疾,置诸股肱,何益也!”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忍为,况不可乎!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诬天也;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诬人也;孝成欲诬天、人而卒无所益,可谓不知命矣。

臣司马光曰:晏婴有句话说:天命不容怀疑,命运只有一个,无法改变。祸福降临,难道可以转移吗?从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将灾祸转移到大臣身上,说:把心腹的疾患,转移到四肢,有什么好处呢!假如灾祸可以转移,仁慈的君王还不忍心那样做,何况不可转移呢!假使翟方进罪不至死而诛杀了他,以承当天变,这是诬蔑上天;假使翟方进有罪应当处以死刑,却秘密诛杀,又赐以厚葬,这是欺骗人心。孝成皇帝想欺天、欺人,但最后并没有好处,可以说是不知天命。

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三月,成帝前往河东郡(郡治今山西夏县),祭祀后土神(大地之神)

丙戌,帝崩于未央宫。

丙戌(十八日),漢成帝在未央宫驾崩。

杀翟方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漢成帝还是难免归天。

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欢哗,咸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

漢成帝一向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当时,楚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江苏徐州市)刘衍、梁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刘立来京朝见,第二天早晨就要辞行归国。成帝铺设帷帐,宿于白虎殿。成帝又想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好侯爵的印信,准备了封拜诏书。黄昏和夜间,还一切平静如常。清晨,成帝穿裤袜要起床,突然衣服滑落,不能言语,当计时的昼漏到十刻时,成帝驾崩。民间喧哗,都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诏令大司马(武官的最高职衔)王莽,与御史(监察官)、丞相、廷尉(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司法)一起追究审理,查问成帝起居和发病的情况。赵昭仪自杀。

一向身体强壮的漢成帝暴崩,令人起疑。再加上一向深得成帝宠幸的赵昭仪被逼自杀,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漢末伶玄所著《赵飞燕外传》中,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漢成帝吃了大量春药后与赵昭仪颠鸾倒凤,中途猝死的香艳情节。但毕竟是野史,当故事看可以,不足为信。从史官记录上看,成帝应该是突发脑血栓或脑溢血而亡。成帝去世后,一向专房擅宠的赵昭仪受到清算,被借题发挥,从而自杀。

班彪赞曰:臣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

班彪赞曰:我的姑母曾在后宫充当婕妤(漢朝嫔妃封号,仅次于昭仪),她的父亲、兄弟都在宫廷皇帝身边侍奉,他们多次对我说:漢成帝善于修饰仪表。上车后端正地站立,不向内回顾,说话不急,不指指划划。临朝时仪态深沉、平静,象神一样尊严,可称之为肃穆温和的天子之容。成帝博览群书,融贯古今,对臣下直率的言辞,能宽容接受,公卿的奏议有可称道的内容。正逢承平之世,上下和睦。然而,他耽于酒色,使赵氏秽乱于内宫,外戚擅权于朝廷,说起来令人叹息!建始元年以来,王氏开始执掌国家命运,漢哀帝、漢平帝都短命,于是王莽篡夺了皇位。王氏的威福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王氏的崛起就是在漢成帝的一再纵容之下才势不可挡的。所以说西漢被王莽所篡,实源于成帝。虽然有才学,但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是日,孔光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

漢成帝驾崩当天,孔光在大行皇帝灵柩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信、绶带。

“大行皇帝”是对刚刚驾崩尚未确定谥号的皇帝的称呼。

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富平侯张放听到漢成帝驾崩的消息,追思仰慕哭泣,悲痛而死。

荀悦论曰:放非不爱上,忠不存焉。故爱而不忠,仁之贼也!

荀悦论曰:张放并非不爱漢成帝,而是光有爱,没有忠。因此,爱而不忠,是仁义的大害!

皇太后诏南、北郊长安如故。

皇太后下诏:恢复长安南北郊祭祀天地大典。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夏季,四月,丙午(初八),太子刘欣即皇帝位。拜谒漢高帝的祭庙。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漢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漢哀帝登基伊始,便展现出有道明君的姿态。漢朝能否在他手中实现又一个中兴呢?我们拭目以待。

己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己卯(疑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位于今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

