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经》|“悬丝诊脉”,明清时期老中医如何对女性患者问诊?

现在老中医对女性患者的问诊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特别是在明清之后,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两个毫无关系的男性和女性是不能有亲密的接触的,否则便会被视为是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造成了不少的麻烦,许多男女之间难免的接触也因此被禁止。

相信读者们在观看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时都会发现,由于男女有别,古代的医生在给女性看病时不能直接用手来诊断病人的脉搏,而只能搭上一根丝线,中医将手搭在丝线上来观察病人的脉搏,这也就是所谓的"悬丝诊脉"

不知道各位读者在看到这个情节时有没有感到奇怪,脉搏是并不容易感受的,即便是我们自己将手搭在手腕上感受脉搏,也需要平心静气才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脉搏,那么古代的中医难道通过一根短短的丝线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病人的脉搏并且作出准确的诊断吗?

古代“悬丝诊脉"图解

实际上,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悬丝诊脉"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医所观察的脉搏是相当复杂的,根本没有可能通过一根丝线就能感受到脉搏。古代的中医之所以能够"悬丝诊脉"并且准确诊断出病人的病症,实际上是通过其他方法来达成的。另外,本文也希望澄清,虽然"悬丝诊脉"在明清时期确实存在,但其数量是相当少的,即便是在男女有别的社会,医生为了诊病也是可以触摸女性的肌肤的,治病救人一定比男女有别要更为重要。

诊脉先把脉,脉搏即心跳,属于三指标之一

诊脉是中医诊病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许多朋友可能会感到奇怪,脉搏不过就是心跳,中医怎么能通过感知病人的心跳就知晓病人的具体病情呢?笔者在此前也有这个疑惑,这种疑问之所以会产生,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中医不甚了解。

古代把脉图解

首先,把脉并不只是感受心跳,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的脉是有三个不同的部位的,中医在把脉时需要同时感受这三个部位的脉象,因此在把脉时需要把三根手指搭在病人的手上。这三个部位相当接近,因此需要医生十分了解三个部位的不同脉象以及十分细心,才能感受到病人的完整脉象。其次,脉象本身也是相当复杂的,根据《脉经》中的记载,脉象一共有26种,这些分类其实就是此前所说的脉中的三个部位的不同跳动,中医必须对这26种脉象非常清楚,才能准确诊断出病人的脉象。

在薛宝田的《北行日记》中,曾经记载了他本人为慈禧太后诊脉时的情景,其中就详细描述了慈禧太后当时的脉象:

"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约两刻许,奏:'圣躬脉息,左寸数,左关弦;右寸平,右关弱;两尺不忘。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五志化火,不能荣养冲任,以致胸中嘈杂,少寐,乏食,短精神,间或痰中带血,更衣或溏或结。'"

薛宝田给慈禧太后诊脉时的情景

在薛宝田所上奏的慈禧太后的病情中,他对慈禧太后的脉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便可以看出中医所诊断的脉象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有着相当的讲究。在《红楼梦》之中,也有之类医生诊脉的描写:

"看得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

同样地,这里医生对于脉象的诊断也是相当细致的,需要相当细心、细致地观察病人的脉象才有可能感知到。既然诊脉如此复杂,通过一根丝线来诊脉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医术精湛的医生可能可以通过丝线感知到病人的脉象,但绝对不可能如此准确,这样一来也就无法作出准确的诊断。我们在史料中看到的悬丝诊脉的记载,医生最后的诊断其实并不是通过悬丝诊脉作出的,而是通过询问病情而作出的,这也就证明了悬丝诊脉根本是不可行的。

《红楼梦》中胡大夫给人把脉的情景

悬丝诊脉不科学,治病救人与男女有别孰轻孰重?

既然悬丝诊脉是根本行不通的,那么在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中,中医又是怎样对女性进行问诊的呢?

