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绍之败并非偶然,从官渡之战双方用人态度即可窥见端倪

引言

后汉三国时期,皇室权力衰微,无法掌控天下,故而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之中,发生了很多闻名于后世的战役,最为著名的便是官渡之战了,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一方是有兵士数十万,大将上千名的河北军阀袁绍,另一方则是刚刚有所发展的曹操。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却是实力强盛的袁绍败北,曹操取得了胜利。

根据《甘二史札记》中记载:"又魏武纪及袁绍传,官渡之战,绍遣淳于琼率万人迎粮,操自率兵破斩琼,未还营,而绍将高览、张郃来降,绍众遂大溃。是因郃、览等降而绍军溃也。张郃传则谓郃告绍遣将急救琼。"

官渡之战,是打着讨伐曹贼的称号,由袁绍发起的战争,目的是通过这场战争,决定北方的控制权,而曹操之所以能战胜袁绍,究其原因,还是在用人的问题上。袁绍和曹操作为交战双方的军事首领 对于人才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曹操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对于谋士提出的计策,都会逐一考虑;而袁绍则是狂妄自大,不把他人的进谏放在心上,一味的武断专行。

袁绍

虽然袁绍打着讨伐曹贼的旗号,但是他自己对于皇位,也是有凯觑之心的,之所以发动官渡之战,一来是想要顺应民心,二来则是想将刚刚有所发展的曹操集团扼杀于摇篮之中,为自己扫清障碍,把北方地区变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袁绍虽然身为主帅,但是在决战的关键时刻,没有从大局考虑,听取采纳谋士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

袁绍有三个儿子,按照封建礼教制度,长子应该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袁绍并没有这么做,三个儿子之中,袁绍偏爱自己的小儿子,于是将小儿子作为了自己的接班人,这样安排无疑是违背礼教的,自然也会引起两位兄长的不满,为之后袁绍军师集团中,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埋下了伏笔,同时,这样违背礼教的安排,也引起了文臣武将的不满,为之后的人心不和、武将叛离,埋下了隐患。

群雄割据示意图

曹操与袁绍对待进谏的方式

纵观官渡之战的起因、过程与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曹操与袁绍在用人方式上的不同。袁绍的军事集团之中,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管理制度,袁绍不相信他人,所以主要掌权者都是袁氏氏族之人,在袁绍的集团之中,有很多谋臣为袁绍出谋划策,但对于这些谋臣的进谏,袁绍基本上不会采纳。

官渡之战刚刚爆发时,袁绍的谋臣——当时被掐监入狱的田丰,还从狱中上书劝谏袁绍,而谋臣沮授也为袁绍分析了利弊,指出了袁绍的不足,但是对于谋士的谏言,袁绍非但没有听,反而还将沮授给监禁了起来。袁绍手下虽然人才众多,但是奈何他过于刚愎自用,如此一来,虽然是他发动的战争,但是在计策方面,却是不如曹操的。

沮授献计

与袁绍相比,曹操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在做出决断之前,经常要参考诸多谋士的意见,在曹操手下的人才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很多名仕都投奔于他,而且曹操心胸宽广,还能容纳自袁绍手下叛逃而来的许攸,采纳其正确的建议。如此一来,对于袁绍一方的军事实力以及作战手段,曹操一方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大大鼓舞了士气,在开战之前,便已经占据了优势。

谋士田丰

战斗始后,曹操一方的物资渐渐供应不足,袁绍带兵攻来,曹操本想避战,但是经过手下谋士荀彧的分析之后,曹操下定了与袁绍决战官渡的决心,许攸因为与曹操有故,而被袁绍怀疑、排挤。走投无路的许攸,只得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反过手来对抗袁绍。相比起袁绍,曹操则是用人不疑,不仅接纳了许攸,还放心的使用了许攸给出的计策,偷袭乌巢,断绝了袁绍的补给。刚愎自用的袁绍,与用人不疑的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了曹操询问荀彧计策一事:"袁、曹战于官渡,操虽兵弱粮乏,荀彧止其退避。既焚绍辎重,绍引而归,遂丧河北。由此观之,岂可望风怯敌,遽自退屈哉!"

