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黑化”的多粘菌素B
一、多粘菌素B的基本信息
表1 多粘菌素B的基本药物信息
多粘菌素B是一组从多黏芽孢杆菌中分离出的抗菌性多肽,1mg=10000U
作用机制
与细菌细胞质细胞膜中脂质结合,引起细胞膜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内成分泄漏
半衰期
4.3h-6h,肾功能降低半衰期延长
蛋白结合率
约60%,重症患者约79%-92%(口服不吸收)
组织分布
组织分布差,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能力差
危重患者:中枢Vd:〜0.09 L/kg;外周Vd:0.33 L/kg
抗菌谱
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适应症
上述敏感菌群引起的严重感染包括:血流感染、脑膜炎(鞘内)等
常用剂量
1.全身给药:静脉给药7500-12500U/kg,每12h,1次
2. 局部给药:滴患眼或皮肤,每次1滴,每天最多给药6次(7-10d)
3. 鞘内给药:5mg(50000U), 1次/d,3-4/d后,隔日1次50000U/d
不良反应
(说明书)
1.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血药水平上升无需增大剂量。
2.神经毒性:面部潮红、头晕及共济失调、嗜睡、外周感觉异常;鞘内给药的脑膜剌激症状,如发热、头痛、颈部僵硬、脑脊液中细胞计数和蛋白升高。
3.其他:药物热、荨麻疹、肌肉注射疼痛(剧烈)、静脉给药部位静脉炎
二、多粘菌素B引发色素沉着的机制及处理
如图1显示的为多粘菌素B诱发色素沉着的机制。
表2 多粘菌素B引发色素沉着的机制及处理
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B诱导组胺的释放和黑色素的合成:
组胺可以激活黑素细胞的H2受体,上调酪氨酸酶和蛋白激酶A的活性,促进黑素生成,这也解释了为何色素沉着多发生在头颈部,因为这里的皮肤含有更多的黑素细胞
炎症后色素沉着:
多粘菌素B导致的色素沉着不排除是由于多种炎性介质的诱导,研究发现,肥大细胞衍生因子(包括组胺)可以刺激朗格汉斯细胞迁移,与黑色素生成途径有关
氧化应激反应:
多粘菌素处理的肾小管细胞发现线粒体应激反应和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如NO等,可诱导鸟苷酸环化酶活化,增强TYR基因表达从而增加黑色素生成。
发生率
8-15%
好发部位
头颈部、面部、胸部
临床表现
初期(约2-4d):暗红色丘疹样皮疹、无疼痛、无瘙痒。
中后期(约5-45d): 颜色不断加深并蔓延至全身,出现色素沉着样改变,随着治疗的进行,皮肤色素沉着不断加重。
停药后:皮疹有所缓解,但色素沉着减轻很慢,文献报道中患者多在数月后仍未能完全恢复或未继续追踪。
处理措施
临床角度:皮肤色素沉着并不会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且患者本身无疼痛、瘙痒等不适感觉。不会考虑因为此类不良反应而减停多粘菌素B。停药后缓解较慢,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生存质量:如避免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皮肤美白剂,局部光疗等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多粘菌素B与多粘菌素E具有相似的结构,两者结构的差异仅为环肽结构中6位的氨基酸分别为D-Phe和D-Leu。黏菌素是多粘菌素E经化学修饰后在临床上使用的无活性前药,国内外暂时未见黏菌素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的报道,其原因尚不明确。两者6位的氨基酸差异和黏菌素体内较低转化率是可能的解释,据研究,黏菌素的肾清除率相比转换为多粘菌素E的效率要高得多。实际上,在批准的黏菌素剂量上限(300mg/d),大多数肌酐清除率>80mL/min的患者血浆中多粘菌素E的浓度<2mg/L。
参考文献:
1、《ABX指南-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二版》.
2、张楚晗,刘笑芬,张菁,等.多粘菌素B诱发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0,20(3):331-334.
3、陈玥,买淑霞,温欣茹,等.多粘菌素B导致成人皮肤色素沉着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9,16(3):161-164.
4.多粘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黏菌素B诱发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
曾被淘汰的药,现又重回临床舞台,原因就是它的疗效好……
多黏菌素 E 和 B 分不清?一文带你捋清!
【专题笔谈 】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理论指导严重耐药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兽医理论药理与临床(治疗)药理的区别
【专题笔谈】重症患者耐药阴性菌抗菌治疗: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指导的个体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