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来看东西汉政治环境之异同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四千余年的文化传承。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优秀的历史学家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的。正是因为他们对于历史的详实记载,才让我们能够追根溯源,了解我们祖先的事迹,从而积累足够的人生经验,来应付出现的一切难题。

记录历史的竹简

而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以纪传体编写的二十四史了,这些史书用客观的视角和精炼的语为我们还原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而在这些史书中,尤其以最开始的两部最为人称道,一来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他们的文章在记述历史的同时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班固和司马迁的史观和价值观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这与两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妨从班固父亲班彪的观点入手,来详细分析两汉政治环境的异同。

东汉著名学者班彪


班彪对于司马迁的第一问,儒家还是黄老

虽然说司马迁和班彪都生活在汉朝,而且两人所处的时代也没有相距太远,但是东西两汉的政治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国家文化氛围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当时的西汉王朝正处于鼎盛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建立了不世之功勋,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在文化界,另一个对汉朝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都造成了深远影响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将儒家文化定为了汉朝政府的政治纲领,将中华文化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提倡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之后汉武帝便重新规定了西汉政府太学中教授的课程,用儒家思想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当时凡是要在朝中任职之人,必须接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而其余的文化流派在此之后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而且当时的官员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能够进入仕途,也会从小向他们传授儒家知识,而班彪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员世家之中。这让他从小就坚定了儒家乃是国家正统学说的认识,这也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司马迁生活的时期,虽然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了朝堂主流,但是毕竟不似东汉时期那样垄断,其他学说尤其是西汉初期国家奉行的黄老学说还有不错的接受程度。再加上司马迁为了整理史料,对于各种学说都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而司马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看法。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

如果朋友们熟悉《史记》的话,应该知道相对于儒家文化,司马迁更加倾心于黄老之学,这在西汉时期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到了班彪所处的东汉初年,就是政治不正确的体现了。因此班彪对于司马迁批判的第一条就是司马迁不把儒家文化视为正确,而是推崇道家文化。这个观点在《史记》中有明确体现,现摘录如下: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班彪对于司马迁的第一个疑问,其实可以被视作中国史官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司马迁之前,史官的职责主要是记录史实。当时一般会配置两名史官,一名记录言行,另一名记录发生的事件,除此之外,他们很少会对事件进行评价。

但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开创了在文章末尾用一段话描述自己意见的形式,虽然这与历史记录所需求的客观性有一定的冲突,但这也让我们能够快速树立起对传中人物的第一印象,这样的传统也被后面的正史传承了下来。

司马迁画像

司马迁对于人物的品评显然是基于其个人价值观的,这本来是作者的天然权力。但是到了东汉初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班彪的话已经表示出,对于人物的品评是要在儒家文化的评价体系中完成的,这样的意见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了在东汉时期,儒家文化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位置,并且控制了舆论话语权,这也让之后的所有正史里的评价都成为了儒家的一家之言,这让司马迁这种自由的文风成为了真正的"史家之绝唱"。而且这还让班彪提出了第二个疑问,这个疑问直接指向了汉王朝的核心变化。

刺客重信不重义,儒家思想对于人的禁锢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帝王将相这些大人物的背后,司马迁对于一些小人物的事迹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于过去的年代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西汉著名游侠郭解

在这些列传之中,《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更是其中经典。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些江湖人士的豪气干云,一诺千金,司马迁也对他们大加赞赏。司马迁对于游侠的态度在《史记》中有如下描述: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对原宪的高贵品格十分赞赏

不过在班彪看来,这些游侠的行为有很多都是不值得赞扬的,相反其中的不少人还应该受到批判,因为以下犯上,以武犯禁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就是混乱和大逆不道的表现,而守信用,重义气这些事情都是细枝末节之事,根本不能影响对这些人的根本评价。因此班彪主张之后不再单独为这种人列传,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损失。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却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变化。在封建时期的中国,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阶层之中,在最开始的时候,针对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而且其评价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比较全面的,这让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各不相同,却都有着令人神往的特点。

《史记》书影

但是从班彪的评价来看,到了东汉时期,即使是远离朝堂的游侠们也是要接受儒家道德体系的评判的,这一方面意味着国家统治能力的上升,但另一方面也表示着价值观的单一。更可怕的是,自此之后所有人都要被同一套价值体系所束缚,这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会让许多发自人性的优点不再被人承认,这在一定方面上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压抑,从班彪对于《游侠列传》一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文化自由度已经被极大的削弱,而之所以东汉社会会走上这样的发展方向,与我们提到的第三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深入人心的皇权,儒家思想的终极目的

汉武帝之所以会把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政治纲领,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可以很好地为皇权服务。相较于西汉初年政府奉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人的行为有更加严格的规范,其中对于君主的忠诚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西汉末年割据势力领袖隗嚣

而且随着汉朝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消失,这从班彪早年在隗嚣手下任职时,其与隗嚣的对话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当时隗嚣向班彪询问现在自己能否向战国时期的诸侯那样割据一方,班彪从两个理由入手,认为不可能。班彪的论述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

  • 其一,汉朝已经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皇权至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王莽登基之后,其实行的政策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全国的百姓都希望汉朝政府能够重新掌握形势,成为最高统治者。

  • 其二则是在战国时期,中央政府存在感及其微弱,国家处在一种强枝弱干的形势之下,而西汉政府在经过了长期的通知之后,将郡县制建设完成。这让任何地方政府都没有雄厚的财力,更没有足够的兵马去完成割据统治,因此国家只会被迅速统一,而不会再出现割据势力。

郡县制建设完成加强了皇权

虽然隗嚣没有听从班彪的意见,依然保有割据统治的野心。但是从他们的对话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汉王朝的二百年统治,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概念已经进入了每个汉朝子民的血液中,这证明了皇权的极大加强,而且这不同于秦始皇依靠苛政,逼迫人们臣服的时代,这是人们自觉相信的事情,而这正是汉武帝采用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政治纲领时希望看到的局面。

而这样的社会现状折射到史学界就意味着史料记载以及人物品评的角度只能从皇权出发,这无疑是一种思想禁锢。而在《史记》之后的史书,我们便再也难以感受到和史学家交流的感觉,而更像与政府直接对话,这也是为什么《史记》会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了。

《汉书》作者班彪之子班固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是我们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史,而且还因为这部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司马迁对于社会的全面描写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在这部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司马迁本人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看法,这让我们能够读到有温度的历史。

而在此之后的正史都不再有《史记》中的潇洒与尖锐,这与时代文化背景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东汉初年的时候,随着儒家文化的普及,皇权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所有阶层百姓的共同道德标准,这让社会语境下的评价体系变得愈加单一。

许多有价值的人或事都因为与皇权无关,与儒家精神不符而不能进入正史,只能存在与野史之中,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史学界的损失。从班固父亲班彪对于《史记》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仅仅过了一百余年,中国的文化氛围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对于社会的改造是多么成功。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

3《后汉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之后伟大的史书,作者一代宗师留下震撼人心的篇章,最后惨死
三班简介(班彪、班固、班昭)
班彪列传(一)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汉书(详解版)
六二版《汉书》出版说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