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建设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这句《三略》经文十分重要。历史上只有韩信的背水之战成功了,其他人使用背水之战,都无法复制韩信的成功,非但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而是置之死地而速死。

原因在于,韩信能够做到“察众心,施百务”。《三略》开篇就说了,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要控制一个人,可以生,可以用,可以杀,可以废,关键的前提都在于要知道他想要什么,他想做什么。进而才能通过周密的计算,让敌我各方面的力量,都为我方所调动,为我所用。天地之开阖,万物之变化,都了如指掌,这样就可以操天下生杀之权。

韩信对背水之战的计算和部署

背水之战,也叫井陉(音读形)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对人心的理解和把握,对战术的部署,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首先,韩信带过来的兵,是直接从街上招募的百姓,都是未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新兵,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一打起来肯定跑。所以,韩信为了让他们跑不了,为了生存不得不战斗,才列了背水阵。

其次,韩信料定赵王歇和赵军主帅都是迂腐疏阔、贪强好胜之辈,于是,韩信先列背水阵这种违背兵法惯例的阵法,故意让赵军轻敌。接着韩信拿自己当作诱饵,佯攻赵营。断定赵军必然倾巢而出来抓自己。同时还料定,赵王歇和陈余,不会听信李左车严守不攻的计策。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赵王歇和陈余就输在贪强而不能守微。

再次,事先安排两千伏兵,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趁机夺取赵营,换上汉军大旗。

第四,韩信带着佯攻的军队退回来的时候,背水阵的队伍要先打开,让韩信率领的退兵进来,然后再合起来迎战赵军,他们退无可退,为了生存拼死作战,必须顶住赵军的猛攻。

第五,赵军攻打背水阵的军队,吃不掉,两军鏖战中,赵军忽然发现,赵营的老巢已经被汉军的两千伏兵给端了,插满了汉军大旗。阵前打不赢,回营也回不去了,一时间赵军军心大乱。韩信见赵军乱了,于是趁机反击,大败赵军。在背水之战中,韩信对自己的军队,对赵王歇,对陈余的心理,都做了极其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并以此进行了周密的计算和部署,每一步都没出错,每一步都是在自己的意料之中,这样才有了背水之战的胜利。可以说,在开战之前,韩信就已经通过计算把战果计算出来了。

把每个环节都了解掌握透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周密的计算和部署,最大化地调动和利用敌我两方面的所有资源,为我所用,这便是“察众心,施百务”,把战略战术都做到了极致。可见,背水之战,是赢在了“察众心,施百务”,而不是赢在怎么排兵布阵本身上面。

后来模仿韩信背水阵的那些将领,比如徐晃等人,他们对如何察众心,施百务,一窍不通。只学其形,不得其神,落入了东施效颦的窠臼,不仅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还主动以死地自缚,如此用兵,先败而后求战,失败是必然的。

察众心是了解军情,施百务是设计适宜的计谋并进行部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了让大家容易掌握,《三略》对战争中人的基本心理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相应的适宜的对策。下面我们将更加详细地分类阐述怎么察众心,施百务。

韩信的背水之战,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不可控的变数,赵军中的李左车是知兵之人,一旦赵王歇和陈余采纳了李左车的计谋,兵败被俘的人,就是韩信了。当然了,韩信并不是赌赵王歇和陈余会不会采纳李左车的计策,而是在探明了赵王歇和陈余弃用李左车之计的情报时,在这个变数定下来之后,才做出后续部署的。

井陉之战过后,韩信以老师之礼优待李左车,问他怎么破燕。李左车分析说,汉军现在非常疲惫,而且后勤也跟不上,如果和燕国打正面战争,燕国以死相拼,代价会很高,而且汉军不一定能打赢。比较适宜的计策,是一方面让汉军好好休整,另一方面,是挟韩信灭赵之威劝降燕国。赵国二十万大军,被韩信用一万人,用一上午就给打垮了,天下谁不害怕?燕国显然也害怕,所以劝降燕国并不是难事。结果正如李左车所料,燕、齐两国不伐而降。

我们来看看,韩信是怎么摧枯拉朽席卷半个中国的。从井陉之战的一万多人,一个上午消灭了赵国,兵力也扩张了很多倍,后来又兵不血刃地收降了燕国,收服燕国之后,马上又收复了齐国。再接着,又灭了项羽。一万人能做什么?搁一个平庸的将领手里,能打一个小规模的战斗,还不一定打得赢。

