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思想有哪些?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其主要学术思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阴阳五行学说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应用于各个方面,《内经》作者成功地把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应用到医学里面来,把哲学和医学密切交融在一起。首先它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对立原则进行的。正如《灵枢·本神篇》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因而人体生理现象都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故对立统一的协调,就能维持人体生命健康。假如对立统一遭到破坏,人体就出现病理状态,如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最后亦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其次,它还指出,阴和阳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为用,互为其根。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都指出阴阳两方面,必须保持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关系,人体才有正常活动。

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主要从其“相生”与“相克”和“生克制化”等方面,来说明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并且是维系事物正常发展不可分割的根据,正如《素问·宝命全形篇》所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二、整体观念

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个统一的整体,体内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生理、病理、脏腑和经络各个方面。如《素问·痿论》云:“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骨髓。”说明五脏与形体方面的功能联系。

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然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生理密切关系,不完全是和自然变化之适合,主要是人体的机能善于适应它。《素问·生气通天论》曾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生理机能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之做出相应的变化。

三、动而不息的运动观

《内经》认为物质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之中不断运动的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又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指出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并反映了事物由新生,发展,到灭亡的变化过程。“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臭。”《素问·脉要精微论》进一步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一年四季的阴阳运动,影响到人体,血脉亦随之而上下运动,其脉在外形象为规、矩、衡、权的不同。因此动为生命的源泉,唯有不息的运动,才能变化无已。

以上阴阳五行学说、统一整体观、运动观贯穿在整个《内经》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脏象、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中,却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验并为实践所验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阴阳
阴阳学说中的奥秘,《黄帝内经》来解读!
中医基础----医源世界
中医阴阳学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阴阳五行学-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