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大历史观 9——欧洲 东亚 文明外围区域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钱穆先生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一『东亚华夏』

古典时代,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有些其他大陆难以比拟的优势,挤破头都要进WTO也是一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面对日耳曼水手和传教士的时候,除了恐惧还是恐惧。没有轮子和马的原始人面对那些新式武器是一场悲剧,也是独立发展文明的弊端。而在欧亚大陆本身来看,也被一些独特的山川水文分割成几个不同的区域。不过这个隔断和撒哈拉以南与美洲不是一个级别,毕竟山高水远也总是会有人趟过去的。

从东亚大陆东边最大的海洋来看,太阳从东边升起,夸父逐日向瑶池,也算是人类的禁地了。毕竟中国人是无法忍受没有土地这个事情的,哪怕不是他的,只要能去耕种就好了。东亚大陆是典型的一大片的连续不间断的农耕土地,人们需要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能带来希望。

图:东亚中心区域及外围

(注)

红色 中心 伊洛中原

绿色 四边 山西 荆楚 汉中 齐鲁

黄色 四角 关中 河北 巴蜀 江东

褐色 边角 鄂尔多斯 阴山 岭南 闽粤

黑色 外围 西域 青藏 云贵 蒙古 东北 太平洋

字体 走廊 河西 辽西 茶马 商船

白色 边缘 西伯利亚 七河 帕米尔 印度 中南 东北亚)

从东非大裂谷走出来的原始人最早在两河流域停下来,然后是周边区域,最后才是东亚(不包括美洲澳洲,不在文章考虑范围之内)。不过走的最远的人们选择了一片最美好的土地,因为这片土地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地理环境让这群人变得勤劳刻苦,这又催生出更多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农民耕种着全世界最大的最适合农耕的土地,这让古典时代的中国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达则兼济天下,帝王们就可以抽时间做一点事情。例如长城,大运河。抵御来袭之敌,利用水患来利国利民,东亚地区的文明水平后人发,先人至,几个世纪轮回就成为东亚地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而作为文明文明核心的就是华夏文明,在华夏文明的四面八方都是化外之地。其中和东亚华夏文明互动最多的是北方的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同时这也是和华夏文明之间恩怨最多的。从始皇帝筑长城以来之后几千年后的爱新觉罗氏通婚黄金家族才彻底的化解这段跨越少年的爱恨纠结。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上吹来的的北冰洋寒风让蒙古高原成为农耕文明的禁地,却造就了游牧部落的生活状态。匈奴,鲜卑 ,柔然 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在蒙古高原孕育出来的,时断时续的战争让北方的胡服骑射带到了中原,也让华夏文明的基因一点点渗透进蒙古高原。

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就像一只鹰,而东北方向的渔猎部落更像是来自森林的狼。话说这些在森林过着渔猎生活的人们实际上较之草原游牧部落更加的疯狂,在纯粹的战争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加的原始,体现在战争中就更有战斗力。只不过他们的原始也让他们距离文明中心更加的遥远,没办法接触到高层次的文明来完成自我进化,在中国历史中,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比森林渔猎部落出场的要晚。得失之间就是地缘位置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在唐朝经历塌天之祸之后,重用边疆少数民族将领的后果迅速催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挡,来自白山黑水的渔猎部落和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迅速握手言和,开启了三百年的满清王朝。

在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看来,东北方的渔猎部落是一个后花园,或者说援手之一。因为在华夏文明的西北边还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白山黑水毕竟也是农耕地区,而这个利益集团的生活场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类禁地。除了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是这个地方了,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算得上是沙漠农牧部落。对于西域的人来说,农和牧的分界线就在于沙漠和土地的得失之间了。天山南北就是两个大型的沙漠盆地,真正的流沙河,进的去出不来。(在此向博望侯张骞致敬)由于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三条山脉的存在,让西域分成了天山南北两个小区域。无论是军事角度的断匈奴一臂,还是丝绸之路的安定繁荣,华夏文明圈在强大之际都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就是华夏政权强大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西域的重要性还在于这是古典时代东亚核心区的华夏文明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也是传播华夏文明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就在西域南边有一个世界第三极,顾名思义,南极北极之外的另一个极限。这个极限是庞大连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6000米左右。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庞大山脉。这么高海拔的地区和华夏文明之间一直都关系不错,直到和华夏盛唐一起走向了巅峰——吐蕃。不知是天意还是悲哀,这片极限土地上的人们最终慢慢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这个亚洲水塔也为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国之大幸。与青藏高原成一个整体和延伸的是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处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东西走向的山脉瞬间挤压成南北走向的山脉。最终这里成为华夏文明的西南边陲,与云贵高原衔接的是岭南的十万大山。百越之地的山地在历史的长河里演变成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时候成为华夏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让无数的外国史学家政客们眼红,太高太冷太热和汪洋大海自然而然的包围着东亚的政治中心。作为四个河谷文明的最后一个,东亚的河谷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有两条河流,而最完美的是,东亚的两条母亲河是西东走向的。而其他的河谷文明都是南北走向,从河流走向来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只有西东走向的河流才有利于上下游之间的交通和往来。南北走向的河流在海拔和纬度上都有显著的差别,而南北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也是主流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安纳托利亚上游与新月沃地下游,印度河犍陀罗地区与印度河卡拉普拉地区。这些对立的上下游利益集团是古已有之的对立集团,甚至在今天也是如此。

