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初三杰之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曾经亲自上阵实施暗杀

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混乱时期,那么从秦朝末期的六国后人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的这段过程,可以称得上是一段更混乱的时期了。由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强行用秦国法律代替六国旧制,导致了许多六国遗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秦朝十分怨恨,最终在陈胜吴广星火之辉的带动下,神州大地处处燃起了反秦的燎原之火。

陈胜吴广起义

这段时期的天下形势极其复杂,六国旧贵族纷纷借用王族的旗号起兵,可是当年六国尚存时,还能保证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王族;后来的这些旧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随便选出了一个王族后人(有的人甚至和王族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就喊出了复国口号,起兵反秦。一时间天下反秦的义军数量多如牛毛。最终,刘邦笑到了最后,建立了汉朝,而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三位关键人物,也就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中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多次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纠正了刘邦的错误,为他指出正确的方向,被刘邦亲切地称赞为"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汉朝建立以后,张良也作为重要功臣被封为留侯,得到了巨量的历史篇幅的记载,其美名流传千古。不过,其实在更早的秦朝,当时始皇帝还在执政,张良就已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和始皇帝有过交集,他虽然不精于武艺,却经常上阵实施暗杀,吓出了始皇帝一身冷汗。

留侯张良影视形象


名门之后因国灭前途尽失

张良,字子房,颍川人,颍川是韩国的国土,而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曾经担任了韩国官员,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等多代国君,被称为"五世相韩"。倘若韩国能延续下去,张良也会凭借自身的家世成为韩国的一名官员,可惜韩国是六国间最先灭亡于秦军铁蹄下的国家,张良也因此前途尽失,成为秦朝的一位普通百姓。

创作《太公兵法》的姜太公像

相传张良之所以有王佐之才,是因为他得到了一部《太公兵法》。据《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中记载: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来这位老人赠送《太公兵法》给张良,张良潜心学习,终于成为了建立汉朝的功臣。不过后世之人对此事持怀疑态度,首先这件事充满了玄幻色彩,本身就不符合常情,而且古代许多人缺乏背景,就故弄玄虚,借鬼神之力抬高身份。其次《太公兵法》这本书确实存在,也称为《六韬》,但是其主要内容集中于战术论和战略论,是兵家集大成者,而张良的长处却并不是领兵作战。

夹缝中求生的韩国

笔者认为,张良作为官宦之后,其少年时期一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在如何从政方面尤为突出,这是其祖父和父亲为了帮助他拓宽从政道路对他的重点栽培。可以看出,张家家长希望他以后能够顺利继承前人的政治遗产,甚至能够达到更高的高度,既为自己家族的存续奠定基础,也为祖国韩国的壮大尽一份力量。

作为"五世相韩"的家族后人,张良虽然没有成功在朝堂上为官,但这不是他能力不够而导致的,而是时局变化大大出乎意料,韩国顷刻之间就被秦国攻灭。昔日的许多贵族纷纷沦为阶下囚或者平民,张良目睹国破家亡,韩人疾苦,再联想到自己多年苦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免悲从心起,从此他将国仇家恨牢记心间,自己的追求也从出仕做官变成了报仇雪恨。

秦灭六国时间顺序

客观来说,韩国的灭亡是历史的潮流所致,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无法阻挡。不过此时的张良涉世不深,缺乏历练,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做出过激的举动也实属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他首当其冲地认为应该为韩国的灭亡负责。许多年后,虽然他饱尝世间疾苦,对很多事情有了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对天下大势也有了合理的判断,心性更加成熟,但是他少年时期许下的报仇雪恨的愿望却难以磨灭,为他最终决心刺杀始皇帝埋下了伏笔。

散尽家财博浪沙潜伏刺秦

客观地说,刺杀始皇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张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实这个时候也有许多六国的旧贵族希望能复国,不过眼下秦朝借着统一的余威,国力蒸蒸日上,所以他们纷纷选择了蛰伏等待机会。张良却不愿意过多等待,他自少年以来,由于整日苦读,不喜武艺,也不从事生产,所以他的身体远远不如普通人,他担心自己等不到合适的机会。

张良刺秦王处

张良既然心意已决,他决定找寻强援来帮助他共同完成刺杀行动。就在这个时候,他家里却突然发生了变故,张良相依为命的弟弟去世了。其实这个时候张良家还是有一定财富的,大约有三百名奴仆,可是他宁愿不安葬弟弟(这里也侧面说明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此时也不在人世,家里的一应事物由张良决策),也要散尽家财去寻找刺秦的勇士。最终,仓海君替他寻找到了一个大力士,相约一起刺秦。

铁锥

张良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准备的万无一失,为了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亲自潜伏,既希望能目睹仇人殒命,也希望在关键的时刻可以助刺客一臂之力。据《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中记载: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可惜的是,百密终有一疏,张良和荆轲一样与刺杀秦始皇失之交臂,不同的是,在刺杀失败后,他成功地逃离了现场。

战国马车复原

那么散尽家财、精心谋划的张良输在什么地方了呢?恐怕就是输在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始皇帝这一点上。张良没有像荆轲一样选择和始皇帝硬碰硬,而是选择了提前摸清楚始皇帝的巡游路线,躲在暗处偷袭。博浪沙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东郊,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始皇帝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杂草密布,既便于隐藏,又便于逃跑。

