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后:国人苦流量造假久矣

从素人分享心得,到明星入驻“带货”,近几年,小红书的“种草笔记”斩获了不少女性用户,甚至有人感慨:“爱上一片草原,就怕兜里没钱。”然而,近期不断曝光的黑幕,可能会让你看清真相——你爱上的可能是一片“假草原”。因为,让你“种草”的购物分享笔记可能并非来自真实用户的亲身体验,而是由专业写手按照商家需求“编造”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红书平台上的购物分享笔记存在代写代发、刷量、提升搜索排名的现象,其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再次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红书首次因为“种草笔记”造假陷入舆论风波。此前,就有不少媒体曝光,付费代发小红书已经常见到形成了一条固定的灰色产业链,只要在某宝搜索“小红书代发”等关键词,你就能看到大量中介代理提供这样的服务,而这些灰产服务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报价体系。

对于媒体揭露的小红书“种草笔记”作假乱象,小红书3月14日曾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回应,2019年1至3月,小红书反作弊技术团队处理涉及黑产账号138万个,作弊账号38万,作弊笔记121万篇。小红书正在不断搭建更先进的反作弊系统,以更完备的技术+更合理的社区规则捍卫社区生态。

而造假的“种草笔记”也没有逃过工商部门的法眼。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今年小红书APP的运营者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已经收到了6张罚单,其中罚款处理4起,警告处理2起。2月,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违反广告法发布虚假广告,罚款3万元;3月,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因为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公司被罚款3万元。

有观点指出,对于像小红书这样的主打真人UGC的种草平台来说,如果大量标榜的真人UGC都是商家们的付费广告、虚假种草成为常态,那么小红书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小红书主打的种草笔记也就会沦为“套路”笔记和智商税。

事实上,不只是小红书,网络流量、数据造假,在电商、自媒体乃至其他各行各业都早就不是秘密,从电商刷单到微信阅读量注水,再到专门提供刷单、刷流量造假服务的网店和商家,但凡有流量的地方,就都可能找到造假、刷单的痕迹。

尤其是在影视业,此前有潜规则推上风口浪尖。自此,“刷流量”的行为似乎再也无法维持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象。

去年8月,央视《焦点访谈》再一次报道了电商刷单现象,刷单的内幕被赤裸裸地摆放在大众眼前。 根据爆料者的说法,全网排名毒瘤倒逼企业去作恶刷单,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

事实上,“流量造假”对各方面的“锈蚀”远比想象中严重。一旦被贴上“数据造假”的标签,商誉和诚信度就会被大打折扣。这不仅关乎平台的价值观,也关乎整个行业的前景。此外,“刷流量”造假,更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伤害,使得整个行业局部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

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靠刷流量存在的流量思维玩法,早已进入畸形怪圈:流量造假,使得这样的思维和模式陷入恶性的低层次竞争之中,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都受到损伤。刷量现象可牵涉到产品运营方、投资机构、流量平台、广告主、用户等多方利益,环环相扣,论其忽悠了谁如同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从互联网商业的历史来看,当刷流量成为一个行业的规模化黑色产业的时候,当一个新兴模式开始频繁陷入流量造假的时候,也证明这个模式即将进入淘汰和洗牌的“寒冬阶段”。

从法律角度来看,“刷流量”、“代写”等行径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涉嫌违法甚至犯罪。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今后除了对经营者自己产品的虚假宣传外,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虚构荣誉等行为,也将受到严厉查处,“网络水军”等不法经营者将依法受到处罚。同时,今年已经开始实施的《电子商务法》也已明确禁止刷单造假。

只有对践踏规则、肆意敛财的“刷流量”造假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进行依法打击,并且适当考虑刑法惩处,其示范效应才能对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行业生态起到长远的积极作用。

要拒绝这类造假乱象,需要整个互联网合力,从全平台到全产业链,从线上到线下无缝衔接地去治理。此前早有互联网人士指出,当前界定刷单、刷榜等人为操纵流量的做法,在技术上并没什么难度。关键是平台自身要摆正态度、承担起责任,把监控异常数据、屏蔽造假空间的相关投入,纳入平台运行的必要成本。

互联网造假乱象之所以像毒瘤一样难以根治,与违法违规的成本低,有着直接联系。平台必须强化对造假产业链的治理和追责,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才能让其不敢造假。

在此,不得不提到亚马逊。在打击流量造假问题上,亚马逊自前年就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式来打击刷单者,人工智能会从MAC段,IP流量,产品转化率,Review评论比例,买家页面停留时间,买家账号新旧程度,物流跟踪信息准确性等多个角度,通过智能分析交易数据,将有可疑订单再转到专门的人工部门排查。一旦发现造假,就彻底封杀整个店铺,不给半点机会。尽管这样并未完全消灭造假乱象,但亚马逊在对待造假问题上的决心和手段,却值得学习。这也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应当坚持的红线。

此外,很多领域的流量造假,也是直接受某种畸形利益分配机制的鼓励。像明星上热搜就意味着身价,阅读数据就等于“估值”,无论是从营销角度还是从投资角度来看,拥有流量就等于拥有了真金白银,这自然刺激了相当一部分人“铤而走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升级和丰富评价体系,告别“唯流量”倾向,才能铲除流量造假的生存土壤。

国人苦流量造假久矣。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应该有底气和能力对数据造假说“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中的海市蜃楼:流量造假是如何扭曲、蚕食网络营销业的?
小红书第N次被点名,从标记我的生活到窃取我的生活?
小红书让种草成为营销新解法
3·15聚焦 | 2021年互联网广告异常流量形势依然严峻
小红书回应“种草笔记编造”:已报警、零容忍
KOL投放实操指南丨小红书品牌投放制胜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