首先,尽管存在男女有别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但治病救人仍然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医在对女性进行诊疗时,还是会亲手为女性诊断脉搏的。其次,尽管治病救人重要,但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依然是需要遵守的,特别是对于身份尊贵的女性,社会规范更加重要。因此,中医在诊断这些女性的时候,往往会在女性的手腕上搭上一块绸布,将手放在绸布之上诊断脉象。有的女性还会坐在帐中,不让医生看到自己的脸。尽管这样的诊断没有直接诊断脉象来得准确,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进行的,比悬丝诊脉要靠谱得多。

我们从慈禧太后的诊病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医是如何对女性进行诊疗的。慈禧太后毕竟是当时整个中国最为尊贵的女性,医生为慈禧太后看病应该是最为复杂的,其他的女性看病的步骤应当是简单过慈禧太后的。但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为慈禧太后诊疗的过程并未太过复杂,男女和尊卑之别虽然存在,但看病仍然是最为重要的。

脉搏的图解

《宫廷琐记·太后生活起居》以及《皇室烟云》两本书中都对慈禧太后当时看病的经历有过记录:"大夫进殿先是跪安,太后将手伸出,放在脉枕上,妈妈、女子代蒙一块绸布,两位大夫跪在左右,各诊脉一次"。"……四位太医叩完头后,分别跪在太后的两侧。女侍官帮太后把手腕露出来。两个手腕上各盖一条极薄的手帕,因为任何男人的手都不准直接触到太后的玉体的。两位太医左右各一,用指尖触那盖着手帕的手腕"。由此可以看出,在给慈禧太后诊病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遵守男女之别的社会规范,但也仅仅是在慈禧太后的手腕上盖一块手帕,其程序并不复杂。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诊病过程可以说是明清医生给女性诊病的一个基本的流程。男女之别当然重要,当时的男性和女性都非常注意遵循这种社会规范,但在身体面前,这些男女之别的规范是可以无需那么严格的,医生只要不触碰到女性的身体,便可以为女性进行诊病。这样一来,女性也得到了医生的帮助,医生也可以作出相对准确的诊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

古代太医及其太医院

医疗的社会背景:封建礼教

医生之所以在诊疗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这样的步骤,甚至还需要悬丝诊脉,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当时所提倡的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自宋代以来,这种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便开始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的传播,到了明清时期,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可以说已经深入有心。

而明清两代又恰恰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最为严苛的时代,人们不仅自身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规定,而且还时刻监督他人是否有切实遵照执行,如果一个人作出了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则会遭到众人的责备和唾弃,其社会压力是相当之大的。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贞节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与其生命同等重要,如果贞节遭到了玷污,那么这个女性在社会上可以说就没有地位可言,虽然身体尚可生存,但可以说已经面临一种社会性死亡的局面。

《诚斋录》部分内容

当然,这种封建礼教的盛行只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是历史发展的正常阶段,我们不可能要求任何一个社会一举就步入开放,任何社会和社会思想都要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封建礼教的盛行确实对医生的诊断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明代的一本著作《诚斋录》就曾经对男女有别这种封建礼教给医生所带来的麻烦进行过"吐槽":

"治女人又难。治富豪之族,不得望、闻、问、切,深帷广幙之中,但凭往来之人语言传说。又,诊脉之际,帕拥其面,帛掩其容,形色气宇,皆莫得见"。

治病救人本来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但这种封建礼教无疑妨碍了医生的工作,甚至使得医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不仅会给医生带来影响,最重要的是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影响。在当时的史料中不乏有这样的记载,一些女性由于不愿让男性医生给自己看病,以至于最后病发去世,这类悲剧其实都是不必要的。

古代门诊场景

结语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有别这种社会规范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这种社会规范给医生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医生在给女性进行诊疗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虽然有些并不是那么繁琐,但同样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皇室来说,生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稍微削减一些礼节是可取的,然而对于社会上的许多平民妇女来说,她们将贞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宁愿为了名声和贞节而牺牲自己的健康,这样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封建礼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存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当涉及到健康和生命时都仍然需要死板地遵循封建礼教,那么这种封建礼教就确实是害人不浅的了。

参考资料:《宫廷琐记》、《皇室烟云》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慈禧“干女儿”周莹:清末陕西女首富,历史上她的结局却十分凄凉
医生告诉你:养生之道,男女有别
古代帝王生病后如何诊治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12 )
中医医生需要知道的三类脉象!
去看中医师时,做到以下10点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