太皇太后下诏,命傅太后、丁姬每十天一次到未央宫探望皇帝。

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道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由直道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纲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乃白太皇太后,令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漢哀帝下诏询问丞相、大司空(三公之一,最高监察官)定陶共王(封国都城位于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太后应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合适?丞相孔光素来听说傅太后为人刚强暴烈,工于心计,善于弄权,哀帝在襁褓中时,便由她抚养教导,以至成人,哀帝能继位,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担心傅太后会干预政事,不想使她与皇帝早晚接近,于是就建议说:定陶太后应另行修筑宫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却说:可以住在北宫。哀帝听从何武的建议。北宫有紫房复道(连通两座楼阁的悬空走廊)通到未央宫,傅太后果然从复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请求哀帝加封她尊号,提拔宠信她的亲属,使哀帝无法以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迎合哀帝、傅太后的心意,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后来庄襄王被华阳夫人认为嗣子。等到继位后,夏氏、华阳夫人都被尊称为太后。应该尊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哀帝把此奏章交给有关官署讨论,大司马王莽以及左将军、关内侯、主管尚书事务的师丹联合上奏弹劾董宏说: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为尊贵的称号,现今天下一统,他却援引亡秦的事例作为比喻,贻误圣朝,这不是应该说的话,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哀帝新继位,态度谦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把董宏免官,贬为平民。傅太后勃然大怒,要挟哀帝,非要称尊号不可。哀帝于是转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同意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按礼制,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也是所有皇子(包括过继来的)的嫡母。新皇登基,先皇的皇后自然是皇太后。如果新皇偏爱生母,非要把生母也提拔成太后,那就会使得妻和妾的尊卑产生混乱,变成了“谁的儿子最后能登基,谁就是赢家”,助长了后宫的争斗之风。嫔妃们为了把自己的儿子拱上皇位而不择手段,对江山社稷有害无利。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从弟晏之子也。

五月,丙戌(十九日),立傅氏为皇后,她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诏曰:“《春秋》,母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满为平周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帝遣尚书令诏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皇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太后乃复令莽视事。

漢哀帝下诏说:《春秋》说,母以子贵。所以应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尊丁姬为恭皇后。各自设置左右詹事(掌管太后家事),采邑如同长信宫皇太后和中宫皇后。同时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哀帝舅父丁明为阳安侯,舅父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又封皇太后赵飞燕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皇帝的顾问)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大司马王莽离开朝廷,回到府第,以避开哀帝的外戚。王莽上书请求退休。哀帝派尚书令(皇帝的办公厅主任)持诏书命令王莽出来任职。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九卿之一,禁卫军统领)傅喜向太皇太后报告说:皇帝听到太皇太后的诏书,十分悲痛!如果大司马不出来任职,皇上就不敢听政了。太皇太后于是又命令王莽上朝处理政事。

不仅傅氏被尊为太后,连丁姬也成了皇后。是对礼制的严重破坏。更可笑的是漢哀帝还引用《春秋》所说的“母以子贵”来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合法性。所谓母以子贵,是在先皇正室空缺的情况下,尊新皇的生母为皇太后。现在漢成帝的正室赵飞燕明明还在,又怎么能多弄出一个太后来?

王莽和太皇太后唱双簧,一个假意辞职,一个真心挽留。以退为进,故作姿态,目的还是为了确保王氏的权势。目前丁、傅两家和漢哀帝的关系过于密切,王莽暂且装作谦让,避开他们的锋芒,日后反攻倒算得更狠。

成帝之世,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六月,诏曰:“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别属他官。”凡所罢省过半。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漢成帝时代,靡靡之音特别盛行。以致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流,都以富有闻名于世。皇亲国戚甚至与天子竞赛女乐。漢哀帝在当定陶王时,就对这种风气十分厌恶,生性又不喜好音乐,于是在六月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抛弃郑国音乐,郑国音乐太淫荡。兹撤销乐府官。经书上记载的郊祀大典的音乐以及古代兵法武乐,不属于郑国、卫国的音乐,由其他官署管理。裁减人员超过一半。但是百姓受靡靡之音熏染的时间很长了,又没有制定其他高雅的音乐来替换,因此富有的官吏百姓,依然沉湎其中,一如往昔。

积重难返,要想改变不是容易的事。

王莽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材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秀。上复令委典领《五经》,卒父前业;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以为:“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治诸侯,其言虽殊,譬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或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王莽举荐中垒校尉(禁卫军高级军官)刘歆,说他有才干德行,任命为侍中,逐步升为光禄大夫,地位显贵,受到皇帝宠信。刘歆改名为刘秀。哀帝又命令刘秀负责审核校对儒学《五经》,完成其父刘向未完成的事业。刘秀于是汇总群书,编成七略上奏,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记录书目的共有六略,包括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叙述诸子的,分为九大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认为:九家都兴起于王道已经衰微、诸侯以实力为政的时代,当时的君主们的喜好厌恶大不相同,因此九家学派同时兴起,各持一端,推崇所喜好的学说,并用这些学说去游说各国,争取诸侯的赞同。主张虽然不同,但就象水火相灭,同时也相生一样,它们也是相反相成的。比如仁与义,敬与和,虽然相反,但也都是相成的。《易经》说:天下人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许多种思虑。而今,各个不同学派的人推崇自己学派的长处,如果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宗旨,虽然都有掩蔽短处的现象,但综合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宗旨,也不过是儒学《六经》的支派或末流。倘若这些人能遇到圣王明主,将他们的主张折中修正,那么他们都可成为栋梁之才。孔子说:礼制失传,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当时的道术不是缺失,就是废止了,无处追寻。这九家学派,不是胜过乡野吗!如果能钻研儒学《六艺》,再参考这九家学说,舍弃短处,采取精华,就可以精通万种方略了。

