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九学苑五律班第九讲讲义-咏物诗与自评
userphoto

2022.11.08 上海

关注

各位诗友晚上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一.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咏物一定要拿物品来说事,所以,词中的主要意象就是物品或与物品有关联的东西。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面性,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咏物词,一般都是选择物象中与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来说。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咏物诗单单咏物还不够,还要有所寄托。

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属此类。象这一类的咏物诗词,大多只是简单的或说是单纯歌咏,除此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内涵。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和借景抒情一个道理。就是你所咏的对象,要有你想表达的感情在里头,你的思想、寄托、气节、乃至对社会时局的观点、当朝主权者的看法,都可以通过这个物体反射出来。

二:写咏物诗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1)“物”的特征要明显,重在神似。这是咏物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说你写啥得像啥,就好比画画一样,不能画猫像虎。也好像是做谜语一样,要抓住他的典型特征入手。微小的咏物,就好比是对联的诗钟的分咏与合咏。写咏物,就要学会景物剖析,体物情,知物性。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无论是形体或是神韵,如果能够巧妙的抓住其中一点来做文章,基本上你就成功了。咱们看看下面这几副对联:

1.云(作者:怀抱昆仑)

黑白一任我,聚散两由之。

2.瀑布(作者:无穷江月)

未沸扬时原腆静,大跌落后转从容。

3.桥(作者:无穷江月) 

才几步难明深浅事,未回头已是过来人

4.雪【怀抱昆仑】

始于纷乱=终作清白

好的作品,往往寥寥数语便可叩动人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比如你写咏云,必须就是云,而绝对不会叫读者感觉是别的什么,这里首先就要写出云的特点,然后再抒发有关联的情,咏什么,就必须先把你要咏之物的特点写出来。云的特点要先查好资料再写,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写诗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可以先百度一些资料来多了解一下你所吟咏的这个对象,这样才能入骨三分的把你所表达的物象生动的展示出来,这点一定不可偷懒。

(2)、所咏之物和所寄托的感情和主题之间要有关联性,物我要统一。

袁枚《随园诗话》有云:咏物诗者,诗有两意,不言佳而自佳。咏物之作,重在寄与寓,其次才是形,寄与寓为神,外描为形,若能神形兼备,必然佳作。另外物与我的特点要和谐,不脱物的特性,不混淆物种,看上去是桃子,说他是李子也可以,那就不好了。不能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尤其是双关的咏物诗,双关的恰如其分才好,也不要让人看上去仅仅是在喻人,而脱离了物,不恰当的借喻,会有一种捕风捉影的感觉。

(3)、咏物要不黏不脱,不即不离

描写物品要精准刻画,不即不离。这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要在抓物性的基础上突出形神。只有突出形神才能做到不即不离。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学究.缺乏灵气。

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

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就是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比如骆宾王的鹅,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也就是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这就看你外形的刻画功夫了。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这又要看你传神的功夫了。不要一味的只咏物而忽略了我,也不要只说我而忽略了物,这二者的分寸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这山水又分明不是原来的山和水了。

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

三:咏物诗的描写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拟人修辞方法,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方式,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他的作用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拟人)

(2)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常用的有“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等。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1.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比如:你像个猴子,其中你是本体,喻词是像,喻体是猴子。

例如:秋丛绕舍似陶家  元稹《菊花》

2.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父亲你 (本体)是一颗大树(喻体)。

例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

(3)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和比兴有点类似,比兴是本体和借体同时出现。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是凝练和省略句子成分增加感染力的技巧之一: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3.具体代抽象

例题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例题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寄黄几复》黄庭坚

用桃李春风来代指良辰美景,立刻就使你想到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用江湖来代指流转和漂泊,用十年灯来代指离别的长久和孤苦,感染力强。

4.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寄人》唐.张泌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指闺中女子。

例如: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老杜《和贾舍人早朝》

凤毛是指凤凰的羽毛,是代指稀缺人物,喻人才。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王维  衣冠:代指官吏、使节。冕旒:礼冠,代指皇帝。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蝉》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玄鬓即指蝉。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例如:“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巾帼、须眉: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

(4)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鹦鹉

作者: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个君表面上是代指鹦鹉,也是在代指作者和与作者有同样遭遇的人。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四:咏物诗的写作方法:

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考虑“以我观物”(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物体)的写法和:借物喻人(赋予物品人的性格,写物就是写人)再一个就是二者结合来写。既旁观,又借物拟人来写。如骆宾王的蝉就是这种写法。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既是旁观来写的,又有借物喻人的成份。蝉费声,又何尝不是懊恼自己在白白的与人废话呢?

