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朝军队的王牌,在东夷肆虐的象兵有多恐怖?

商朝青铜鼎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由于商朝历史久远,又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个古老且神秘的华夏早期文明体系的细节。于是,以周朝灭商为背景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成为了了解商朝文明的渠道。不过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只是将商末周初这段时期设定为时代背景,引用了小部分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内容,尤其是战争场面都是靠作者想象编撰而来。在作者的脑海中和读者的印象里,商朝的军队十分脆弱,毫无战斗力,沦为了神仙打架的炮灰。

商朝势力范围

然而真实的商朝军队,却是神州大地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不仅成功地帮助商朝在众多部落中脱颖而出,令敌对势力不敢造次;又多次征讨不服从统治的四方蛮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即使最终纣王领导的商军败于周军,也是因为纣王失去人心,和商民离心离德,导致了商军士兵不愿意为其效忠所致,因此才兵败如山倒。

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商代时期,商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战车和骑兵也是刚刚露出端倪,不过商军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成为了商军的王牌部队,那就是象兵。象兵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无法被其他势力所复制,因此数量十分稀少,不过却凭借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成为了其他势力军队巨大的威胁。

战象想象图


商民将野象驯化用于作战

商朝是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人类部落,其核心区域位于今天河南的商丘附近。河南省的简称叫做"豫",从字形上看,"豫"字是由"矛"和"象"组成,因此很多人认为,河南省的简称和大象有直接的关系,河南人也将大象作为文化符号之一,河南博物馆、河南电视台的标志中都能明确地看到大象的元素。

豫州位于天下九州的中心

也有人提出,"豫"和大象并没有直接关系。据《晋书·志·第四章》中记载:

"保章辩九州之野,皆有分星。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兗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和《晋书》类似,许多古籍中都提到了河南被称为豫州,这种叫法是来自于大禹时期,这里的"豫"有舒适之意,由于大禹的首都阳城在河南,所以他希望将此处打造成一个适宜生活的地方。

河南电视台标志

这两种观点皆有大量的支持者,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商朝遗址在殷墟出土,似乎第一种观点占据了上风。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来看,当时有猎象、训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动;殷墟王陵发掘出三座象坑,其中某象坑还同时殉葬象奴一人;而另外一座象坑中的大象骸骨上还挂着一具铃铛,这些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商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野象的驯化技术。

从上述的材料不难看出,商朝的象兵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也体现了古代人类探索自然的智慧结晶。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获取食物,当时获取食物的渠道只有打猎、采集和捕捞。在打猎的过程中,人类会将没有吃完的活体猎物或者猎物幼崽进行圈养,当作食物匮乏时期的应急食粮,这就是最早的野生动物驯化。

随着驯化动物种类的增加,人类又逐渐发现驯化动物不止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在其他方面也能产生奇效,比如战争。动物可以作为人类士兵在战场上的辅助工作,承担起侦察、乘坐、冲锋等任务,减少人类的伤亡,增加部队的功能。比如战马,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杰出代表,骑兵凭借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机动力,成为了步兵的克星。

黄河古象

在商朝时期,河南地区存在大量的野象,野象和人类活动的区域产生了交集。商民初次见到这种巨兽时,难免产生恐惧的情绪,不过也有聪明的商民意识到了野象可以驯化,于是在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和实践后,成功地将野象驯化成运输工具,在日常生产中使用;后来,商民又发现野象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于是和士兵联合作战,象兵于是应运而生。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趋于稳固,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象兵的出现更加证明了商朝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因为象兵的训练和维护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远远不是一般的部落可以承受得起,然而商朝不仅存在着一定建制的象兵,还多次将其用于战斗,尤其是东夷之战,象兵成为了当地原住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东夷文化博物馆

东夷原住民饱受象兵摧残

彼时武王分封时,将齐地分封给灭商功臣姜尚,武王死后,有诸侯在齐地作乱,联合东夷人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最后逼得周天子为姜尚提供军队,才成功镇压东夷人,东夷人的势力可见一斑。据《将苑·卷二·东夷》中记载: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作为齐鲁半岛的原住民,东夷人的势力在商朝时远胜过周朝,这是因为商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然而实际管辖区域仅仅局限于商丘附近,根本无力制约天高皇帝远的东夷部落。”

东夷人十分好战

饶是如此,东夷族不服从商朝管理,拒绝纳贡的行为也触怒了商王室。商王不顾路途遥远,坚持讨伐东夷,于是派出了象兵为主力的商军前往。吕氏春秋用简短的话语记载了这件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从结果看,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战斗,商军千里迢迢奔赴齐地,按照兵法来说是疲惫之师,车马劳顿,远非悍勇尚武的东夷人的对手;但是实际上,商军的劣势都被象兵部队以一己之力抹平。

为何拥有地利优势、士气优势、城池优势、人数优势的东夷军队在象兵和普通士兵组成的商军面前不堪一击呢?这是因为象兵的作战方式完全颠覆了当时的传统作战方式。在商朝时期,两军对垒时,基本是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战车对战车,俨然成为了战争的潜规则。然而商军象兵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平衡,东夷军队没有部队能和象兵部队对抗。

商代象坑

在这种局面下,不论东夷人使用何支部队,何种战术,都只能遭遇象兵,当士兵以血肉之躯面对陆地上最大的巨兽时,心里必然产生惧怕的情绪,从而导致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还未开战就已经先输了一局。但是作为防守方,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据营坚守,不仅会导致士气的进一步低落,也会被进攻方围困,使得粮草供应趋于紧张。因此,明知道很难战胜对方,东夷军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

