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麦肤?可能是黄疸型肝炎!<爱中医151期>

皮肤看起来偏黄,有人戏称“小麦肤”;不要以为这是正常的,往往有这类皮肤的人都比较能吃,但是排便感觉却很不爽,右肋也会疼,心中特别烦;严重时会被确诊为黄疸型肝炎!在古经方中有一剂被称为“茵陈蒿汤”对此类问题效果很棒,可以免去了打针的痛苦;到底茵陈蒿汤是什么样的古方剂呢?

 “古经方‘茵陈蒿汤’”

【课程要领】

张仲景的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18克,栀子12克,大黄6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作用:清热利湿退黄

解决: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者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者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者滑数有力。

基本加减: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肋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条文:

1、《伤寒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3、《金匮要略》:“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伤肾,趺阳脉紧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茵陈蒿汤的加减应用:

1、脂肪肝合并尿道炎或者妇科炎:茵陈24克,栀子18克,生大黄4克,炒苍术20克,炒黄柏20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车前子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8克,柴胡12克,山楂12克,干姜12克,陈皮10克,泽泻15克,生麦芽15克,甘草梢10克,制附子10 克,6付。

<警告: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制附子以10克为准,如果超出10克,需征得当地医生签字许可,没有签字许可不可私自提高剂量。>

2、急性黄疸型肝炎:表现巩膜甚至全身黄染,心烦口渴,恶心欲吐,两肋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湿热,解毒退黄。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板蓝根30克,五味子30克,虎杖20克,贯众20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3、皮肤黄黑:皮肤黄黑、大腿根部有黑肤、没有饮酒,但有脂肪肝。茵陈18克,栀子10克,生大黄4克,茯苓30克,党参20克,柴胡12克,山楂10克,干姜10克,炒苍术30克,桂枝10克。大便溏稀加制附子10克,大黄减为2克。

<警告: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制附子以10克为准,如果超出10克,需征得当地医生签字许可,没有签字许可不可私自提高剂量。>

说明:阴黄的人可以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加制附子1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0克。

<警告: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制附子以10克为准,如果超出10克,需征得当地医生签字许可,没有签字许可不可私自提高剂量。>

【课后小福利】

1、肛门湿痒

百部20克,蛇床子15克,熬水洗肛门,早晚各一次。

2、脱肛

先吃补中益气丸,吃一个月后如果不见效。再用:枳壳4克,厚朴4克,苏叶3克,乌药3克,香附1克,陈皮3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探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茵陈蒿汤
岳美中治肝炎医案,前面用的茵陈蒿汤、栀子...
黄煌:一个你不得不知的经方——茵陈蒿汤
中医传统名方之茵陈蒿汤
伤寒论类方【栀子汤类方】
二月茵陈五月蒿,黄疸重用功效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