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反而反?被逼则反?浅谈大明王朝靖难之役的始终末

引言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是充满戏剧性的,后来者夸夸其谈的,更多的或是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后所发生的事,比如七下西洋,永乐大典,亦或是在猜测那位倒霉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而引到朱棣的上位史,众人却是面面相觑,是朱棣狼子野心还是迫不得已还没弄清,就妄下定论——能者多劳,能者上位。

讨论明朝,纵观其起国到覆灭,是历史走向更有皇帝抉择的结果,明成祖朱棣无疑是“白榜”榜上有名的掌权者。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这场历时四年的争夺帝位战争以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划下句号。朱棣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开启明朝著名的永乐盛世。千年一出,朱棣自然是够不上,不过五百年一出,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对于他的能力我们不作太多评论,单于道德层面去看待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自古帝王家的争权比比皆是,胜利者在道德伦理上皆受到一定的批判,而朱棣造反在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事出有因,因又归结于何?本文的意图,便是分析靖难之役的始终末,朱棣为何起兵造反,朱允炆又在其中扮演着的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的角色,不因朱棣的成功而去选择忽略,以向读者还原关于靖难之役全面事实。

明太祖分封:靖难之役的根由

巩固加强皇权是掌权者毕生所修,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年到古稀,朱元璋便盘算着如何让这明朝给延续下去,以朱元璋的惯有思维,很快也想出了办法——分封诸子为王。他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还有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别派到了北部边境和重要关点,让最危险的因素成为保护帝国的屏障。而根据相关记载,“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由此看出,朱元璋对这些藩王的期望是很高的,同时也赋予他们崇高的地位。可言下之意呼之欲出,去哪儿称小王称小帝可以,不要把主意打到皇位上。

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对,叶伯臣曾说过,“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大意上就是提醒朱元璋,看看七国之乱,八王之争,这些都是血淋淋教训。倘若藩王势力膨胀,势必会威胁到皇权,天高皇帝远,等到真出了什么事,那就为时已晚。朱元璋不理会,反而将其收押看管,为什么?因为朱元璋有规定,比如藩王必须离开京城,不允许无事上京,也不允许各王之间私下联系,甚至是上京也不能结伴同行等等。朱元璋是用心良苦,心想都已经规范成这样,还能出什么乱子。而这时的朱元璋还说过一句相当重要的话,《皇明祖训》中记载: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意思就是说,亲王们也别太无所事事,京城倘若乱了,必须要出手管理。但前提是要皇帝发话,藩王才能以此上京,铲除祸害后,五天内必须离开京城。

按理来说,这一套管理模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独独忘了这套管理模式的继承人是否能够很好地掌握。朱标的个人能力比朱允炆高了很多档,当朝的各股势力对他心服,没曾想会突然早逝。

明惠宗朱允炆

建文帝即位:靖难之役的开端

朱元璋对儿子朱标的死相当难过,于是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太子。对这个孙子,朱元璋的评价是“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其中不乏参有对儿子离世的惋惜。朱元璋此举是偏心的嫌疑,毕竟儿子又不只有朱标一个,朱标没了可以从其余儿子中挑,怎么就轮到了孙子来坐位。好在朱元璋也没有感性到底,朱允炆善良是善良,却缺少了帝王家的那份果断,所以曾考虑过换太子,后来因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说,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念头可以打消,但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开始大肆屠戮功臣,除了功臣自身的问题,朱元璋是认为朱允炆控制不了那些开国功臣,所以给他搭建了一个好控制但比较蠢的班子。

功臣解决了,儿子们也解决了,朱元璋临走前还特意颁旨,“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我走了,亲王们不用来送我,好好待在封地就是对我尽最大的孝心了!燕王朱棣,得知父皇去逝,不顾命令,仍旧奔赴京城想要送送朱元璋,朱允炆得知此事立马阻止,朱棣难免不高兴,却也没说什么。

顶天立地的爷爷走了,明知道一切都被爷爷安排得井井有条,朱允炆对自己这些叔叔们仍旧放心不下。朱棣派人上京奏事,朱允炆就让此人当他的内应,谁知回去就被朱棣发现了。一切的莫名其妙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是在担心他造反。一气之下,朱棣亲自上京,做出种种泄怒火之事,例如自持皇叔的身份,走皇道,面圣不跪,大臣们就慌了,连忙悄悄建议,以燕王“智虑绝人”,让燕王去更远的地方镇守,免得他再“一气之下”。朱允炆这时候犹豫了,以“骨肉至亲”回绝了这些人。回家后的朱棣安分了下来,朱允炆的态度模凌两可,之前的猜想有几分动摇。

靖难之役片段

废除五王:靖难之役由起

可朱棣的猜想慢慢得到实现,因为朱允炆已经开始着手削藩之事。心里对自己这些叔叔的疑心非但没有消退,反而随着时间越发强烈起来,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先后废除五王。但这时的朱允炆其实内心是摇摆不定的,削藩必定会有人反对,但不削藩,他整日整夜地担心也不是回事,心一硬拍板了,于是便从最弱的藩王开始下手。

