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 道 佛

“三教九流”之“三教”,《辞海》、《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都说“指儒教、道教、佛教”。①这三教的奉行者称为儒家、道家、佛家。

儒教创始人孔子,春秋时期人,在世时间是前551—前479。道教创始人老子,在世时间无可考,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应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略长几岁。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印度人,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上说:“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这三位不同宗教的创始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竟然全是同时代人!

儒、道、佛三教构成了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萧山有个观光景区——东方文化园,就是由儒、道、佛三个区域组成的。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与中国都在世界的东方,儒、道、佛三教代表了东方文化,所以园名东方文化。但是,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两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团体,信奉者之多,没有哪个宗教能够与之相匹。所有信奉佛教的中国人,包括农村众多吃素念佛、至虔至诚的老妪们,都把菩萨看成是至尊,是最最崇敬的偶像,绝对不会视之为舶来品、进口货,尽管他们明明知道释迦牟尼的原籍为印度,唐僧曾经御遣印度取过经。

然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两千年来的传播、发展,它在中国的实际地位显然居于儒、道之上。

不说别处,就说说萧山东方文化园吧。萧山东方文化园由佛教区域、道教区域、儒教区域三大部分组成,该园的设计理念明显侧重于佛教。

佛教区域是主体区域。该区域由旧有的杨岐禅寺扩建而成,宗教建筑群落层层叠叠,挤挤挨挨,包括牌坊、山门、前殿、后殿、下院、钟楼、万佛金塔地宫、玉佛卧像、观音显圣、三江宝塔等等。万佛金塔地宫里面地上铺的是金砖,游客进入须穿塑料鞋套,塔身内外供奉着9999尊金佛像,塔的本身造型也是一尊佛像,故名万佛,真是金碧辉煌,富丽豪华。钟楼内的铜钟重达12.8吨,被誉为江南钟王,再现自古就有的“湘湖八景”之一的“杨岐钟声”,而“杨岐钟声”向与杭州“南屏晚钟”齐名。建于后山山脊的三江宝塔8角9层,高60米,登塔纵目,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秀色尽收眼底。玉佛卧像高2米,长6米,重16吨,用整块缅甸玉雕琢而成,雍容华贵,是国内最大的玉佛卧像。整个佛教区域占地面积很大,僧尼众多,四星级旅游景点,门票价格不菲,而游人及敬香礼佛者络绎不绝,旅游旺季及重要的节假日子,更是熙熙攘攘,极为拥挤,甚至有爆棚的情况。萧山公交公司为这个景点开辟了726路旅游线路,终点站就设在佛教区域大门的正对面;大门旁边的停车场上经常停满挂着各地牌照的旅游大巴和各种自驾车辆。国家有关部门命名这里是“中国佛教文化展示中心”,并授铜牌认证。

道教区域偏在景区的一边,大门是一个名为“紫气洞”的假山洞——此假山不用太湖石垒叠,而用塑料等材料制作,是名副其实的“假山”。“紫气”托义于与老子故事有关的“紫气东来”,大概是为了区别于杭州玉皇山的紫来洞而取名紫气的。但是“紫气洞”三字又小又黯,很不起眼,初来乍到的游人一时不太找得到这个大门。进入假山洞,就是太虚湖,此湖面积不小,达3.5万余平方米。顾太虚之名,可知这里是道教区域。总长度达2728米的彩绘文化艺术长廊纵横于湖面,沿着这条长廊的西边部分,穿过太虚湖,就到了道苑牌坊。进入牌坊,即可看到道路两旁的草坪上有六尊或站或坐或卧的露天道家塑像,倒也栩栩如生。宗教建筑,目前仅有两座。一座三层的圆形露天太极坛,坛面是个大型八卦图,站在八卦图中心太极图案的“鱼眼”上发出音响,会有神奇的回声。这坛堪称道教的标志性建筑。其后是一座圆形尖顶的八卦宫,外观很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只是没有祈年殿高大。到今年春天(我最后一次去是今年春天),八卦宫的内部还堆积着杂物,也没有亮灯,游客无法深入宫的内部,所谓“亦真亦幻的奇特景象”究竟如何,无从想象。远望八卦宫后面山上的绿阴之间,正在建设一座不知叫什么的楼阁,当时尚未落成。