万物皆有机关,环环相扣,经过周密的计算和设计,启动机关,就能操纵整个天下。一万人放在韩信手里,他是把它当成了一个扳机,当他扣动扳机时,整个天下都按照他设计的计谋和部署在转化,直至横扫整个天下。《孙子兵法》说,善用兵的人,他打仗就像是举起石头砸鸡蛋。看韩信打仗,就好比是举起石头砸鸡蛋。


了解他当前最需要的

上面,我们讲了察众心、施百务的重要性。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既然是察众心和施百务,说明一定要进行分类管理。本段经文,说的就是如何察众心。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
《三略》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军心者得胜利。得人在于得其心,得心在于察心。尤其对于治军,让人心服,尤为重要。威服容易,亲服难。威服者效力,亲服者效命。只有心服之后大家才会愿意拼命,才能服从号令和赏罚。心不服者,罚则易叛。

既然得心在于察心,那又如何察心呢?要观察并了解大家的志愿,如何才能了解大家的志愿呢?在于了解他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对于处于危险之中的人,要让他安心、安定下来,这是“危者安之”。

韩信落难的时候,受尽了委屈冷眼,见多了世态炎凉。有时候饿得吃不上饭,没办法只能跑到河边去钓鱼充饥,漂母看他可怜,每天到河里漂丝的时候,给韩信带饭吃,一连带了十几天。因为漂母对自己有恩,韩信封楚王之后,专程拜访漂母,以千金相谢,报答漂母当年对自己的接济之恩。

从漂母的事例看来,人在危难之中,对滴水之恩,都能终生相报。漂母察的是韩信之危,施的是接济之恩。这就是具体的察众心、施百务。治军更是如此,如果能救人之危,士兵必然也会以死相报。

对于内心惶恐畏惧的人,怯生生的对什么都感到害怕,这样的人,要让他欢心起来。好比一个小孩子,怯生生的怕人,如果这时候,能让他放下戒备,欢喜起来,他很容易就会亲近这个人。成年人也是如此。亲近了才能得到人心。这是“惧者欢之”。

人为什么会脱离组织呢?要么是不如意,要么是受了委屈,要么是意愿在这个组织里面不能得到满足。对于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挽留他,就应该尽量加以挽留。比如韩信,在项羽那里叛了一次,在刘邦那里,也叛了一次。区别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又给追了回来,而项羽没有追。结果韩信的才能,为刘邦所用,刘邦得以灭了项羽。

再比如,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他,虐待他,离家出走了,父母急得把孩子又给找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让孩子以后不要再离家出走,这也是“叛者还之”的做法。本句经文所讲的“叛者还之”,并不是说投敌叛国了,而是像韩信这样偷偷溜跑了,或者跳槽了。把问题解决了,就可以重新得人心。

有的人受了委屈,不如意了,不称心了,他不会像韩信那样偷偷溜走,而是留在组织里面,但是心里憋着气,一肚子的怨气。有怨气,说明管理者有些事做得不公正,或者没有处理妥当,发现下属的怨气之后,要及时把他心里的疙瘩解开,这样就可以得到他的心。这是“怨者原之”。

反观现在的很多管理者,看到下属一肚子的怨气,不是去了解冤屈的原因,而是劈头盖脸地骂一顿。这样就加重了下属的怨怒,只会更加失去人心。

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发现对方有怨气,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没有说清楚,没有处理好。这时候,不要和对方吵架,而是应该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化解其中的矛盾,解决相应的问题。怨气解开了,一天的乌云都散了,什么事都没了。这是“怨者原之”。

怨者原之,相当于是一个组织里面,刚起了病气,开始打喷嚏报警了。这时候,多加件衣服暖一暖,马上就没事了。

诉者察之 :如果在怨的阶段,没有把问题解决掉,把怨气化解掉,问题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人的心里积怨已久,就会爆发,寻求公开的解决。表现为诉讼或者是言语冲突。作为组织的领导,这时候一定要秉公执法,主持公道。正义和公道得到伸张,人心就会亲服。

“卑者贵之”:在上下级关系中,领导一定要尊重下属,关心下属。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这是没有什么成本的事,但是对下属来说,自己受到领导的尊重和关爱,他自然而然就会更加亲服自己的领导。士兵在战场上才会为自己的将军拼命。