五:咏物诗赏析

咱们从下面几首咏物诗来大概了解一下古人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例题1:李贺 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这是一

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例题2:罗隐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抓住鹦鹉学舌的特点来进行立意的,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例题3:王冕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前两联写梅,后两联以梅自喻,诗人表面上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例题4:来鹄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此诗抓住云徒有其表的特点和某些只擅于作秀却不干实事的人的共同点进行铺排,千形万象,映水藏山,虽然竟还空,却依然片复重,意在讽刺那些只会不厌其烦花样百出作秀却无心百姓疾苦、不问苍生的统治者的嘴脸。这首诗所讽刺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依然似曾相识。

例题5: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抓住竹石的出身和顽强执着的品质和作者自身那种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的特点,把这两种相似点通过竹石这一物体来进行展现的。

例题6: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寄托在里头,他的成功点不是抓住了菊和人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而是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首诗的成功点是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从而增强了小诗的感染力。

例题7: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大家先读一遍,看看是不是 字字不脱石灰,字字不拘泥于石灰,字字写石灰,又字字写人格,这个就是 咏物诗的 高境界 ,物我要统一。你先明确 你用此物要表达什么,但是 你又绝对不可脱离物的特点写情。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他的成功点是以石灰的清白和诗人的清白这一相通点进行着笔。

例8:蜡梅

尤袤 〔宋代〕

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

应嫌脂粉白,故染曲尘黄。

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

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

  这首咏腊梅的五律,从开花、颇色、形状、气味四个方面展示腊梅的风貌,一联写一个方面。

  “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从腊梅开花的季节下笔,推出腊梅的整体形象。“破腊惊春意”,是说腊梅在冬末开花,打破了寒冬群芳寂寥的冷清局面,呼唤着春天的苏醒。次句的“凌寒试晓妆”是从实处具体展现腊梅初开时的风姿。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腊梅开花说成是少女试妆,使人想见其楚楚动人的绰约丰姿如在眼前。

  “应嫌脂粉白,故染曲尘黄。”从腊梅的颜色下笔,表现腊梅不与流俗为伍的精神气质。

  “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这颈联两句是正面摹状腊梅的形态。“缀树蜂悬室”,是就一朵一朵而言,如同无数悬挂在枝头的蜂房。“排筝雁着行”,是就一枝一枝而写,形容朵朵腊梅花在枝条上排列成串,如同雁柱一般。这一句是先以雁行喻筝柱,然后才以筝柱喻腊梅。

“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尾联归结到腊梅所特有的香气。是说团聚而成的酥油凝聚而成的蜂蜡,尽管在外形上、质地上与腊梅十分相似,但难有腊梅的香气,终归不能以假乱真。

例9:咏萍

刘绘 〔南北朝〕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浮萍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总有一种随水现荡的不安定感。所谓“停不安处,行无定轨”,在怀才不遇的诗人眼中,便往往成了身世飘泊的象征物。但倘若是在阳光璀璨的晴日,心境又畅悦无翳,再伫立池边观赏那清波绿萍,人们就会发现:浮萍也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好风神。建安诗人曹丕《秋胡行》(其二),就歌咏过它“寄身清波,随风靡倾”的倩姿;晋人夏侯湛,也赞叹过它“散圆叶以舒形,发翠绿以含缥”的容色(《浮萍赋》)。在“词美英净”的永明诗人刘绘笔下,开笔便沾满了喜悦、赞美之情:“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可怜”即“可爱”。不过,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这便使诗人笔下的池萍,增添了某种情感色彩。“葐蒀”亦作“氛氲”,本为烟气纷纭之貌。这里用来为浮萍着色,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澹淡之中,恍有青紫之气升腾,可以说是把色彩写活了。接着的“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两句,则进一步表现浮萍的动态之美。“池”中自然不会有沸涌翻滚的大浪;这“浪”之轻细,当如风中之花的绽放和收合一样几无声息。而绿萍,就站在这样的细浪轻波上飘舞,身姿何其轻巧!当池波终于静息之时,浮萍则轻轻从水波高处滑行而下,转眼间已在一平如镜的水面上凝立,又显得何等娴雅。这两句描摹浮萍在水中飘、立、动、静之态,简直如翩翩少女的轻巧舞姿,表现了极为动人的韵致。