不听进谏致使战局逆转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成千上万的人马,消耗十分巨大,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粮草的储备,便成了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准备的粮草十分充足,存放于乌,适合打持久战,而曹操一方粮草短缺,只能速战速决,由此看来,官渡之战在总体局面上,是不利于曹操一方的。只要袁绍派兵保住粮草,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很容易的。

这一点,袁绍手下的谋士自然也想到了,沮授便向袁绍建议,派出一支军队保护粮草,防止曹操的偷袭,但袁绍没有采纳。谋士许攸为袁绍献计,袁绍不仅没有听,还以许攸家人犯法的理由将许攸抓捕,逼其投靠了曹操。曹操接纳了许攸后,许攸当即提出了进攻袁绍一方粮草的"乌巢之计",曹操依计攻破了乌巢,断绝了袁绍的补给,扭转战局。

火烧乌巢

《三国志》中记载:"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绍将张合、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

官渡之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曹操便发现了袁绍刚愎自用的这一弊端,立即召集部下,商讨对策,使曹军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于了不败之地。而当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曹操一方兵困马乏,物资短缺之时,曹操并没有决定退兵,而是先去写信询问了荀彧的建议,看过了荀彧的分析之后,才决定继续战斗,最终在许攸的帮助之下,攻破了乌巢,打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

兵多将广的袁绍败给了曹操,他的失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人不能刚愎自用,集百家之智,总好于一个人做出的决断,许攸分析了曹操的军事实力之后,向袁绍提出了"两路击之"的建议,用来对抗曹操,袁绍不仅没有听从许攸的计策,反而抓住了许攸家人犯法的事情不放,想要治罪于许攸。

官渡之战

袁绍还知道许攸与曹操曾经有交情,就怀疑许攸私下互通了曹操,将许攸掐监入狱,差点砍了许攸的脑袋,以至于许攸放弃了袁绍,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历史证明,许攸提出的许多计策都是正确的,他本来可以成为袁绍手下的得力干将,但袁绍只因为许攸与曹操有故交,便怀疑与他,最终将许攸逼走,使其投靠了曹操,无疑是不明智,因为与许攸一同进入曹军阵营的,还有袁绍一方的军事机密。

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不从。"

如果袁绍没有过度的怀疑,认定许攸暗通曹操,而是采纳许攸的计策,根据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袁绍想要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并不困难,而如果曹操此时败在了袁绍的手中,北方地域的统辖权,也将归袁绍所有,那么后汉的历史恐怕也会因此改写。可惜历史之事已成定局,袁绍用人不当,刚愎自用,导致乌巢失利,粮草失守,最终兵败官渡。

曹操统一北方

评价

身为军阀,袁绍自然也知道粮草的重要性,他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只是他不同意谋士的想法罢了,他也派出了将领前去守卫乌巢,不过没有谋士的帮助,袁绍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袁绍手下武将众多,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干之辈,但是袁绍并没有在这些人之中选择将领,反而只因为自己的喜爱,便将守卫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性刚好酒"的淳于琼,这就为后来乌巢失守、粮草尽烧埋下了伏笔。

如此看来,官渡之战中,兵多将广的袁绍战败,兵力薄弱的曹操取胜,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从失败一方来看,袁绍不听进谏,逼走许攸,是他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在军事集团之中任人唯亲,实行家天下的管理制度,则是官渡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手下有谋臣进谏良策,但不采用,收手下有得力武将,但不配兵,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行事,派遣出去的武将都是无能之辈,这一次又一次的决策上的失误,给他带来的,便是不可挽回的失败。

从胜利一方分析,重视人才、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是曹操击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必要前提,与袁绍作战,曹操一方处于劣势,曹操便打算退兵,不过并没有独自做决断,而是询问了谋臣荀彧,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取消了退兵的念头。许攸前来投奔,曹操没有过度怀疑,欣然接受了许攸的计策,当即带领军队,连夜赶路,偷袭了乌巢,放火烧掉了粮草,袁绍没了粮草,无法长久作战,自然败在了曹操的手中。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正是靠自己敏捷的政治眼光、大度的胸怀,在各种场合接受、采纳了众多谋臣、降将的建议,填补了自己的种种不足,避免了失误。削弱敌方的实力,增强己方的实力,此消彼长之下,曹操的势力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也是他可以击败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的原因,而袁绍的失败,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人才,听取别人的建议,莫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这一道理。

参考文献:《三国志》、《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甘二史札记》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和袁绍
细说官渡之战,袁绍犯了个大错
六爻预测解疑
《假三国》:袁绍不纳忠臣计,反逼下属为曹谋
算死孙策,活着的时候诸葛亮都不敢出山,郭嘉到底有多强?
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