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气的变化,至少可分“两类、四种”

我们常说“气血”,实际上,在中医理论系统里,“气血”是两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同时,又各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就气血的相互关系来说,最简单的莫过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简而言之,也就是“气”是“血”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

虽然我们常将气血联系在一起,但想要更好地理解它们,还是需要分开来理解,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变化规律。就“气”而言,关于它的论述非常多,比较出名的有《黄帝内经》下面这段话:

《素问.举痛论》: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这是关于“气”最早的论述,虽然简短,但充分列举了所有常见的关于“气”的变化: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这九种变化,也就是后世医家口里的“九气为病”。

所谓的“九气为病”,就是指由于脏腑、经络的气机失调,而导致的疾病。明代张景岳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可见,即使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和邪气”,虽然有正邪不两立之说,其实也有存在很多“角色转换”的情况。

中医历来认为,“气”既是机体的基本物质,更是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基础。它是无形的,可感知却无法看到。正常状态下,它布散全身无所不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周身运动,推动人体一切的生理机能。具有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固摄精微等多种作用。

正是由于“气”是广泛分布在全身的,所以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情志,或者是不内外邪,都能引起“气”的机能失调,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病。所以,“气机失调”是很多疾病的辩证关键。

对于人体而言,“气”失去正常的运动状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气虚,虚则不足;二是气机失调,一般指“气”的运动方面的变化。

一、气虚:

虚就是不足。为什么会不足呢?大致有两种原因:生化来源不足、消耗太过。

生化来源不足,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的原料不足,比如食物不足。获得的营养物质不足,还奢谈什么气血充沛?其次是脏腑功能的衰减,导致气血生化的不足。比如脾胃虚弱,肺肾气衰等等。

所谓消耗不足,形象点说,就是入不敷出的状态。一个水塘,当入水少于排出时,水塘里的水位必然渐渐下降。消耗引起的气虚,基本就是同一个意思。最简单的就是五劳七伤所致的气虚。

二、气机失调,

和胃气机失调?也就包括“气”的运动异常,包括升、降、布散等好几个方面。常见的气机失调大致有如下四种:

1、气郁:所谓气郁,顾名思义,就是郁结在一起,不能充分散布输送。因为“气”为阳,其性趋动,郁结不散,自然就无法周流全身了。比如我们常说的肝郁气滞,就是最常见的气郁;

2、气结:某种程度上,气结和气郁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气郁是稍显简单的郁塞,气结则更多指气机纠结如麻,失去根本的头绪。内经的“思则气结”,正是此意。气结对机体的影响,比气郁要明显得多,尤其善于引起重要脏腑的气机郁闭。

3、气逆:所谓气逆,也就是和正常运动方向相反。比如应升反降、应降反升、应出反入等等,都属于“逆”。有一个稍微特殊的地方,就是“妄行”也属于逆。所谓妄行,也就是没有方向的乱窜。比如惊则气乱就属于此类。

4、气陷:气陷其实可以归属于气逆,但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气逆。所谓陷,就是方向向下、但下降太过的意思。比如,正常的气机里,有肺气的肃降,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下降太过,比如我们坐电梯,本来只需到一楼的,结果电梯直接到了地下停车场,这就是“气陷”的形式。最常见的,如中焦脾胃的中气下陷。

总之,“气”是中医理论里最为基础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医养生重点关注之处。对于它的理解,首先分清虚实,然后从上述“气郁、气结、气逆、气陷”四个方面来理解,基本就掌握了“气”的变化规律,更利于我们日常的养生调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养生专家:每个人都可以百病不生
气血病机
如何调和气血?
中医教你快速判断气血足不足
百病不生养五脏 五脏与气血的关系
什么是肺气不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