  浮萍在诗人眼中,似乎一度幻作了飘舞于水波之上的绿衣少女。但当诗人从幻觉中清醒,它便又成了静浮于水面的绿萍。人们常常遗憾于浮萍的“无根”,似乎嫌它“轻浮”了些;而且叶圆而细小,又无清莲那婷婷直立的叶茎,当然更显得缺少“操守”了。故夏侯湛在赞叹之余,又有“浮轻善移,势危易荡”之语,隐隐表达了对它的贬斥之意。至于杜恕《笃论》,对它就更不客气了:“夫萍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如此抑萍而扬菱,小小的浮萍,简直就成了“乱德”之小人。刘绘对于前人的这类非议,大约并不赞同。

故接着两句,似乎是在为浮萍鸣不平了:“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这两句做的是“翻案”文章,但妙在不露声色,正与全诗清

淡秀蕴的基调相谐。诗人则似乎是在用整个身心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飘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这首《咏萍诗》,于动、静、真、幻之中,写浮萍楚楚可怜之态。清逸秀出,摇曳生情,不失为一首颇具情趣的咏物好诗。

例10:红蕉

柳宗元 〔唐代〕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

对于《红蕉》,古人亦多陈语,关键在柳宗元如何“脱化”,怎样“生新”。宋祁在他的《红蕉花赞》中,称颂红蕉“叶小而花鲜明可喜”,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则对红蕉的花“端各有一点鲜绿”倍加喜爱。大抵红蕉后人径直称其为“美人蕉”,都是着眼于其花的艳丽动人吧。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

“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原来,《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例11:花鸭

杜甫 〔唐代〕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这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这首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例12:咏萤诗

萧纲 〔南北朝〕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咏萤》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物诗之一,此诗通过“类星陨”、“若生花”、“疑神火”、“似夜珠”一连四个比喻,把萤火虫的异常光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此托物寓意,采用拟人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写的是萤火的产生与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到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

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的《萤火赋》说“彗似移星之流云”。“拂树若生花”则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曾形容道“熠熠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黝黝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绽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宛如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入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它在一片漆黑中看见了屏风被神气的火光照亮,门帘仿佛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神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妙意!

总之,大家在写咏物诗的时间,要抓住一个特点,那就是借喻的时候,要不黏不脱,双关要贴切,借喻要恰当,过度把笔墨停留在物体上,就会显得无神,过度写自己,咏物显得不形象,最好就是物我交融,有血有肉的来写,字字言物,句句喻人方为上佳。

经过以上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咏物诗不求视角多,而在于精,抓住其中一个特点写好了,很容易就能写出好作品来。你的作品,或感人,或幽默搞笑,或引人深思,或富含哲理,或赏心悦目,总之你要沾一条,如果你哪样都算不算,读起来看不出哪里不好,也看不出哪里不好,那你就失败了,因为你没有勾起读者的共鸣。

 再说一下作业,以往我们写律诗,不论是七律还是五律,都是按照上景下情的章法来写的,那么这次作业可不用按常规来写,可以景情交融,但要做到:物我统一。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是从宋代咏物词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咏物诗的写作标准。

袁枚说,物须见少方位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当你真正由写的快而变慢深入思考的时候,才会慢慢显示你的才气和学识,作品才开始有价值。所以不要贪图省事和快捷,如果你习惯了这样写诗的话,以后再作诗词,就不会深入思考,作品缺乏深度,以才思敏捷的见长的才子不少,但一首率性或者有感而发的急作与一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作品质量差别就很大,自古而今这样的例子较多,一首好作品要勤于思考和炼字。

今天的作业:

写一首咏物诗,题目自拟。

要求:

1、物我要统一(即:物与人要做到不即不离)。

2、要求根据我们本节讲义进行着笔,要用到双关或有引申义。

3、要求自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谈咏物诗的创作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谈咏物诗的创作(3)
辞格的运用
律诗创作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