百战百胜的军神吴起,在做了将军后,从来不搞特权,不摆威风,和士兵同吃同睡。士兵生了毒疮,吴起用自己的嘴给士兵吸脓。军中将士,对吴起无不唯命是从,打仗的时候,则争相效死。吴起的这支军队,百战百胜,从无败绩。这样超强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卑者贵之”。

强者抑之,对于不服领导威信的骄兵悍将,靠上述方法去争取他们的心,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比他更强,用强硬的手段打压他,用军法等组织的暴力机器压制他,一直到他屈服为止,这样才能重新让他留在组织内。不然整个组织都会被他搅得千疮百孔。这就是“强者抑之”。

如果那些骄兵悍将,怎么打压都无法让他们屈服,依然选择对抗整个组织,这时候,性质就变成了敌我关系。针对敌人,就不再使用处理内部矛盾的原则,而是适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原则,一定要消灭一切敌人。即“敌者残之”。

凡俗之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或者在组织中,比较喜欢欺软怕硬。但是作为领导,或者将领治军的话,一定要反过来,欺硬敬软,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和组织的威严。否则,一旦被骄兵悍将突破并僭越组织的最高威严,这个组织就名存实亡了。

对于贪财之人,怎么得到他们的心,让他们为自己效命呢?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的人反而很容易驾驭他们。比如说,一场很难打的硬仗,大家都怕死不敢去。对于贪财的人来说,只要钱给得足够多,他是不在乎自己的命的。这就是“贪者丰之”。

欲者使之:贪财只是比较通行的欲望,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欲求。要利用他们的欲求,来控制他们的心,进而驾驭他们,用他们来做事。

畏者隐之 :对于有所忌讳的人,不要和他们谈论他们所忌讳的事,如果他们有什么难言之隐,也不要老揭他们的短。替下属隐讳一些事,给他们留些面子,他们也会心存感激,从而更加地亲服自己。

谋者近之 :对于足智多谋之人,要欣赏他的智力,使用他的智力,来为自己谋事。聪明人大都恃才傲物,所以要爱他的才,惜他的才,用他的才。这样他们才会亲服自己,为自己效命。

谗者覆之 :对于进谗言的奸邪小人,要当场揭穿他们的谎言,并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和惩罚。这样他们才会收敛,才会停止伤害、破坏组织。

毁者复之 :对于被谗言所陷害的人,一定要及时地还其清白,给出正确的评价,或者进行平反,并对其所遭受的伤害,进行补偿。这样就能得到被陷害者的心。

反者废之 :前面说的敌者,是有敌意,反抗军法军威,对抗组织的暴力机器,这样的人,要消灭他。反者和敌者还不太一样,反者是不服从领导,总是反对领导,这样的人,要打倒他,废弃不用。

横者挫之 :横者和强者,也不太一样。强者是在开会的时候,敢和领导拍桌子的人。横者,则是行为总是出格的人,做事不守规矩,喜欢出风头逞能,这样的人,要严格地惩罚他。

满者损之:对于骄傲自满的人,要多指出他的不足,多批评他的过失。这样他就会收敛自满之心。反过来,对于不自信的人,则要多夸多表扬,多讲他的功劳和长处,让他更加卖力。

归者招之 :对于主动愿意归顺的人,不应该拒绝他们,而是应该热情真诚地欢迎他们的加入。别人主动来归顺了,仗不用打了,自己的力量也壮大了,这是两全其美的事,岂有不欢迎的道理。能谈好的事,都不用打。

服者居之 :不识时务、不愿意主动归顺的人,要吓唬他们归顺,对他们进行劝降工作,就跟韩信吓唬燕国归顺一样。对方选择了臣服,这时候要对他们进行妥当的安置处理。

降者脱之 :不主动归顺,劝降也不听,这时候也只能打了。战场上,打败了对手,对方选择投降。对于投降的人,要对他们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造和改编,以免他们口服心不服。

通过上面这样分类管理的察众心、施百务的操作,领导者基本上可以亲服任何人。威服者效力,亲服者效命。当一个领导,他所带领的队伍,下属都为他争死效命的时候,他的队伍一定是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的,由这样的一群人构成的组织,怎么可能有打不赢的仗呢?一支战无不胜的伟大队伍就建立起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陉之战: 韩信如何以少胜多打败赵国二十万大军?
战神韩信背水一战之谜
背水一战,韩信列阵出奇兵
背水阵“阵址说”(转载)
同样是摆设背水阵,为何韩信取得井陉之战大捷,徐晃却在汉水惨败
《前后汉故事(图文本)》 | 上(27 销毁王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