中国地形图

中国山脉图

中国水文图

中国平原图

中国大陆的地形是全球最复杂也是最多样化的,从海河平原到江东平原,从关中平原到齐鲁丘陵几乎全都是连续完整的大型平原,在这样的农耕地形里生活很容易进行文化交流和军事行动,因此,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中心都在这个区域内。在这块区域的周边,关陇、巴蜀、岭南三个小核心,所依仗的地势尽管难以被军事突破,但是在中原主体统一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政治手段比较容易地实现了中央统一管理。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中心地带是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从东到西被这两条重要的可以通航的水系连接了起来。后来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从南到北将这两大水系之间用便利的车船联运到一起。相互交织的水路和陆路的交通网,不仅帮助人们实现了整个流域的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军事部署从而实现疆域的统一。从外部来看,中国北边有燕山、阴山、贺兰山,自始皇帝嬴政始修筑长城,北边就形成系统性防御体系。西边有天山沙漠地区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的隔绝,中国相比欧洲有更相对稳定的边界,周围的文明贸易和军事冲击几乎被拒之门外,这样就产生了中国自成一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北起燕山山脉,西至太行山脉,南达长江中下游,东到大海海岸,这样一大块几乎连续的平原,纬度低,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这也是华夏文明后人发先人至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地缘板块的优势。

欧洲水文图

欧洲地形图

欧洲山脉图

欧洲平原图

欧洲民族图

日尔曼人迁徙图

欧洲的地形状态是非常零散的,也就是整体上是一种支离破碎的地形。山川能够很大程度的阻挡和制衡地区文明的发展,更严峻的是中欧和北欧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越过乌拉尔山的分界线,来自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可以长驱直入,跃马挺枪直到大西洋沿岸,例如成吉思汗的长子西征就差那么一点了。这种状态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独立,半独立的割据利益集团。凡国界,河不如山,山不如海, 自西向东来看,欧洲大陆上英吉利海峡,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和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把欧洲变成一系列的独立利益集团,自西北到东南来看,卢瓦尔河、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更加剧了欧洲的分裂态势,分散流动的河流都是独流入海的,河流之间没有关联。虽说河流可以最大程度的让上下游的居民增加联系,而毫无关联的河流就是起反作用力了,甚至更严重。不同区域的居民依托各自的山脉和水源就可以在孤立的平原上发展文明,在高卢、波德平原、乌克兰大草原、西斯拉夫平原。纬度高,低气温,并不是优良的农耕地区,所以欧洲并没有和东亚文明一样形成强大的农耕经济。在早期欧洲的农业人口重心在更温暖的环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东北向的夏季风,逼走热气;西南向的冬季风,带来了雨雪。虽然波及了巴尔干半岛,但却是雨水点地而已。雨热都不同期的后果就是农业发展不发达,不足以带动南欧环地中海的农耕文明发展,因此,欧洲文明就发展为富有冒险精神的商业海洋文明。欧洲中部和东部都是一望无际的广大连续平原,欧洲地理环境的开放性,让欧洲的南方和北方受到埃及文明与北欧文明的冲击,东部有俄罗斯文明、蒙古文明的影响,加上东南方还有小亚细亚文明,西欧文明在四个方向都受到外部文明的冲击。

图:欧洲中心区域及外围

(注)

红色 中心 亚平宁半岛(罗马)

