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轮复习进行时|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一、注重积累,准确识记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吏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答案 C

解析 “科举”起源于隋朝。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答案 C

解析 “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 C

解析 “人定”在“黄昏”后。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答案 D

解析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答案 A

解析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答案 C

解析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精要点拨

1.明确范围,知晓途径

据目前较权威的说法,它应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数量词、古代计时单位、古代少数民族称谓、文化现象等。合起来总共主要有四大类(按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说法):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1)教材内容及注释。这是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考试取材的主要途径。如《过秦论》中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滕王阁序》关于官职方面的知识。

(2)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3)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2.分类积累,准确识记

古代文化知识面广量大,积累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特别需要分类归纳整理,如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二、了解试题特点,讲究解答方法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答案 D

解析 “除”“拜”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答案 A

解析 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最长的是万历)。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

答案 B

解析 录取者称为“贡士”。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唐顺之的)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唐顺之的)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三十二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别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答案 C

解析 “察茂才”“举孝廉”与“征”“辟”不一样,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精要点拨

1.了解试题特点

(1)随文命题,所考文化知识是附着在文中专用实词上的,实际上就是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这个实词是专用的,含义是指向文化内涵的。

(2)难度不大,以识记为主。

(3)选择题型,“三正一负”,即使是负项(不正确的一项),也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词语有误。因此,设误点极其细小。

2.掌握解答方法

(1)细心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尤其关注词语中有关人、时、职(职务、职责范围)、名(名称)等相关因素,这是命题者设误的常见点。如2016年全国乙、丙两卷都是在“职”上设误,乙卷关于“有司”的解释,实际上是扩大了“有司”的职务范围;丙卷对“礼部”的解释,也扩大了职责范围,把本属户部的“土地、户籍”职责放在了礼部中。

(2)结合文本,合理推断

部分选项的设定与原文及相关背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题时可结合相关信息进行推断。如某选项中有“刺史,古代官名,自唐设立”的说法,而选自《南史》的阅读文本中有“(崔祖思)年十八,为都昌令,随州刺史垣护之入尧庙”的句子,可见“刺史”这一官职最晚也应出现在南朝,在唐朝之前,所以选项中“自唐设立”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3)同做其他选择题一样,用好排除法和认定法。

对点精炼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答案 B

解析 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答案 B

解析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答案 A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答案 D

解析 “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解职”一词,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答案 C

解析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为“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为代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D.“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答案 D

解析 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高考文化常识专练 文化常识五年真题汇编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模拟题整理版(精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检测题(一)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