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恶俗”名字背后的好书

   


    感谢公主给我推荐这本书,并且感谢蔡编辑送给新精英的这本书。在这里发表一下我的读后感。

    在“恶俗”的名字之下,有很好的见地。如果不是非要把巴菲特的大脑袋放在上面,并且把英文原名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翻译得这么恶俗的话,(我要翻译就翻译成《生命是啥样,全靠自己搞》)我也许会更快看到到并且喜欢他。 

    我的推荐主要源于下面几点: 

 

1.   这个人是巴菲特的儿子,但是却活成了一个作曲家。他从世界上最大财富的期待中走出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本书是他的经历。如果你希望成长为自己的的样子,一定要一看。 

2.   这个人不是心理学家(所幸),也没有上过什么 “正能量”的课程(万幸幸)。所以你看不到“创伤”啊 “积极心态”或者是“吸引力法则”等玄幻术术语,都是大白话。 

3.   哥们家里有钱,所以有机会遇到很多牛人,比如说读耶鲁的的悲惨故事,被家人胁迫做律师的姑娘等,还有一个狂折腾的杰夫两兄弟的故事,还都是很惨那种。别人顶多举几个关于贫民窟孩子如何牛逼的故事,但是他有一堆有钱人的凄惨案例。 

4.   如果你想了解自由职业者,一定要看一下。他是怎么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走过什么弯路,胡乱“撞”上 MTV的音乐制作,开始为《与狼共舞》做音乐然后又失去这个机会的。 

5.   哥们和我观点很一样,很多话都不用我讲了,出于小私心,努力推荐。哈哈。 


下面是一些摘录。 

  

事业机会如何出现?     

    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1981 年的一天,是我的好运降临的时刻。 

    那时候,我已经差不多独自生活了两年。我在积蓄上精打细算,维持到了我开始靠音乐赚钱的时候。我的下作还算不错,虽然它的收入少得可怜,而且是零零星星,完全没有保障。但我还是做得不错的,起码我私下感觉自己配得上 “工作中的音乐家”或者至少“奋斗中的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我之所以能能够保持忙碌,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几乎对任何音乐乐方面的工作作都来者不拒即使没有报酬。我写歌是为了学习歌曲创作的技巧。我为电影短片作曲是为了探索音乐和图像结合的奥秘以及如何用音效为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有趣的挑战,更是一个羽翼未丰的作曲家所依赖的生存技能。 

    我把赌注押在了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上面,同时在我有能力负担的情况下随时升级我的录音设备。我不仅在音频技术方面,还在视频技术方面一直努力紧跟最新的发展潮流。我把每一份工作都视为一份大学功课——不愧对于所学的知识,如果还可以附带薪水,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当时,我正站在旧金山的某个路边,洗着自己破旧的汽车。 

    我弹琴休息的时候就提了桶水,抓了一些海绵,到外面去洗车。那天风和日丽,是旧金山相当罕见的好天气,人们在外面散步,收拾花园,或者只是悠然静坐。一位与我仅有点头之交的邻居刚好路过,我在打肥皂冲车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我觉得自己有点像汤姆·索亚在粉刷囤栏。 

    我们聊了起来,谈话过程中他问我以什么为生,我告诉他,我是一个作曲家,正在自己奋斗。他建议我与他的女婿联系,他女婿是一个总需要音乐的动画制作人。 

    我抓住这次机会,去见了他的那位女婿和他的同事。他们确实有工作提供给我,但是坦率地说,这份工作听起来很令人失望。他们负责制作 10 秒钟的“动态广告”——个为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设计动态商标以及声音标识的超短广告。 

    10 秒钟?除了一串叮当声,你认为 10 秒还能做什么呢? 

    有线电视?说来奇怪,1981  年时的有线电视还属于边缘媒体,分布还不是很广泛,并且前景未卜。 

    还是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谁知道这东西到底会不会启动,会不会入户? 

