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初的战争刺激了火器大发展,之后火器技术却因社会安定逐渐停滞

引言

在网上总是能看到网友们激烈讨论中国火器技术何时落后于时代的问题,以及对明朝火器的优劣问题争论不休,本人腰小胳臂细无意加入他们的口水战。

但不可否认的是,至明中期时,明王朝所拥有的火器已经落后于欧洲各国了,需要引进外来火器技术才能满足战争需求,所以我认为与其关注明王朝火器的优劣问题,倒不如来分析一下明初期繁荣发展的各种火器技术为何到明中期时就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怪圈,甚至还出现了技术倒退。

明军士兵

明初期诸多战争需求促使火器技术迎来大发展

对于明朝火器技术在早期得到大发展,在明中期却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象,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火器技术之所以在明王朝初期(包含朱元璋未称帝前的那段时间)得到大力发展,其种类、在战争中使用的规模都远超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明军有着相当多的战斗任务和危险的“生存环境”。

一种火器

不管是和敌对势力的起义军作战,还是和元朝朝廷军队作战,为了获得战斗优势和胜利,明军士兵们对火器都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战争逼得人们不得不列装各种威力强大、上手简单的火器,于是火器技术和战法应用都出现了“大爆发”。

在1359年的绍兴之战中,朱元璋为了击败势力雄厚的张士诚部队,让其部下在战争中使用了金属弹丸、火箭和铁炮等诸多火器。其中用火铳(管形金属火器)发射金属弹丸射击目标还是人类历史上的首例,此前的火铳基本都使用石弹,其威力远不如金属弹丸。

火铳

从明军对金属弹丸的首先使用来看,可见这一时期,朱元璋手下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火器制造技术,否则也不会使用对枪管损坏较大的铁弹丸了。

ps:石弹易于生产,重量较轻,对枪身的作用力小,不易损坏枪管。

火器

除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外,其他起义军部队也都大量使用火器混战,毕竟与需要长久训练的弓箭相比,当时的火铳虽然有效射程短,但杀伤力却很可观,还容易上手,对于缺少系统训练的起义军士兵来说堪称是最好的武器了。

一些拥有大量火器的起义军部队还搞出了火铳集群齐射冷热协同轮射等战术战法,将火器战法迅速发展壮大。不过,他们的火器研究和规模还是比不过朱元璋,顶多比元末的朝廷军强一些。

在当时的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的部队堪称是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军队曾多次大规模(数以千计)使用各种旧式、新式火器作战,在攻城、守城和水战(炮舰对轰)中都多有运用,一些诸如火龙枪、火铳、大小将军筒、铁炮、神机箭、火蒺藜和“没奈何(燃烧性火器)”等火器列装的极多,连不同武器所需的火药配方也摸索出了许多种,因此人们将元末的这一时期称为早期火器作战史上的一大亮点。

火器

不过当时的火器技术虽然出现了大发展,但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明军的火器还无法适应所有战斗。比如,与在南方和其他起义军和朝廷军队相互征伐时相比,朱元璋的部队在北伐时所用的火枪数量和规模就少了许多,火器对北伐战争的影响并不大。

这是因为北方多平原和野战,而在野战中,早期火器大多无法发挥出威力。

以火铳为例,这种管形金属火器的威力虽然很大,但是因为枪管短小、气密性差等原因使其有效射程较短,装弹方式的落后也使其射速很低,根本无法与弓弩相比,在面对敌军骑兵时非常被动。

明初火铳

北方明军大规模装备和使用火器,还要等到明朝平定长城境内的元朝残军和地方割据势力以后的数十年里,当时北方明军部队的火铳兵人数已经慢慢达到了军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而在对云南割据势力的征伐过程中,明军还开发出了火器连续射击之法——三段击,这是一种强大的火器作战之法,常常都能将叛军压制的抬不起头,帮助明军取得战争胜利。

1388年,明军大将沐英,为了对付云南叛军,让士兵们手持火铳和神机箭排成三个行列,当敌人靠近时,第一排的火铳兵首先开枪射击,然后退回行列最后一排装弹做好再次射击的准备,同时第二排的火铳手上前一步,在原先第一排士兵的位置举枪射击,然后也退到行列最后一排装弹,之后以此类推,达到连续轮番射击的目的:

“军中置火铳、神机箭尾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

这种火器战法很有效,能极大发挥出明军火器的威力,同时,这也是世界首例对三段击的详细文字描述。

明军火器技术逐渐陷入停滞

在靖难之役时,南军的火器装备率和使用率还远超北军,其火器之威给朱棣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促使朱棣在北方军队中大规模推广火器和设立神机营等高度火器化部队的动力之一。至此,明朝的火器发展又来到了一个高潮,其数量、质量、战术运用等方面比之前都有着长足进步。

永乐时期的火铳上增加了火门盖

在当时,一种名为“木马子”的东西被人们运用了起来,这是一种硬木制作的火铳附件,用于放置在火药和弹丸之间,以堵住火药撒漏,还可大大增加火铳的气密性和射程,这种不起眼的小发明,使永乐年间的火铳威力比洪武年间的火铳威力强了很多。

明军火器

但朱棣虽然对火器很重视,还设立了成建制的火器化部队——神机营,可是从总体的社会环境来看,随着靖难战争(1399年~1402年)的结束,在朱棣夺位称帝后的明军部队,除了镇守边陲地带的边军外,大多数部队的作战任务慢慢减少了很多,卫所军户制度也开始遭到破坏,许多卫所兵都成了军官们的佃户,甚至被私役为奴。