这里的刘秀,并不是东漢光武皇帝。后人还是称呼他的原名刘歆。后世所谓“三教九流”中的“九流”就是他所划分的这九大学术流派。華夏道统一脉相承,自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直到周公治礼作乐。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纲解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恢复以周礼为框架的社会秩序。而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因此各路学说纷纷应运而生,目的是为各国君王所用。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也往往会攀附上古圣王,或编造、假借孔子之口来推销自己的理论。刘歆说九家学派都是儒学《六经》的支派或末流,明显是被这些人的自卖自夸忽悠了。漢武帝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是对战国以来混乱的学术界进行的一次拨乱反正。刘歆要从九家学派里寻找王道,其见识不如漢武帝。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曾与父亲一起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

河间惠王良能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丧如礼;诏益封万户,以为宗室仪表。

河间惠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河北献县)刘良,能学习他的祖上河间献王的高尚品行,母亲王太后去世,他完全按照礼仪的规定服丧。哀帝下诏褒奖,增加采邑万户,使他成为宗室奉行礼仪的表率。

仅仅是完成了符合礼制要求的一件事,就被当成道德标杆,受到重赏。由此可见当时的诸侯王品行普遍不高。至于原因,在第103讲中已经说过了。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贵戚近习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又诏:“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陈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早先,董仲舒曾劝说漢武帝:秦国采用商鞅之法,废除井田,人民可以买卖土地,造成富者田地一望无际,贫者没有立锥之地。县邑有尊贵如君王一样的人,乡里有富比公侯的财主,小民怎能不困乏呢?古代的井田法现在虽然难以仓猝实行,但也应该少有恢复,应限制人民占田的数额,将多余的土地补给不足者,堵塞兼并土地的途径。取消奴婢,除去主人可以随便杀害奴婢的特权。减少赋税,减轻徭役,使人民得以休息。然后才可把国家治理好。等到漢哀帝即位,师丹又建议说:而今连续几代的太平盛世,豪有的吏民的家产数目达数万万,而贫弱的人却愈加困乏,应该略为限制一下占田数额。哀帝把这个奏议让大家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从诸侯王开始,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各定限额。关内侯、官吏、庶民占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期限定为三年,三年后有违犯规定的,财产没收入官。这一来,造成一时田宅、奴婢的价格下跌,皇帝贵戚和天子的亲信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于是哀帝就下诏书说:暂且等待以后再说。这个办法遂停止不行。哀帝又下诏:设于齐国的三服官(为宫廷织造服装的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装的官署,由于绮罗的纺织刺绣,十分艰难,因而全部停止不再制作和向京师运送;废除二千石官员可以保荐子弟当官的任子令以及诽谤诋欺法;掖庭宫女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令其出宫嫁人;官奴婢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免除奴婢身份,成为庶民;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禄。

限田之说,董仲舒在漢武帝时代提出,尚且可行。师丹竟想适用于哀帝垂亡之时,其结果只能是成就王莽的妖妄,而最终无益于社会。漢武帝时代,距秦亡还不远,天下人怨恨秦朝破坏古制毒虐人民,因此对古制怀有憧憬之心。而且当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还不是很严重。而到了哀帝时期,土地兼并积习已久,豪强羽翼已丰,弱者也习惯与此了。这时候强制限制土地拥有量,只能是搅得全国不宁。治理天下要用引导。君主引导而臣民遵从以为道路。当时的天下,赋税徭役沉重,官吏残酷蛮横。农民如果得到田地,就会受到官吏的盘剥勒索。而农民把土地给豪强,自己做豪强门下的佃户,虽然豪强收取重租,但不用给国家服役纳税了,相比之下,还是后者更舒服一些。这就是所谓的“君失其道,民心早散”。是官府逼着农民投入豪强的怀抱,甘受剥削的。如果轻徭薄赋,惩罚贪婪暴虐的官吏。农民负担减轻,乐于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则豪强就没有兼并农民土地的机会。不从根本上改变统治方式,而是以一刀切的办法来强行限制占田数量,就好比洪水来了不去疏导,而是硬堵,只能是越堵越糟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通鉴(124)乘风破浪的傅太后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师丹
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二)
白话解析《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
《西汉趣事》之四十五:傅氏崛起 王氏被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