    不管怎样,我接下了这份工作,有线电视频道不但启动了,还直冲云霄。这个频道被称为 MTV !  他迅速成了当时最热门的事物,并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化现象的代名词之一。 

    突然之间,很多电视运营商都想在视觉和音效上向 MTV 看齐。 

    广告商也希望他们的产品拥有类似 MTV 的图像和音效。甚至是电影界也受其影响,他们想要一些劲爆电音风尚。我非常高兴自己终于不用再无偿工作了!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自己洗车很值,如果不是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我可能会到专业洗车店去洗车,这样就永远碰不到我的邻居了! 

    不过,严肃地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还是学会了如何利用时间。 

    如果我曾试图追赶命运(仿佛命运可以追赶似的!)一定不能如此从容地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命运转机。如果不是无偿花费数百个小时摆弄我的录音设备,我不会摸索出自己的声音和风格。这需要耐心,而耐心又需要信任——相信美好的东西会以其自然的节奏出现在眼前。如果认为自己可以迫使节奏加速,那是一种傲慢愚蠢的行为,我所能做的只有做好准备。 

    究竟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我无法预知。另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以最优方式利用自己时间的态度是:谦逊。不得不承认,以我有限的认知经历,我无法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说得精确一点,我无法知道自己希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团队与自我的关系如何?   

    作为一个音乐创作人,他时常遭遇团队与个人意志的冲突: 

    在这种外界介入和期望所构成的压力面前,我会感到一阵焦玉虑,但我尽量不表现出来。不过我会口干舌燥,脑海里一片空白。我低看看熟悉的键盘,瞬间之中我竟对它感到如此陌生。通常我都会设乏法创作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这毕竟是我的工作,但是这个过程却异痛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能够轻松应对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历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心态调整过程,这种调整是经验使然,而非有意识的省思。最初几年中,每当别人要求我现场作曲时,我都把作曲过程看作一种对立局面。我被要求演奏,而作为客户的他在提要求。我被要求创作,而他可以随时发表评论意见。 

    然而,随着经验和信心的增强,我发现自己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既无益处也不准确。在完成当前工作时,不应该有我和他之分。重点是我们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我们是队友,而不是对手,我必须尊重他为这一过程所作的贡献。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放松并克服自己的局促不安。 

     我需要明白我的作品依然属于我自己,当我摒弃其专属性而承认其协作性时,或许它会更加属于我自己。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转变过程,是因为我发现所有的工作首先始于个人的努力。即使是对于带有明显协作性的团队工作,也需要先由个体做到最好,再与其同事齐心协力。 

     

“希望事情成真”和“我做好了准备”的区别 

    其中之一是人们有时会误以为许愿等同于做好准备。毕竟,严肃认真的许愿,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精力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有时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

   “希望某事成真”和人“准备好如何应对成真的愿望”是同一件事。这完全是两码事! 

 

    我希望,和我做好了准备,的确是两件差异很远的事情。 

    前者往往只是心怀好意(甚至是侥幸)的希望。而后者则需要为止做好能力的储备,做好时间的安排,做好放弃现在手上的一些东西的准备。 

    很多人过新年的时候希望“世界和平”,但是你可曾看到他为世界和平做了些什么?他愿意为世界和平放弃些什么? 

     

    事实上,期待“心想事成”让我们徒增痛苦——机会不来你会痛苦,但是机会来了,你是不是也会承受错失的痛苦呢?而为“希望做好准备”则让我们踏实——机会不来你也会痛苦,机会来了你会有更多机会成功。更加重要的是,即使你没有抓住,你也会获得比成功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内心的宁静,”因为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好了准备。” 

    幸运让人羡慕,勤奋让人尊敬。 

    幸运让我们惊喜又恍然若失,而踏实让我们宁静安然。 

   

父亲如何看待孩子的选择?   

    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已接受了音乐的召唤但还只能获得有限的收入,我到奥马哈去看望家人,并跟父亲做了一些交谈。在谈话过程中我试着向他解释我的志向、目标,以及我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事实上,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用这些谈话对自己解释一些事情,我在把父亲当作一面纠错镜,这面镜子可以收集那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并以清晰的排序反射给我。 

    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妄加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直到有一天,他在快要出门时随口对我说道:“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同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他就说了这些,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现在我仍觉得很珍贵。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当然,这种平等不是从经济收益的角度,也不是从对世界的影响而言,而是基于个体的志向。 

        

我所得的是什么?      

