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 文

作者|王子俊

       有个笑话,说是有个书生,需要写篇文章。急得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捶胸顿足,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痛苦地折腾很久,仍然做不出来。他老婆看了,就调侃道,相公,难不成你做篇文章,比我们妇人生小孩子还要难?书生答,唉,夫人有所不知啊。你们妇人生小孩子是肚子里本来就有,我作文是肚子里原本啥也没有啊。

       学生时代的时候,往往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有一个文言文的笑话,是这样的:吾表兄,初学文,屡试不第;后学武,校场习箭,眇人一目,系狱数年,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短短几十字,概括了这位老兄悲催的职业生涯。看来学武有风险,需谨慎啊,在练武场学射箭,没射到靶子上,反而把人家的眼睛射瞎了一只,这老兄眼神儿忒差劲,恐怕近视散光。学医风险更大,配药剂没有人家屠呦呦的本领,反倒直接把自己给“卒”了。相较之下,学文还是稳妥安全的,最多考不上罢了。

       文言文就像陈年老酒,香醇甘冽,言简意赅,以少胜多,风骨凛冽,滋味醇厚,稍微粘唇,足以把人醉倒。文言文又像老腊肉,一字千金,越嚼越香,耐人寻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等等,就很有嚼头,翻来覆去嚼不烂,绕梁三日,余味悠长,滋养了人们几千年,至今仍然极富营养,不啻为肚子里空乏的文人们的醍醐。《古文观止》以及唐诗宋词楚辞汉赋也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腊肉吃多了,迟早会长成自己的肉肉。

       鲁迅的文章,味道自然是特别的。对于有些人对鲁迅的攻击,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张爱玲曾经用美食比喻美人:“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那么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所谓粉蒸肉,特点就是香软、粉嫩、香而不腻;所谓糖醋排骨,大抵就是骨感、酸爽。其实,张爱玲的文章就像粉蒸肉,香香糯糯,十分丰腴,风情万种的意蕴掩映在繁复妥贴的文字之下,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若非细品过《红楼》《金瓶》那样盛宴,定然吃不惯《沉香》《倾城》这等佳肴。

       鲁迅的文章则像糖醋排骨:“我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奔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时候的鲁迅写文章,文章肯定是用钢笔写就的,一字一句的写,一笔一划的写。《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不是蘸着墨水写的,是和着血和泪写的。那些文字,就像匕首投枪,刀刀见血,一剑封喉。那些文字,也像糖醋排骨,半文半白,半肉半骨,鲜香浓烈,解饥解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满足了人们对文字的所有渴望。

       鲁迅笔下功夫厉害,在“吃”上也不落空。据说鲁迅在北京生活期间,身为大学教授,一年工资多到可以在京城核心区买房,请佣人,雇司机。写文字之余,他到处寻摸好馆子吃好吃的。鲁迅爱喝酒,每顿饭必喝酒,尽管酒量不大,但经常喝得酩酊烂醉。鲁迅还很喜欢当时北京广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曰“三不粘”。

       鲁迅的文章,像浓香型的高度白酒,入口甘冽,香气高扬,不知不觉已经啜饮很多,很快让人酩酊大醉。很难形容读鲁迅文章的感受,汗流浃背,切肤之感,可以破愁解闷,可以益气养心,可以浇胸中块垒。“文气”很足,滋味很浓烈,识别性很好,“品牌价值”很高。总之,单看一段文字,哪怕仅仅是一小段,看那种句法的结构,行文的气概,文字的神韵,就知道是鲁迅写的。就像豹子的斑纹,只须瞥一眼一片皮毛上的斑纹就知道,这不是一只温顺的小猫,是一只威猛的雪豹!

       三怕写作文,也是很多人的通病。记得小学的时候写作文,要形容一个小姑娘,一定是红红的脸蛋,像一个大苹果,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形容一个大爷,一定是满脸皱纹,花白的胡子,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写一次劳动回来,文末一定要感慨,劳动多么光荣啊!初中的作文,一定要多拽成语,一定要多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多编造一些励志故事,末尾一定要胡编乱造上一段豪言壮语,这样老师才会给高分。这种低洼作文,最多算乏味的白开水,没有味道更没有营养。

       有位盲人会闻味道识文章。有个书生想考考他,就拿来一本《水浒》让他闻。他一闻,说:嗯,有些江湖气。然后,又拿了本《三国》给他闻,他一闻,说:嗯,有些刀兵气。然后,又拿了本《红楼》给他闻,他一闻,说:嗯,有些脂粉气。最后书生信心满满拿来自己的文章给他闻。盲人一闻,摇头道:啊,有些屁气。

       有位仁兄多年在机关写材料,也就是写一些命题作文。如果有人问他干啥工作的,他总是回答,少壮不努力,老大写材料。如果有人问他最近忙啥,他总是说,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材料。这种公文类型的命题作文的好坏,往往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往往以领导的好恶为标准。有的领导爱用排比句,喜欢引经据典,整点儿歇后语,搞点儿传统文化。有的喜欢数字,某指标增长了百分比,横比增长了百分比,纵比增长了百分比,标题爱用7541、8572,搞得跟普洱某茶的唛号一样。有的喜欢哲学名词,西化概念,什么彼得原理,木桶理论,墨菲定律。还有的现有的词汇用不好,却独创了很多新词语,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有的喜欢清淡味,有的麻辣味,有的重口味。所以这种文章是给特定的对象使用的,针对性特别强。可笑的是往往写了很厚一叠纸,领导一看,只在第一个字的前面和最后一个字的后边,各划了一个中括号。末尾批了两个字:“重写”。

       还有位仁兄,多年写材料,已经是个骨灰级的老油子了。一次喝酒,遇到一位同行老弟。两人煮酒论文,酒酣耳热,谈起写材料的甘苦,惺惺相惜,感同身受,相见恨晚。仁兄掏心掏肺,谆谆教导说,贤弟,你既然写材料,一定要写到领导心里去啊。贤弟答,哥啊,我倒是经常写到领导肺里去呢。

       那时候领导每事儿亲历亲为,凡事儿要形成材料,拿个方案,弄个讲话,搞个通报,改材料是重要的工作。往往是秘书写个草稿,领导在上面用钢笔修改。在改到第八十一稿的时候,往往离定稿就不远了,最多还有十万八千里。

       有一年发生了校园伤害的恶性事件,震惊全国。凶手被抓后,大家都义愤填膺,纷纷喊杀。

       有位常年写材料的仁兄,正义感极强,阴险地说:“这样最大恶极的罪犯,抓住了,不能直接枪毙他,太便宜他了。”

       有吃瓜群众好奇地问:“那咋处置他?”

       “让他写材料。”

       ——本文刊载于2021年《北海道》秋季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讲座 | 高考新课标改革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影响 (下)
语文学习上的“三怕”该如何克服
【谜语故事】—书生胜武生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每日小古文》每天八分钟,扎实打基础
语文“童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