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造光合作用

人造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指的是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人造光合作用就是人工模拟实现光合作用这一过程。
目录
展开

简介

(图)人造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叶绿体收集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首先是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但这只是最终结果,整个过程一开始是将水和二氧化碳气转化为氧,自由的质子和电子。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两个化学反应,叶绿素分子失去两个电子,水分子发生分解。尽管光合作用在各种教科书中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但是想人工实现这一过程却绝非易事,主要的问题在于缺少有效地电解水媒介,在植物中充当这一媒介的是叶绿体。

众所周知,水能够电解成氢和氧,但整个过程毫无意义。为了提高这一性能,化学家们提供了能促使反应在更低电压情况下进行的催化剂。目前只有钌和能充当这种媒介,当然这两种金属都很昂贵,除此之外,反应要进行还需要特定的温度条件和气压。

模拟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的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进入了科学家的视线。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复制绿色植物分解水的方式。利用化学方式,科学家早已能够完成水的分解反应,但这些化学反应条件非常苛刻,温度很高,溶液具有腐蚀性很强的碱性,而且催化剂需要用到铂等稀有而昂贵的化合物。丹尼尔的设计就像光合作用一样,分解水的反应在室温下就可进行,溶液也没有腐蚀性,更重要的是催化剂非常便宜,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氢气和氧气。

最新进展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09年3月12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找到了可使光合反应顺利进行的特殊催化剂。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期望彻底弄清光合作用的奥秘,使人工光合作用能大规模用于生产和生活。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日前在实验室内再现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光合作用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并产生了可供燃烧的氢气和氧气。该实验的意义在于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能够被人类利用,这种技术将引发一场太阳能使用革命,并补偿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这两名科学家名叫诺塞拉(Daniel Nocera)和卡南(Matthew Kanan),他们找到了一种简单实惠的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氧气,这种方法的原理和光合作用差不多,只是将太阳能转化了可燃烧的氢气和氧气。

催化物

研究人员已发现,特殊的蛋白质“光合体系Ⅱ”作为催化剂载体,起催化作用的是一种含锰的生化酶。在没有绿色植物这个光合作用载体的情况下,人们期望找到一种人工催化剂以替换“光合体系Ⅱ”。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是找到了高效的催化剂——氧化钴纳米颗粒,实现了高转化率的光解反应,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

这个系列实验是在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太阳神”太阳能研究中心完成的,该研究中心由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创立。他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主要参加者是研究中心主任海因茨·弗雷和他的博士后、旅美华人学者焦锋(音)。弗雷介绍说,光解反应对催化剂要求极为苛刻,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后,他们发现氧化钴纳米晶体既高效又快速,反应持久,也容易得到,正好能满足要求。

最开始,他们用毫米级的氧化钴颗粒做实验,效果不理想。后来改用纳米级的氧化钴颗粒,欣喜地发现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弗雷表示,使用氧化钴纳米“团簇”(多个纳米束组成的团状结构)做催化剂的反应速度是毫米团簇的1600倍,每个团簇每秒约能裂解1140个水分子,反应功率(指每秒吸收的能量)与地面附近的太阳辐射能相当,约为每平方米1000瓦。

前景

(图)原理

虽然找到了理想的催化剂,但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偶然之中的意外收获,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催化效率。

研究人员使用较普遍的介孔矽(中间有孔洞的二氧化硅晶体)作为氧化钴载体,通过一种“湿性注入”的技术将纳米束植入其中。最理想的情况是直径约为8纳米、长50纳米的团簇,团簇中的纳米管互相连接,弯曲成直径约35纳米的球体。但当使用其他形状的纳米团簇时,催化效率就又大大降低。弗雷猜测说,纳米团簇的形状可能对催化反应起决定作用。目前,弗雷与焦锋正在进行进一步实验,试图探明其中的机理。

弗雷与焦锋的研究成果无疑给人工光合作用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在这之前,主要研究重点放在催化反应过程上,高效催化剂一直未能找到。弗雷表示,无论从催化剂的易得性、纳米团簇的稳定性、反应中所加的电压,还是酸碱度、温度方面来说,氧化钴的催化效率已同“光合体系Ⅱ”相当。研究人员的下一个任务是,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太阳能能量转换系统,将反应产生的氢气以无污染的方式转化成能量。

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研究人员并不认为绿色能源近在眼前。“每日科学”的文章分析说,目前人工光合作用面临着三大难题:如何捕捉太阳能;如何以电子的形式将太阳能转运到反应中心;如何在光合作用的循环过程中补充电子。其中前两个难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至今还不知道如何解决第三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弄清光合作用的反应机理。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是在叶绿体内进行的。叶绿体吸收光子,并传导给叶绿素,使它释放出高能电子,用于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叶绿素分子每丢失1个电子,催化核心就会从水分子中抽取1个电子为其补充。这样,经过4轮电子转移,两个水分子转化为1个氧气分子、4个电子和4个氢离子,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但在人工过程中很难实现电子补充,研究人员希望,在循环过程中将这一难题尽快攻破,到时人类就能像植物一样,将太阳光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于“人工光合作用”的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是现有催化剂的245倍
氨分解纳米钴基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四苯基钴卟啉配合物CoTPP的电催化产氢性能介绍
碳纳米管的制备与应用
可不可能存在一种高效催化剂在常温下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摘取“化学的圣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