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中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小学课文

国务院决定自今年起每年的424日为“中国航天日”,因为在整整46年前,也就是1970年的424日,中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有一课就是关于这颗人造卫星的。卫星发射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翌年秋后,我们二年级时学的课文(河北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四册第23)《红色卫星颂》,是两首诗歌,或叫儿歌,现在还能背诵:


23.红色卫星颂 


红色电波震长空


天外响起《东方红》,

我国卫星上太空!

千秋奇勋功归谁?

伟大领袖毛泽东!


红色电波震长空,

特大喜讯心潮涌;

贫下中农绘宏图,

攀登粮棉新高峰!

 

红色卫星上天空


红色卫星上天空,

革命人民真光荣。

红色的讯号万人颂,

声声歌唱毛泽东!

 

克里姆林宫听到乐曲《东方红》,

赫鲁晓夫二世乱哄哄;

华盛顿听到乐曲《东方红》,

目瞪口呆——尼克松!


对于这一课,印象深的是这里面有几个生字:勋、讯、涌、宏、攀、姆、赫、盛、瞪。印象更深的是学习成语“目瞪口呆”时,老师作出表情示范:仰起脸、张着口,非常惊讶的样子。以至于后来一提到“尼克松”这个名字,就想起“目瞪口呆”。一年多以后尼克松本人来华时,我们农村看不到相关电影或电视报道,却能看到报纸头版刊登的他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发现与想象出来的样子很不一致。

在这里,我首次知道有个克里姆林宫。后来在电影和连环画上见到了它的样子。

今天看,发现了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几个问题:第一,卫星研制成功,功绩不是归之于科学工作者,也不是常说的“人民”,而是毛泽东一人。第二,说到人民群众的反应,只说“贫下中农”而不说工人和城市市民,看来这是专发农村的版本,也许城市版不这样。不过,也可能是城乡通用,因为我们也曾在课文里学过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的“马路”、“公共汽车”等名词。第三,不说当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而称之为“赫鲁晓夫二世“,也许是因前者音节太多,儿童读起来拗口;还有一个可能:“赫鲁晓夫二世”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即苏共领导集体,因为若是一个人,就不该“乱哄哄”,除非是指其心理。第四,与“克里姆林宫”相对的该是“白宫”,这里却是“华盛顿”,不工;如果下句非要用“华盛顿”,那么上句该是“莫斯科”。

当时美苏闻讯后是否真的那么震惊?看最近网上报道,确实如此。也许他们的感觉和今天我们听到朝鲜的相关讯息差不多。

从此,我们每天能听到广播里传来的优美悦耳的《东方红》乐曲。据说是用黄金编钟演奏的,其音质感觉与莫斯科广播电台(当时的“敌台”)的开始曲近似。那时不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是各省广播电台以及县社广播站,凌晨开始广播时,都是先播卫星上用的这段器乐曲,停顿片刻才是合唱《东方红》,而后者那个前奏不同于前者,是暴风雨到来之前轰隆隆打雷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毛泽东拍板上马“两弹一星”,确立了中国不可撼动的国际地位|钱学森|两弹一星
人造第一星过50岁生日 讲述背后鲜为人知故事(图)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奏响《东方红》,这背后有他的功绩
东方红一号卫星早就失去联系了,为何在太空飞了48年还在飞?
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 49年前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
47年前全世界都听这首中国电子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