绿色 四边 阿尔卑斯山南麓 马格里布区域 伊比利亚半岛 巴尔干半岛

黄色 四角 高卢 摩洛哥 尼罗河 巴尔喀千山

黑色 外围 大西洋 爱尔兰(凯尔特) 英格兰(安格鲁撒克逊) 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维京人) 北欧平原 (日耳曼人)

东欧平原(斯拉夫人) 安纳托利亚高原 耶路撒冷 撒哈拉沙漠

二,『欧洲』

欧洲不是四个河谷文明之一,也没有典型的主要河流来维系各个地区的稳定与文明交流。莱茵河,多瑙河很多的时候起的是反作用力,加剧了欧洲的支离破碎。欧洲的文明核心区在巴尔干搬到和爱琴海上,而把古希腊文明传播到整个欧洲的是亚平宁半岛上的古罗马。罗马人是希腊人的粉丝,对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而言,罗马是一个好学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古希腊城邦一蹶不振从此进入欧洲的附庸二流地位。而古罗马的崛起又一次拿起了古希腊的精神,最终在罗马城发扬光大,而整个欧洲的文明基因也都有罗马的底子。亚平宁半岛由于火山灰的存在,在古典时代是一个农耕的最佳场所。与东亚华夏文明一样,把农耕搞好是第一任务,衣食无忧之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就像是继承了秦帝国的汉人一样,迅速收下马其顿的政治优势,罗马开始了新征程。

罗马城作为古希腊文明的继承人,在生活形式和精神状态上最快最早的和巴尔干半岛融合在一起,而古希腊作为罗马的老师在许多年之后最终成为新罗马。实际上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之间是一种继承发扬的关系,在罗马帝国被蛮族搞得四分五裂的时候,明智的罗马人选择了古希腊来做新罗马的城市。而这个给了罗马精神内核的城市最终屹立了近千年,成为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政治继承人。阿尔卑斯山南麓在今天的意大利地图中是一个国家的部分,不过那个古典时代,阿尔卑斯山南麓有几个城市,这几个袖珍的城市和罗马城平起平坐,甚至远远的超过了罗马城。威尼斯,热那亚,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金融国家,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商人模型,他们的确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不过这是威尼斯商人的地缘诉求,欧洲商本思维的集中体现。巴尔喀千山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的基督之盾,匈牙利大草原的弯刀是护卫欧洲的第一道防线。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是凯撒征服日耳曼的战利品,作为日耳曼部落最接近罗马城的几个支派民族,他们和罗马的关系最紧张,不过他们也像南匈奴依附汉朝一样,依附在罗马附近,最终成为罗马城的一部分,虽然这个融合过程导致了三世纪危机,并且把西罗马帝国也颠覆了。更北方的日耳曼人和北上的北匈奴一样,不愿意接受汉朝/罗马的定居生活而选择了窝在老家,最终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留守居民成为了叱咤风云的维京人,而这群拿着维京战斧的人在征服了欧洲之后,也迅速与欧洲融合,成为了诺曼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离的最远,隔着英吉利海峡,成为凯尔特人残部的新家园。地中海南边的马格里布地区和尼罗河流域一直都是欧洲的势力范围,或者说欧洲的地缘范围内。虽然说是非洲,不过几千年来的文明交流来看北非与欧洲的关系更加紧密,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十一世就是一个村正的希腊人。

撒哈拉沙漠就如同东亚的西域沙漠青藏高原一样,为整个欧洲阻挡了来自西南边陲的威胁。当然,并不是绝对。而不同的是东亚的吐蕃政权与西域政权有相当重要的话语权,在某些时候甚至和东亚华夏文明有相当大的掣肘之力。这也让西域青藏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为之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撒哈拉沙漠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由于在地图上撒哈拉沙漠的赤道位置,让他看起来不怎么大,实际上这个沙漠和中国差的不多。想象一个人从新疆喀什走到黑龙江雪村那会是什么感受,庞大的沙漠群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彻底隔了起来,在西北非的沙漠中有三个黄金帝国,最强大的桑海帝国也和欧洲互动不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造就了群雄混战的日本战国时代?
东方不亮西方亮——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方的土壤分析
我的大历史观⑥——罗马性 VS 汉化
文明简史(实证版)
历史大串讲:从华夏、匈奴,到斯拉夫,再扯远……
葬身于民族大迁移的罗马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