儒教区域没有自己的大门,也要从紫气洞这个大门进入,其位置又偏在道教区域的旁边,占地面积比道教区域还要小。儒园牌坊在道苑牌坊右边,进入牌坊,迎面站立着一尊9.8米高的露天孔子青铜铸像,瞻之顿有肃穆之感。主要建筑也仅两座:杏坛、圣贤阁。杏坛内墙上有两幅讲述孔子周游六国故事的大型浮雕,甚有气派。圣贤阁内有“五圣八儒”共13尊金身塑像。正面的五圣是孔子、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两旁的8尊是历代名儒,上起荀子,下迄康有为。旁边山上有一个很少有人上去的小小的孝心馆,孝,在儒家思想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道教区域有个面积很大的太虚湖,儒教区域的泮水由太虚湖从左边引入,仅细细的一湾;儒园门外有一座很小的圆拱桥,应该是泮水桥了,很不起眼,着实让人费找。儒教区域没有自己的大门,也要从紫气洞进入,从这一点看,让人觉得设计者重道教而轻儒教;我不是什么“儒家”或“儒士”,只是一个爱读儒家书籍的人,亦为此而赧然有愧色,郁郁若有不平。

道教区域(包括太虚湖)和儒教区域加在一起,面积才比佛教区域略为大一点点。道教区域没有一个道士,儒教区域也没有一个“儒士”。这两个区域都无需门票可以随便进入,游人却寥寥无几。三年前我在萧山卫校“发挥余热”时曾在道教区域的太虚湖假日酒店参加过两次会议,其时我去儒、道两个区域转过两圈,一次是在早饭后开会前,仅仅遇见游客2人,一次是在中午休息时间,竟然未遇一位游客。那时候这里最多的“游客”是白鹭,它们静静地栖集在太虚湖两旁山上的松树枝头,有好几百只②,绿阴丛中亮着点点白光,好像是松林中绽放着许多玉兰花,不仅点缀了这里的景色,也使这里显得更加安谧、宁静。——选择这里开会,太理想了。今年3月16日上午,星期一,即我最后一趟来儒、道两个区域那次,杭州气象台报告说这天是杭州今年第一天进入气象学上的春天,久雨初晴,春光明媚,出游的人极多。上午10时左右,佛教区域大门旁边的停车场上已经停了很多挂着外地牌照的各种旅游车辆,公交车还在不断地把近地游客一车车送来,可是儒、道两个区域,在我逗留的一个半小时之内,这么好的天气,也仅仅遇见游客5人!这5人中,有一对还是正在卿卿我我的热恋青年,我暗暗地思忖,这里偏僻幽静,他俩找对了地方。


注:

①将这三教并列在一起,是说儒教也是一种宗教。儒教是否宗教,由于对宗教的概念界定不同,学术界尚有争议。我赞同儒教不是宗教说。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是宗教谁也不会有异议;老子的道家学说到了东汉,经《太平经》的理论,张道陵的改造,也正式成为了宗教,人们都能认同;而儒家学说自孔子创立以来,虽经历代儒家的传授解说,在历史中有所发展,但其始终是一种哲学思想,一家学说,未能成为宗教。

