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踪迹|苏轼守颍著诗文 虽大手笔不厌改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而苏轼作为北宋时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诸多诗文作品等创作时也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有修改,甚至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东坡守颍时的两个事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记载:薳尝于欧阳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译成白话则是:何薳曾在欧阳修的孙子辈家得到苏东坡先生的几篇诗稿。东坡先生在《和欧阳叔弼》(全题《欧阳叔弼访,诵陶渊明事,叹其绝识。既去,感慨不已,而赋此诗》)诗里面,有“渊明为小邑”,就把“为”字圈住,改为“求”字。紧接着又涂去“小邑”二字,改作“县令”两字。连续改了三次(三个字),才成为现在这样的句子。至于“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这句,起初是“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如果按照最初这样的语句,未免被后人指责毛病了。又从这些改动中知道,即便是大手笔的作者,也并不以文笔来得快一次定稿,而懒得屡次修改。

  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守颍州。十一月初,与他私交甚笃的挚友刘季孙(即开封府人刘景文,北宋大将刘平之子)自杭州经高邮西赴汴京,顺至颍州拜访苏轼,中途折经滁州,受滁州知州王诏(字景献,北宋大臣王举元之子)请托,向苏轼求书楷书大字《醉翁亭记》。苏轼以“轼于先生(欧阳修)为门下士,不可以辞。”于是在十一月乙巳书写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楷书《醉翁亭记》碑。

  据欧苏研究学者管笛《醉翁亭记研究》(黄山书社19995月第1版)一书记述:苏轼在正式书写大字楷书《醉翁亭记》碑文前,曾有一气呵成的默写草稿(即传世的草书墨宝《醉翁亭记》)。由于是默写时的急就草本,似有不尽达意之感。而在此后正式书写的楷书稿,与草书稿在内文及落款有了几处不同,说明苏轼发现了问题及时作了修改。如原草稿跋文落款为:“元祐六年(1091)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未(即10911223日)眉山苏轼书”。而楷书正式稿为:“元祐六年(1091)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巳(即109212日)眉山苏轼书”。苏轼这么一修改,阐明了草书稿与楷书稿书写的时间(前后相差10天)、先后顺序,增加了求书过程,就把为滁人书写大字楷体碑文的缘由说得更为具体明确并无懈可击。

  中国书画史界公认苏轼草书《醉翁亭记》为真迹无疑。建国后,多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墨宝法帖,为全面研究学习苏东坡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而令人遗憾的是,苏东坡在任颍州太守时的草书《醉翁亭记》墨宝,至今尚未能写进阜阳书画史,也未能被阜阳书法界所认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踪迹|东坡知颍州草书《醉翁亭记》始末         李援朝
【一起读帖】苏轼草书长卷《醉翁亭记》刻石...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明代拓印本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放大版 27张
北宋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