张良又通过贿赂秦国的低级官员,打听到始皇帝为了彰显天子威严,出门要用六匹马拉车,而秦国其他人即使官职再高、功劳再大也只能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因此天子的车辇一目了然。所以他制定了用一百二十斤的铁锥砸毁始皇帝乘坐的马车的暗杀计划,在巨大的抛掷力和重力作用下,铁锥会对整个马车和其上乘坐的人造成毁灭性打击,始皇帝侥幸活下来的机率微乎其微。

张良低估了秦始皇的智慧

然而等始皇帝的巡游车队到了博浪沙附近,张良傻了眼,虽然秦朝的臣子没有人敢乘坐六匹马拉的马车,但是始皇帝却派了许多六匹马拉的副车跟随自己。这样既避免了臣子做出谮越的举动,又能有效迷惑心怀不轨的刺客。眼看着巡游车队即将驶离自己的潜伏点,张良不免心急,于是指挥大力士胡乱向一辆马车扔出了铁锥,最后砸中了副车,眼看着自己无力继续报仇,张良不得不仓皇逃离。这次的冒险行为,险些使之后的刘邦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一击不中重新思考报仇计

这次刺杀失败,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悬案,比如同行的大力士是否被抓住?为何始皇帝查出了是张良行刺并下发了通缉令?《史记》中提到姓名的仓海君是何人?张良的家族是否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些话题时至今日还被人所津津乐道,提出了大量的猜测,不过在发现确凿的证据前,没有人敢轻易下定结论。

苏轼的评论直击要害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肯定对张良造成了巨大的触动,让其重新思考人生。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曾就此事发表了一番评论。据苏轼的《留侯论》中记载: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画像

在他看来,张良的这番行为并不能称为勇敢。经过此番行刺行为后,张良的思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清楚地明白,即使自己的家族有一定的财富,远远胜过绝大多数平民,但是还不足以和一个偌大的国家相抗衡,如果还希望能报仇雪恨,必须要学会假借外力。从此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先后和多位贵族交好。

公元前208年,项梁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兴祖国,于是向项梁表达希望可以重新扶持韩国公子成,一同抗秦。由于他之前的活动,很早便和项梁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并且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

项梁带领着项家子弟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张良在经历了挫折后,及时转变思路,不在一味逞匹夫之勇,而是注重于游说其他诸侯共同抗秦,组建联盟,并且收到了一定效果。凭借他从小受到的在政治领域的良好教育,他对天下局势的认识格外清晰,也十分了解六国旧贵族的真实想法,那就是重新获得权力。

因此,张良苦心孤诣,钻研典籍,俯仰天下大事,亲自投身实践,周游列国,结交当地的豪杰和贵族,终于成为了一个精通谋略、深谙政治、足智多谋的谋士,并且亲自聚集了百余人的起义队伍,这些人虽然无力和秦军发生正面冲突,但是凭借张良的名气,诸侯也逐渐对这支起义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终,张良成功遇到了刘邦,虽然刘邦出身低微,江湖草莽气息十足,缺乏对整体局势的把控,但是他给了张良足够的尊重,愿意采纳张良的建议,听从张良的谋划。张良回忆起自己当年刺秦的一腔热血,虽然有勇有谋,但是整体实力和秦王相差太多,高估了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因此他最终决定为刘邦谋划,这也为后来楚汉相争的结果埋下了伏笔。

刘邦成就大业离不开张良的辅佐


结语

张良一生忠于韩国,立志要为祖国做出一番基业。在此之前,虽然战国诸侯攻伐不断,但是整体上互相制衡,强如大秦者在长平之战后也大伤元气,十年无力东出。因此七国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只要有一家独大,其他六国皆有意联合从而对其进行遏制。

这种多个弱国之间的联合行为和传统的合纵思想有着巨大区分,合纵思想的本质是纵横家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抛出了强国威胁论,对弱国国君进行恐吓并且做出毫无根据的承诺,以此威逼利诱其进行联合,但是却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行手段,最终不了了之。而弱国间联合抗衡强国则是这些弱国为了避免国家灭亡而采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政令来自于高位的掌权者,其力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能产生巨大效果,保护弱国免遭强国毒手。

这种态势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并且从理论上很难被打破,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秦国几场让人认为必败的关键战役却出人意料地以胜利告终,在短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令六国措手不及。此时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又缺乏足够的参考经验,最终实力最弱小的韩国突然死亡,让天下诸侯措手不及。

张良是刘邦手下少有的得到善终的臣子

韩国灭亡也使得国内的民众措手不及,一夜之间过去的贵族和百姓一样,随时暴露在秦军的铁蹄之下,诸如张良这种长期凭借韩国的存在而延续的家族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也毁掉了张良的政治梦想。此时,张良缺乏长远目光,被国仇家恨蒙蔽了理智,最终在这个属于强秦的时代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刺杀行为,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也让那位千古一帝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场刺杀也为张良带来了思想上的一次升华,冷静下来的他开始重新思考天下形势和报仇计划,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势,那就是借助外力。所以最终张良在圆了自己的报仇梦的同时,也辅佐实力并不突出的刘邦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让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留侯世家》

2《留侯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留侯·张良的——智慧人生路
萧何、张良诛杀韩信,风光一时,不料后代却一个不如一个!
张良:想为世间留下一点理性。
张良之悲
张良真会玩,刺杀秦始皇、鸿门秀刘邦、汉中逗项羽,太秀了!
孟宪实:张良的抉择及其历史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