②不是每次来都能见到这么多的白鹭,它们是有季节性的。


佛教的寺庙,全国各地都有,佛教的名山、宝刹都是旅游胜地。解放后我国的佛教也在发展。去年我们在温州洞头见到的中普陀寺虽称扩建,大多殿堂都是新建的。沈家门普陀山上世纪末新塑的金身露天望海观音是当代塑造史上的大手笔,为普陀增添了一景。杭州运河边上今年建造了新的香积寺,建得比原来的更漂亮。中轴线上,不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藏经阁前还有该寺的特色殿堂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殿;两旁有钟楼、鼓楼;门口广场上的一对九层石塔,其中一座乃按旧的复制而成。殿堂内偌大的空间没有一根柱子,屋脊、栏杆等处还包了铜,阳光下金光闪闪——这得多大的投资呀。我们萧山属多庙宇地区,《康熙卅二年萧山县志》辟有“寺庵志”专章,详细记载著名寺庵52座,其中丛林①级的就有7座,大量不著名的小寺小庵尚未载入。我没有查阅当今有关资料,只知我们萧山东片地区,村村都有寺庙,许多地方还以庙名作为地名,如我的老家靖江镇甘露村,靖江、甘露都是庙名,这两座庙如今还在。“文革”时期我们这里许多庙宇遭到破坏,近年来全都得到修缮、扩建,甚至重建,常常耳闻××庙建造了新的大殿,××庙新塑的××菩萨正在开光……新建的殿宇档次都比原来的高,有的还建成了二叠重檐。赚了钱的私企老板,腰包鼓了的农民百姓,不少人乐于为此花钱。各个寺庙都有自己定期或不定期的佛事,佛事日,聚集的善男信女,动辄数十数百人,偶有上千、千余人的,叫“念千人佛”。

与之相比,道教显然逊色许多,但是数量也还不少。从全国来看,道教的宫观主要藏在一些名山及大城市里。林正秋《杭州道教史稿》:“在杭州,以古代道观命名的地名至少有数十处之多,至今存在与还在使用的道教地名还有十多处。”如龙翔桥,这里南宋时有个龙翔宫,开元路,这里从前曾有开元观,佑圣观路这个“观”,无疑是指道观,杭州孔庙碑廊保存着一块佑圣观玄武殿碑即是明证。西湖南边的玉皇山是杭州著名道教景区,玉皇山南麓的八卦田原为宋代的“籍田”,山腰的“七星缸”因杭城多火而铸,“籍田”是史实也吧,“七星缸”是术数也吧,如今都成了山顶那个道观福星观的配套设施;连“七星缸”旁那个天然的溶洞紫来洞也成了道观的附属品,因为“紫来”撷取于“紫气东来”。玉皇山使杭州的道教占尽风光。西湖北边的葛岭也是杭州著名的道教景区,葛岭之名源自晋朝道家人物葛洪,岭嵴的初阳台是葛洪炼丹之处,葛洪著有《抱朴子》,所以葛岭之阳有抱朴道院。葛岭北麓的黄龙洞原来也是道观。城隍山上的东岳庙也是道观。一般的地方虽然道教宫观比较少见,若是仔细寻找还是会有的,我现在所住的义盛镇镇内就有个属于道教的纯阳祖师庙。此庙虽小,名气却大,香火极盛,外地慕名来求纯阳祖师的人很多;看农历正月里的蜡烛,燃点在烛桥上那些小的不计,着地排列着的几十、几百斤重的大蜡烛,正燃点着的、燃点了一截熄灭着的、刚送来尚未燃点的,成百对地矗立在敬烛堂里,每对蜡烛的标签上写着重量和敬献者名字。今年正月初十那天我进去参观了一下,数了数敬烛堂里的大蜡烛,有120多对!当时正熊熊在燃的是4对②;其中有一对“巨无霸”,标签上写着:1088斤③!是远在10公里外的坎山镇上五位女士共敬。庙里的准道士(所以加个“准”字,因此人不戴道冠,不盘头发,不穿道袍,)以觋为业,据说此人能通纯阳祖师神灵,为人择吉避凶瞧病,以祖师口吻说话,非常灵验,生意极为兴隆,每天30个号子,得起个老早才能抽到。

