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了解:私塾、私学、官学的区别

概括而言,古代有两个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而私塾,是私学的一部分。

区别而言,则各有不同。


01


一、官学

官学是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官府在各地办的学校系统,包括: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

1.中央官学

汉朝正式创办,唐朝繁盛,南宋以后走下坡路,逐渐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中央官学分为三类:

最高学府、专科学校、贵族学校。

最高学府: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具体解释见底部“相关阅读”)


专科学校:顾名思义,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历代发展下来,有道学、史学、文学、儒学、玄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等。


贵族学校:特别教育一等亲贵子弟的贵胄学校,专门招收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宰相大臣散官一品功臣的子孙入馆读书。

2.地方官学

和中央官学一样,也是自汉代开始设立。

公元3年,地方学校制度建立,当时“学”和“校”各有所指,根据不同级行政区,规定了四个不同的名称。

:适用于郡国;
:县、道、邑、侯国;
:乡;
:聚。

官学有明显等级,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意在为朝廷培养人才。


02


二、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各卿大夫大量需要“士”为他们服务,为此争相养士,于是出现了“士”阶层。

“士”的培养变得迫切,私学便应运而生。

春秋时,士是分学派的,不同学派积极培养自己的士,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

封建帝王们也并非专取一家,而是取各家所长,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均有私学。

战国分裂为七雄,士的声价越来越高,私学更加盛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并不禁止私学,到东汉末年,私学甚至发展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官学里面的太学生还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

在文化传教方面,官学虽然也起了一定作用,主要功劳却在私学。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能保存下来更是依靠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

此后到唐朝,官学私学并行不悖。

宋代著名的书院,一开始就属于私学,后来才由政府控制了一部分。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直到今天依然名声赫赫。

私学的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私学的'有教无类'冲破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

提到私学,孔子是绕不开的一位。他不是私学的首创者,但他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有教无类”即来自孔子的教学实践。


03


三、私塾

私塾是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由私人开办,同样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分为三类

教馆、坐馆:富贵人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


村塾、族塾(宗塾):地方村落、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


门馆、家塾、学馆、书屋: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

古代学校系统,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如下兴衰交替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的地方私学教育分为社学和私塾,其发展状况如何?
封建社会的“官学”“私学”和“私塾”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的学校
中国古代学校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
桂林教育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