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 切忌唠叨!

教育孩子,切忌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总是不满意,横挑刺竖找茬,恨铁不成钢,总觉得没有别人家的好。这样做的危害非常大,父母一定不要唠唠叨叨了,什么时候学会闭嘴,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做到适时地提醒一下就好了。

实际上父母过多的叮咛,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过于“唠叨”使孩子感到不耐烦而听不进去,或者听得太多感到麻木。

父母的唠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没有照顾到孩子的自尊,所以往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温顺的孩子会假装倾听,极端一点的孩子就会表现出讨厌,甚至逆着干。

另外,家长的唠叨,是扼杀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说的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所以,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通常会唯家长是瞻,难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心理学上,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而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人的这个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时,会使人的心理极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情绪。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作“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提醒家长们:人的心理对任何刺激通常都会有一个承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当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记住: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换个角度,用不同的话语去提醒孩子,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因为同样的错误被父母“穷追不舍”,也不会因此对父母的说教感到厌烦。如果对于一个错误,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做出同样的批评,就会使孩子原本感到有些内疚不安的心情转变为不耐烦,最后发展到反感至极,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做”的逆反心理。

为了避免批评时的“超限效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要订立规则。如果孩子违反规则一次、两次,可以批评,但如果在此基础上仍旧违反,就要根据规则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不能只说不做,否则也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对孩子批评多了不好,那多表扬肯定没错了吧?其实表扬也同样存在着“超限效应”。表扬太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哄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是在提醒他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要多注意。于是孩子一听到类似的表扬、就会感到不舒服。

还有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在理,也会由于在短时间内遭受集中“轰炸”而感到难以承受。这也是许多青少年爱和父母犟嘴的原因。

教育孩子,最要不得整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这也管那也说,不敢放手,最后反而会遭受孩子的白眼,受到孩子的反叛。

父母要尝试着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建立自己的权威地位。给孩子发布指令要简洁干脆,不能拖泥带水。比如孩子没有礼貌,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的时候,只需要“嘘!”,孩子就能心领神会,安静下来。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比起唠叨要有用的多。

总之,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甚至只是平时的教育,父母都应该掌握好“度”。任何事情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所以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内容来自:半支粉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限效应:说教切忌唠唠叨叨
家庭教育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这3个简单易懂的心理学效应,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
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
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十个教育心理学效应让家庭教育事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