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素《小草千字文》品鉴与临习要点

1


  怀素介绍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2


  作品欣赏  

3


 局部欣赏  

4


 《小草千字文》品鉴 

《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创作的小草书法作品。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共9页42行(为周兴嗣原文前段),计530字,盖有藏印数枚,是价值连城的唐代墨宝,被誉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

怀素《小草千字文》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间以侧锋,方笔作调节变化。线质瘦劲有力,充满弹性质感,字字独立少有连绵,笔锋万变瘦劲飘逸此帖老辣中见精微是其最有意味和最精妙之处。表现在其偏旁部首间相连接的牵丝不多用,故其字的形态显得简练清静,不拖泥带水。线条往往以圆转流畅中含有灵活委婉的直折变化,不是简单的画弧转圈,一笔带过。这是《小草千字文》用笔柔中寓刚,内涵丰富特征,尤其耐人寻味。通篇呼应紧凑,一气呵成而气势恢宏…更是怀素晚年最珍贵、最得意的代表作品。

5


 笔法分析  

  特殊起收笔

简”和“要”两字,横画的起笔一露一藏,收笔刚好相反一藏一露,从这两字的起笔方法看无论是用尖锋起笔还是藏锋起笔,都还是二王的用笔方式,和他在大草中的圆锋起笔不一样,“要”字虽为藏锋,但这是笔锋侧面停在纸上后马上一个回锋的动作,带有“切”的动作。

“敬”字,尖锋入纸,拎着笔走线,轻盈流畅。“存”字,取笔下压,敦厚稳重。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在收笔上最能体现它的用笔特征。《小草千字文》的起笔形态多样,但在收笔上,绝大部分是回锋收笔,使之笔势回流,并且在回锋过程带圆转的动作,所以收笔显得很圆融。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让其字字独立,意态饱满,同时整体作品又具有含蓄、恬静、简约之美。

假如仅仅把《小草千字文》的收笔作为一种技术学习,其难度不是很大。假如从它的风格特征上讲,很多人也可以体悟到上述之美。但是,要进行从风格到技术有机结合的分析,从审美到表达的应用,这是一个书法家在读帖、临习过程中应该要有的意识,这就涉及到书家对书法语言特性的感悟能力。

在一般的书写规律中,以竖画为整个字的结束时,很容易一展笔锋,有意拉长。在《小草千字文》中,在以竖画结束的结体中有一半怀素很克制地“蹲”住线条。如“行”、“升”二字。

但也有顺其笔势一拉而下的长线条,并且不收笔,尽显俊朗、飘逸之风,使得本帖并非一味地含蓄不发,也让《小草千字文》静中有动。如“剋”、“军”二字。

《小草千字文》的回锋收笔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出锋连带下一字的例子,出锋连带形成字串,在二王里用得最多。收笔时拎起笔,又不使笔锋离开纸面,映带到下一字的起首的笔画,通过在纸面运行上调笔锋继续书写。

在怀素大草,特别是《自叙帖》中,怀素连带的方式又别于《小草千字文》。《自叙帖》在走笔中,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不提笔,使其连带的线条与字内笔画的线条粗细一样,表现了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审美取向。

   行笔速度变化

行笔中的快与慢,是形成节奏感的关键,它不但产生线条质感的丰富变化,同时也是抒发、表达情绪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小草千字文》总体书写的速度比较从容、舒缓,与他的大草书《自叙帖》“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速度相比,不是同一种“时间节奏感”。

像“岂敢”两字,饱蘸浓墨,下笔果敢,走笔轻松,无滞无碍,快慢适中。

“剑号”两字笔涩墨枯,拎笔裹锋,气凝笔端,走笔不是很快,线条枯润,富有弹性。

“德建”、“洪荒”两个字组是《小草千字文》典型的书写速度,短笔画,简洁干净,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从容。

“命临”、“车驾”两组字,书写的速度明显快于上面两组。笔断意连,在走笔调锋之间,笔锋凌厉,可见运笔在提按之间连带下一笔画,笔画的连接之处没有起收笔的动作过渡。

“天地”与“玄黄”,字型简洁到了极至,在书写过程中,笔墨简省,似不愿多走一点笔迹,使得速度有最大程度的提高。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些字与字之间直接连接在一起,书写的速度接近大草的速度。这使得《小草千字》在书写的速度变化上有了丰富的时间节奏。