大象具有极高的承载能力

即使东夷士兵鼓起勇气,在长官的催促下强行开战,象兵的天然优势也会让东夷士兵绝望。商军将战象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借助屏障,利用势能,居高临下使用武器对东夷士兵进行杀伤,而东夷士兵处于低位,武器无法顺利抵达商军的致命部位(头、躯干部分),而且战象会将东夷士兵当成敌人,用身体对其进行杀伤。

除此之外,战象力大无穷,还可以承担起战场上的补给任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场遭遇战很可能变成持久战,武器、粮草和防具都是重要的消耗品,倘若缺乏这些物资,是很难在对方不间断的攻势下生存的。而战象只需要在背上装上放置军需物品的器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补充消耗掉的物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商军的战象部队在面对东夷军时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战象和人类士兵配合作战

象兵的天然优势无可比拟

其实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战象兵在古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今天大象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缅甸等地,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而根据世界各地挖掘的古象化石推断,除了南北极外,其他各个地区基本都有过大象生活的痕迹,所以大象是一种十分容易适应环境、遍布全球的动物,因此许多文明都存在野象驯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战中的象兵

印度是使用象兵最普遍的国家,基本上印度存在的每个政权都将象兵作为常规兵种。据印度军事史诗《摩诃婆罗多·初篇》中记载:

"印度的列国时代的军队已从吠陀时代的两个兵种(车、步)发展到步、车、骑、象四个兵种。至于列国时代军队的编制为四个兵种混编的三三制,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阿克绍希尼是其最大单位,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其兵员总数为6561头战象,6561辆战车,19683名骑兵,32805名步兵。"

除了武装军队外,印度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地主阶级也有饲养大象作为工具的记载。

性格温顺的亚洲象

笔者认为,作为陆地上最大的陆生动物,象的躯体魁伟庞大,但是并不笨拙。其生性聪明,通人性。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45度的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大象是食草动物,本身性格温顺,比起狮、虎、犀等猛兽,性格较为温顺,很难伤击饲主以及百姓。当大象走进战场时,即使其没有兴奋好战的特点,也能凭借结实的皮肉,在石头、木材等物资匮乏时形成天然的防御体系,和人类士兵组成战斗单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士兵的生存几率。

饮水的大象

象的体积虽然庞大,但是其饲喂的方便程度甚至远胜于牛马这类传统用于军事作战的牲畜。我们知道,牛马可以靠青草为食,然而当牛马要承担起长时间、长距离的作战任务时,必须要用精饲料饲喂,也就是纯粮食,因此古人行军作战时,不仅要承担士兵的口粮,还要承担食量巨大的牛马的口粮,倘若粮草不济,那么牛马反而成为了累赘

而大象天生靠各种植物、浆果、乃至植物的根系和块茎为食,其消化系统十分强大,可以完美适应各种食物,不用耗费可供人类士兵食用的口粮;而且其运输能力、搭载能力、指令能力、繁殖能力并不弱于牛马,从理论上说是远胜于牛马的作战牲畜。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象兵不能成为所有政权的基本配置。不过正是因为象兵天然具备的巨大优势,使得拥有象兵的部队在冷兵器时代获得了碾压其他缺乏象兵配置部队的强大力量。

出土的商代甲骨文


结语

在华夏古代文明史中,处在云南的大理国始终也没有成功建立出象兵部队;相反中原国家却有许多关于象兵的史料记载。相传蚩尤和黄帝作战时,就驱赶野兽部队和黄帝的军队进行战斗,史料称其"驱熊罴貔貅貙虎",有人怀疑古人行文简练,省略了许多野兽的名称,因此蚩尤的部队里可能存在象兵。

在已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里,也明确出现了关于象兵的记载,《吕氏春秋》和《孟子》等古籍中就明确出现了驱象作战的字眼;不过在周朝之后的时代,关于华夏民族使用象兵的记录基本就销声匿迹了,只剩下用常规部队对抗蛮夷民族的象兵的记载。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战胜了南蛮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象兵部队(孟获势力已经超出中国版图,深入东南亚腹地);还有宋朝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伐林邑国(林邑势力在今日越南大部分地区),巧用假狮之计大破对方的象军。

兀突骨和其打造的战象部队

由此可见,除了上古传说,商朝是可以考证、有明确证据曾经使用象兵的唯一华夏封建王朝。之所以从周朝以后华夏文明史中的象兵销声匿迹,很大程度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是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中国版图内生存的野生大象逐渐消失,最终只存在于云南附近,失去了象兵的兵源;其次是驯养大象的方法和技艺随着王朝变迁而消失,后人又无法研究和总结出新的办法;最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增加,常规部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小规模的象兵很难在一场战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虽然象兵部队最终随着商朝的灭亡成为历史,不过其也曾经在特点的时间对历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商朝的传承制度是父传子、弟承兄,和之后的嫡长子继承制完全不同,因此产生了多次兄弟夺权的内乱。按理说这种规模的内乱很容易引起周边外族势力的趁虚而入,宗庙被颠覆。然而商朝的国运能延续五百余年之久,必然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支撑,战象部队作为商朝的一支强力部队,为维持商朝的统治和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晋书·志·第四章》

2《将苑·卷二·东夷》

3《摩诃婆罗多·初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曾国藩:以治兵自强为第一义,在选将练兵上切实用功
五部飞军,所当无前!这支吓破魏军胆的蜀汉精锐究竟来自何方?
齐国:我有格斗高手,魏国:我有大力士,秦国锐士:呵呵——中国军阵武艺先秦篇
明末第一“猛军”,仅一百死士对八旗一万精锐,八旗全部阵亡
孙膑兵法——将失
蒙古帝国二次远征安南之战,蒙古铁骑对阵安南象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