儒教可就惨喽。儒教也有庙宇,孔庙、文庙、夫子庙者即是,为数不多,一般是每个府、县一座。今春游曲阜“三孔”,据导游介绍,连国外的计算在内,目前,全球也才3000多座孔庙。现在最成气候的似乎全国只有两处:山东曲阜、浙江衢州,这两处都有××代孔姓后裔在操办。《钱江晚报》今年4月6日A14版有一则新闻,正题:《孔子后裔孔林祭祖》。副题:《规模史上最大 祭文首次使用白话文》。“规模史上最大”,也仅有来自海内外的孔氏后裔代表300余名。孔子老家曲阜的“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单是孔庙就占地327.5亩,殿、堂、坛、阁466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气势恢弘肃穆。衢州孔庙号称孔氏南宗家庙,想来也很像样——我没去过衢州城里,不得其详。别处的孔庙,除少数大城市外,都是破败不堪,甚至难以找到它的踪影。各地的孔庙,自封建时代起大都充作校舍,而教育经费从来拮据,少事修缮。明代万历卅一年重修萧山文庙,当时的府尹王三才撰写《重修文庙记》,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望而连甍画栋,垩壁丹垣,赫然耀人耳目者,必缁林梵宇也;其颓于风雨,鞠为茂草而环堵萧然不蔽,必吾夫子之宫也。”写得真凄凉,不仅叹息自家文庙的寒碜,也流露对佛家殿宇的艳羡。写到这里,我这爱读儒家书籍的人又一次为之赧颜。在封建时代,读书要拜孔圣,孔庙常须修建;如今,孔庙原址也是大都充当校舍,校舍当然在扩建改建,可是有几处地方的孔庙还像是庙的?萧山的文庙,解放后为湘湖师范校址,(按:去年湘师撤消,电大迁入该址)杭州市属的湘师校舍当然是现代化的,进入校园,根本看不到一星半点庙的影子,明、清两代萧山县志记载的大成殿、先师庙、三元阁、尊经阁、明伦堂、教谕廨、宰牲厅、射圃、泮水桥……全都没有了,仅仅剩下一块元代大德三年(1299)张伯淳撰、赵孟頫书的《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作为县级文物被保存在一个亭子里,亭名“赵碑亭”;从亭名看,显然,此碑作为文物,不是因为它记载了当年重建大成殿一事,而乃留下了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笔迹。去年杭州修缮了孔庙,今年春天和夏天我都去瞻仰了,之前我心里想,杭州孔庙的建筑遗存应该比较多的,到了那里,并没见到多少建筑。在孔庙区域,走进一座叫櫺星门的石牌坊,仅见一座大成门、一座大成殿及两旁几间厢庑。大成殿内仅有孔子、颜回、曾子、孔伋、孟子五圣的彩色塑像,还不如萧山东方文化园,东方文化园儒教景区的圣贤阁内除金身的五圣塑像外,两侧还有八尊金身的历代儒家塑像。大成门外院子里有极不起眼的小小一汪池水及水上一座迷你小桥,此桥宽不足2米,长不足4米,猜想这里应是泮水和泮水桥;杭州孔庙门前原来有几座泮水桥我不知道,我知道萧山孔庙门前原来有三座泮水桥。假如某中学录取的600名新生入学时要到杭州孔庙来举行入泮仪式,并让这些人从狭窄的泮水桥上经过,那情况一定像是排队进地铁站的三叉门一样,欲速而越进不了。杭州文庙的建筑还没有旁边碑林的建筑多,碑林区域有文昌阁、星象馆、石经阁,还有很长的碑廊,让人觉得不像是碑林附属于孔庙,倒像孔庙附属于碑林似的。按理,杭州孔庙原有的厅、堂、阁、廨之类应该多于萧山,而今保留下来的仅仅上面写到的这些。杭州孔庙的建筑,除了扩建街道削去一些,另外全被辟建为碑林了,碑林中这些名贵石碑多数是从别处移置过来的。这样看来,情况与萧山差不多,杭州更重视的也是石碑。(待续)

注:①“丛林”是县志原来的说法。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62页:“丛林就是大寺庙。”