   “提”与“按”的变化

“剑号”两字笔涩墨枯,拎笔裹锋,气凝笔端,走笔不是很快,线条枯润,富有弹性。

“提”与“按”是书法用笔的基本笔法之一,在用笔的“快”与“慢”之间产生的节奏我们称之为时间节奏,那么“提”与“按”之间的节奏是用笔中的力度节奏。

从“良知”两字看,从起笔横画“按”的动作到折开始“提”笔,又到“良”字的尾部加大往下压的力度,开始边走边按,“良”与“知”中间又提笔断开,起笔再按,“知”的中部再提,结束又按。这中间的提按动作丰富,变化明显。

与之相反“严”、“与”两字从起笔到结束提按的动作很小,保持着一种衡定的力量运行,使得线条的粗细一致。

在《小草千字文》中,提按的变化在一字之间有起伏,更多的体现在字串里,有时一组字串都是用重笔调来写,有时就拎着笔用轻笔调来写,形成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组合。像“笙升”,是由轻到重的转换,“优登仕”则是由重到轻的组合转换。

    用笔曲与直的变化

用笔的“曲”与“直”,是笔法上的另一节奏,上面我们讲到时间节奏和力量的节奏,那么曲直是空间上的节奏。从人对节奏的敏感度来讲,空间上的节奏是最容易、最直接被我们视觉所体认的。线条的时间节奏和力量节奏只有通过一定专业训练后,才能感觉出来。那么在笔法上,走笔的曲和直在书法的表达上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书法中追求简洁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字的结构,一是线条,当对书法的理解有了相当的深度以后,简洁的表达,有“洗尽铅华不著妆”的天然之美。

怀素书写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线条的变化,直线条相对来讲是简约的最常用的手段。所以在《小草千字文》中怀素会把很多字的线条化直为简,把缠绕分化为短而直的线段,在尽量减少线条变化的用笔中,删繁就简。怀素简洁的线条,同时又更多地保持着圆劲绵实的效果。这种简洁的线条,也造就了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明朗、轻盈的格调。

“少”字将带有弧形的撇拉直,竖与横都拉直,整个字刚劲明了。

“政”通过笔画连带、简省部分笔画形成直线,如右边的“又”是两点和反文旁简化而成的,也是线条直化的手段。“存”也是将弧形的长撇拉直,并在草法里简省了一竖。

在《小草千字文》中除了简化的直线条外,也有不少的曲线,这一方面是增加表现力的方法,因为书法创作中只有变化才能体现不同的节奏,才有多向度、多维度的表达空间。比如“箴”、“乃”个别笔画很弯曲。

另一方面是个人书写的习惯。比如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全包围结构和个别半包围结构中,右边的横折弯钩,走笔的中段都会有微微向内后又往外拐的行笔轨迹,当一再重复这一用笔轨迹时,就说明这是个人的书写习惯。

6


 名家评价  

黄庭坚称道:“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伍嘉陵题曰:“素师小草瘦劲自然,应规入矩,得二王遗韵。黄庭坚谓其暮年乃不减长史,如是也!此千金宝帖,行笔飘逸、一气呵成富有动感,历为书林所重。李白称其草书独步天下非虚矣!” 

黄锦祥赞曰:“素僧此帖灵动飘逸,毫无涣散衰颓之状,真可谓人书俱老、登峰造极。” 

吕总在《续书评》中赞曰:“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薛绍彭:“怀素唐朝草圣超群,所谓笔力精妙,飘逸自然,非学之能至也。” 

《宣和书楷》卷十九称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曹勋:“怀素字画名唐中,盖用意甚笃,加以琢削砻砺,会于瑰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 怀素《小草书千字文》
怀素《小草千字文》笔法分析
怀素《草书千字文》,轻描淡写玩转“提按”
怀素《小草千字文》临解
隔行贯气,是怎么“操作”的?
如何真正读懂怀素之笔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