事实上,当时除了西南边疆和北方草原地带外,明军已经很少再遇到大规模的战事了,在明王朝的基本盘内,如黄河两岸、长江南北等地,中高烈度的战争基本绝迹。而北方边军很多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作战任务,经过朱棣数次北伐,蒙古人对明朝的战争多以小规模袭扰战为主,而即使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前后所花费的时间也没有多长,且还都得到了较为妥善地解决。

当遇到小规模的战事时,明军凭靠已有的火器和体量就足以碾压或是维持,因此没有了战争的刺激,明朝廷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花费巨额军费大规模研制和替换武器。

明军火器

明军火器最初都是由中央政府专门负责生产、调配,由诸如宝源局、军器局、兵仗局等机构的匠户负责制造,同时明政府严禁火器技术外传,也不许民间进行火药原材料贩卖,之后为了方便边陲地带及时补充消耗,在供给不足、不顺时,才允许边镇地区自行制造火器和火药。

缺少了朝廷的支持和拨款,以及军队对新式火器的需求,官办工坊陷入怪圈,没有太多动力去研制新式火器,只能继续生产制造已有的火器装备军队,或是对某些火器进行微小的设计更改,所以明初至明中期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明军部队中的火器装备率上去了,但却没有增加太多值得一提的优秀新式火器,诸如三眼铳等火器也只是对已有火器进行改进罢了,并无让人眼前一亮。

明军士兵

同时受朝廷法令的严禁,民间对火器的研究也处于低谷,所以不难理解中国的火器技术至明中期时会出现“停滞”现象了。而且有意思的是,受限于明朝落后的匠户制度,到明中期和后期时,即使是吸纳了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种种技术,明军的火器制造技艺却还是出现了“倒退”,其制造的火器质量甚至连明初时都比不上!

明军火器

不过这并不是明朝工匠制作不出优质火器,而是被明朝政府落后的匠户制度拖累了,关于这一点,当时的明朝有识之士们都深恶不已。明后期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桢便直言本国火枪比不上海外火枪,认为这是朝廷制度腐朽造成的恶果: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明军士兵

在落后的匠户制度下,官府分发给火器工匠的原材料经过大小官员的层层剥削,到最底层的工匠手中时,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官府在购买火器时却又用极低的价格购买,让工匠们连辛苦钱都挣不上,因此火器工匠们常常把质量最差的火器上交给官府应付官差,把优质的火器则卖给商人,甚至是销往海外赚钱。

火器

更有甚者,因为生活不下去,许多匠户纷纷选择逃亡,天顺十年(1460年)时,官方统计了一下匠户情况,发现官属工匠已有逃亡者多达三万八千余人。

因此,不难理解至明中期时,明军的火器质量下降,在性能上还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火器了,对此,赵士桢也进行了细微分析:

“(本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一种炮类火器),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膛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明军士兵

后记

在明初期到明中期的这段时间里,明军并没有诞生什么性能优秀的火器,但随着倭寇、叛乱、民变和蒙古袭扰等战事的增多,明军的火器装备率逐年提高,火器早已是明军部队中非常常见的武器了。在这一时期,欧洲航海家们为了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以及东方的特色商品,如瓷器、茶叶和丝绸等物,纷纷远涉重洋开辟新航路前来东亚,跟着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欧式火器。

最早在1505年时,到达中国沿海的葡萄牙船队就携带有大量火器,据文献记载有:大铁炮27门,鹰炮18门(其中铁质14门,铜质4门),配有3子铳的佛郎机468门(其中铜质316门,铁质152门),托架大炮53门,钢鸟枪80支。

明朝火器实物

但当性能优秀的新式火器到达中国后,刚刚接触的明军并没有立刻研制。

反倒是密谋的造反的宁王朱宸濠为了能够造反成功,特意派遣手下到广东学习佛朗机炮等带有西方设计理念和样式的新式火器制造之法,并加以仿制,但随着宁王的快速兵败(只坚持了43天),这些新式火器并没有在明军中普及开来。

明代佛朗机炮

等到后来战事增多,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有了新需求的明军才反过头来虚心学习,据文献资料记载,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驻守南京的明军士兵便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鸟铳(火绳枪)了,其制造技术来自于屯门之战(1521年)和西草湾之战(1523年)缴获的葡萄牙火器。

明代士兵装备

在这一时期,火绳枪、佛朗基炮和红夷大炮的制造技术逐步被明军所掌握,民间也十分流行,在技术和规模上并没有落后同时代欧洲太多,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一年,明政府便制造了一万把鸟铳(火绳枪)装备军队。

明代火器

此时,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快速提高,可是在质量和火器运用的战术战法上,明军受限于腐朽的体制却没有学得精华,还处于落后阶段,而缺少了正确的战术战法和对火器质量的严格把控,新式火器所能发挥出的威力和作用大打折扣,给人留下了明军火器落后的印象。

明代士兵

当然,这其中也有当时西洋战法并不完善可靠,还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训练成本的缘故。并且,明军也不是完全不能一战欧洲火器战法,在郑成功与荷兰人的战斗中,面对精锐的郑军士兵,即使荷兰人摆出了大名鼎鼎的莫里斯方阵或是手持先进火器进行小规模冲突时也常常落败,让战前号称一个荷兰士兵就能够击败25个郑军士兵的狂言成为了笑谈。

郑军精锐——铁人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军无法大规模列装火铳和火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郢都故事•旗哥谈史1】开枪不会瞄准?近代中国军队的奇葩战争
号称无敌的蒙古铁骑,为何屡屡败给朱棣?朱棣:我有三大王牌
抗日游击队打鬼子的多膛速射炮:欧洲军队表示惊讶!
解放战争的没良心炮,还有个日本亲戚?战国时代“千人杀”棒火矢简史
它改变了战争,火绳枪的起源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