削藩此举到底应该不应该?先来看看相似的七王之乱。汉景帝时期,七王在封地军政财一把抓,势力甚至让天下震动,和明初的这帮藩王相比起来简直是大巫见小巫,实力悬殊可不是一星半点。甚至是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就算心里不高兴,也是不敢造次的。但势力总有膨胀的一天,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史窃》记载: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

靖难之役片段

所以削藩势在必行,朱元璋没动手的原因在这里不去细论,但刚上位的朱允炆为何执意要削藩?即使这些藩王们什么错也没犯,朱允炆还是显露出了帝王心性,猜忌,更是想把天下权力握在手柄,在国丧期间便磨刀霍霍向叔叔。于是,周王最先被废除,随后便向齐、湘、代三位亲王下手,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齐王受禁于南京,代王被软禁于封地,两个月过后,岷王被贬为庶人。剩下的藩王们面面相觑,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实力最强的燕王身上。

五王被废是藩王们与朝廷开始决裂的信号,但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朝廷的削藩之举,各位亲王是没有任何余力反抗的,朱允炆心中越发对自己的这个决定沾沾自喜起来。

燕王朱棣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受难,明白自身难逃一劫,却也没立刻起兵反抗。将儿子送往南京,交出北平三卫,甚至是装疯卖傻,直到做完这些,朱棣才终于明白,躲不过。

《明史.诸王传》中记载,“构陷诸王,以撤藩屏,然后大行无忌,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诸王观之,事无毫发之由,先造无根之衅,扫灭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动于心者!诸王甘受困辱,甚若舆隶,妻子流离,暴露道路,驱逐穷窘,衣食不给,行道顾之,犹恻然伤心,仁人焉肯如此?”

燕王遂起兵

燕王反抗:靖难之役的结果

终其还是因为朱允炆削藩的急缓和削藩的手段,既然决定削藩,若是“推恩”那般温水煮青蛙,朱棣是没借口造反的,随之而响应的也不会多。换而言之,朱允炆这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朱棣八辈子也没想过自己能赢,以他常年带兵的经验,起兵之时,怕已经知道此战九死一生了。

“当是时,王称兵三年矣。亲战阵,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胤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无何,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胤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而明知道此战九死一生,朱棣为何还是要孤注一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也比较符合朱棣的心境。

谁知关关难过,关关过,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朱允炆成功下线,朱棣即位为明成祖。朱允炆如果没有下令削藩,朱棣他敢造反吗?这关乎到朱棣造反是顺水推舟还是行到水穷处。或许在初识姚广孝之时,朱棣心中是有动摇的。但动摇归动摇,朱棣还是不敢动手,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太子朱标。

皇太子朱标

朱标可以算是太子中的一个特例,见识充足,履历丰富,能力出众,实力强大,根基深厚,光是这几点已经非常可怕,监国辅政十几年,可以吊打所有弟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太子不仅没有被朱元璋猜疑,反而被其全力支持,尽力培养。他在位的时候,弟弟们别说想造反,就连眼睛都不敢多向那个位置多瞄一下的。

朱标逝世,朱允炆即位,也能看出朱元璋到底有多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这时候的朱棣敢不服吗?不敢,朱标的光环笼罩在所有皇子头上十几年,单是因为他去世,亦或是朱元璋去世,就有人敢骑在朱允炆头上任由欺负,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诸位皇子们知道,朱标逝世对朱元璋的打击有多深,为了让朱允炆顺利接管明朝,一定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丝缝隙也不会遗漏。而朝廷所有的人心,也是朝向朱允炆的。所以被废的五位亲王在被贬为庶人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认命,而不是去反抗。若不是火烧眉毛了,朱棣也不会以一城之力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成功。

靖难之役

评价

朱允炆即位后不到三个月,就开始削藩,不到一年,便逼死了一个公认无害的藩王,被害人以自焚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作为新帝,还处于国丧期间,天下还没有承受过他的恩情,就开始刻薄寡恩,所以靖难之役是朱允炆自己种下的因。削藩不如叫废藩,朱允炆削藩的急切和凶狠程度,哪和朱元璋评论“而纯诚孝”沾得上边。

而朱棣在湘王自焚,自己遣三子入朝为质并装疯后,建文帝也毫无中止废藩之意时,举杆而起,其本身并不能算一种过错。且朱允炆对朱棣并无心软之意,但仍有人以朱允炆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为由,意图证明朱允炆对其抱有仁慈之心,这才让朱棣最终取胜。“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名”,否则应该说“毋杀朕叔父”,且在朱棣起兵初期,朱允炆便下旨讨伐朱棣,“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所以,朱允炆想表达的更是要求将朱棣在战场上解决,不要让他背负这个骂名。

总而言之,面对“下一个就轮到你”,有人选择沉默,有人选择奋起一博,朱棣选择后者,更是一种迫不得已。

参考文献:《简明中国古代史》、《明太祖实录》、《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诸王二》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视频:关于“靖难之役”轶事(一)
朱棣被建文帝控住,身边仅800勇士,为何他对抗百万雄兵能取胜?
明朝那些造反的藩王们
朱棣起靖难誓师时突然狂风暴雨军心不稳,姚广孝是如何化解的?
冒险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为何能打败各方面占优的朱允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