    有一个人名叫泰勒·马里,是一位诗人兼教师,他将提升教学神圣感视为自己的一项使命。我最近偶然看到了他的一首诗,诗中描述的是一个由各界人士参加的晚宴。人们在某个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将谈话转到收人问题上,于是聚会上有一名律师问这位教师的所得。马里出色地回答了这个句题: 

         

    “你想知道我的所得是什么吗? 

    我让孩子们学习得更刻苦…… 
    我让父母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本真和未来…. 

    我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心, 

    我让他们提问。 

    我让他们批评。 

    我让他们道歉并真心忏悔。 

    我让他们写、写、写。 

    然后找让他们产生好奇。 

    你想知道我的所得是什么吗? 

    我让世界因我而不同!你得到的是什么?” 

 

按照你的优势,还是按照你的内心? 

     

    在开始判断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做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灵剖析。我认为我们应该在选择职业或生活轨迹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出于真正的兴趣,还是是因为它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是否在选择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还是仅仅为了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决定?    

  

    再推进一步,那个所谓的竞争优势,又战胜了谁?我们躲在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里面,然后就可以不再面对自己的世界。 

    在我看来,那些啃老的、按照父母的要求规划的,那些沉溺于家长的游戏规则里面,不敢走出去一步的人,和有网瘾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游戏里面简单,好玩,且不容易死,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真实生活隐去,躲进那些虚假的生活里面去。按照游戏里面的规则来设置自己,同时还要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让自己开心,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原因,他们从未见到过真实的生活,他们不敢走出真实的生活,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生活有什么好处。 

      

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能做的,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真实的,发自内心价值观的生活。告诉他们其实走出来没有你们想得那么难,然后再帮助他们尝试体会一点点,真实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有一点好像我们的系统脱敏法:先试试看想象我们的旁边有一只猫,然后是想象我们膝盖上有一只猫,然后是尝试和猫共处一室,然后从自己的恐惧走出来,开始过自己真实的生活。 

      

关于自己的声音: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  

 

    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格伦米勒的故事》,其中他最欣赏的部分,就是当伟大的乐队长在发现“那种声音”时的痴迷。可能就是这种神秘的东西使格伦.米勒的曲或乐曲与众不同,让人一听便知。这种与众不同对于很多(也许是所有)音乐家来说就是一只圣杯-一想一下鲍勃·迪伦或艾拉·菲莎茨杰拉德——相信我,这真的来之不易。(即使是伟大的雷,查尔斯在他成名之前也是以模仿纳特·金·科尔开始职业生涯的。)…… 

 

     所谓的那种声音,就是自己的独特风格。毋庸置疑,风格对于讲师、音乐家,那些用独特方式表达世界的人来说,无比重要。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模仿。模仿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模仿让我们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时坚定的躲开一些其他的想法。 

     很多人希望一开始就确定“自己的方向”或者是“自己的风格”,这其实比较奇怪。如果一个风格和方向一开始就能够被确定,那一定是已经被别人实践过,那有怎么可能是“自己的风格”呢? 

     一开始,你不可能明确自己的选项。你大概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然后走过去,在你慢慢的寻找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找到自己的选项。 

     不要企图在离森林一百米的地方,就能瞄准一只鸟。你要做的事情是向着森林走——你至少没有奔向大海,这本身就很好,不是吗?——慢慢的多看一些鸟,让自己多体会一些,然后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只。 

 

 

【典你一下】每天回答一个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提问请 @古典+问题

点击关注#微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0首MTV音乐
与全球著名富二代恋爱,连续8年入选世界百美,她到底有多厉害?
几百首MTV音乐任你听——随意点击播放
我喜欢的音乐(MTV400首)
MTV音乐欣赏
超人气:宇宙宣言(Universe Manifesto)娱乐集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