②大蜡烛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为防火灾,不能同时全部燃点,一般地,长时间点着的只有两三对,且点在不同的角落。于是蜡烛越积越多,积得太多了,无法再容纳新来的蜡烛,就把燃点未尽的作为残油卖掉一批。夏季常温下蜡烛也会融化,大部分都得处理掉。

③我们这里有无须明文的规定,蜡烛都短斤缺两,名为一斤的蜡烛,实际只有七八两,一百斤亦然,一千斤亦然。

佛教信仰者是和尚,以及吃素念经虔诚拜佛的善男信女们,道教信仰者是道士,以及打醮拜忏、画符捉鬼、择吉避凶的方士之流。儒教也有信仰者吗?称呼什么?儒士?封建时代可以这样称呼,现在有谁听到过这样的称呼?儒士,在封建时代是那些熟读《四书》《五经》,准备“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即使在封建时期也不会很多。今天,读书的人(包括普通大学与中学)当然多而又多,但读的是现代文化知识,儒家文章仅是语文中很少的几篇。“学而优则仕”者当然也有,大学里有对口的专业,每年还有大量青年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竞考公务员,报载2010年度“国考”,100余万人争夺1.5万个职位。但是,录取标准绝不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读了多少,能背多少。研究儒学的学者当然也有,去年年初“杭图”文澜讲堂曾经举办《论语大义》讲座,10月下旬我还在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听了易中天教授讲诸子百家,讲孔子,今年6月我又在这个频道听了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讲《孟子的智慧》,但我从未听说过讲座、讲坛的主讲者是儒家,只能称之儒学家。近年来某些学校开了一门“国学”课,“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儒学仅其内容的一小部分。现在有好些大学还有了孔子学院,连外国某些著名大学里也有孔子学院①。我认为,即使是孔子学院里的教授、学者,也只能称之为孔学家或儒学家,不会是儒家。我相信,现在的一些孔学家、儒学家,一些在读国学、儒学或孔学的学生,绝不会承认自己是儒家、儒士或儒生,也绝不会有人这样去称呼他们。在政协会议的代表中,从电视里看,佛教有光头袈裟的和尚,道教有瓦帽黑衣的道士,我却没有看见过穿戴着儒装的儒教代表。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当然有,孔学界或儒学界的代表也会有,我想,一定不会有谁说自己是代表儒教的。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好些地方已经中国化了。梁衡说:“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我国寺庙之多,不是多在丛林大刹,而是多在分布于城乡各地的小寺小庙。众多的小寺小庙里面,供奉着的,大多不是如来、观世音、阿弥陀等印度籍菩萨,而是历史上曾对人民有过贡献的人物升格而成的本国菩萨、本土菩萨,除大家熟知的夏禹、包拯、关羽等人的寺庙遍布全国各地以外,更有数量很多很多,多到很难统计的区域性、地方性菩萨。余秋雨说:“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我深有同感。从前,我们萧山钱塘江沿江一带,潮水常常决堤毁田,人民世世代代饱受其苦,宋代水官张夏,治江有功,造福苍生,当地百姓在钱塘江边的长山山麓建庙祭祀他,匾额护堤侯庙,俗称张老相公庙。如今,我们义蓬地区(距离长山20余公里)凡是庙名为张神殿、镇海殿、靖海殿、靖江殿、安澜殿等的许多庙宇,里面的当家菩萨(大殿正中的菩萨),一律都是这位水官张夏,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张老相公。于一方有功,备受崇敬的人升格为菩萨,不仅仅是萧山,很多地方都有。如四川都江堰旁边有个二王庙,“二王”指战国秦昭王时的水官李冰父子,因为建造了都江堰,治水有功,当地人民在此建庙祭祀他俩,余秋雨的《都江堰》主要写此。闽、粤、港、台一带沿海地区妈祖庙很多,我省洞头的中普陀也有妈祖殿,是因为妈祖娘娘有救助海难等功绩而得到人民的祭祀。金华地区胡公庙特多,香火极盛,胡公大帝未升格为菩萨之前是一位清官,备受人民敬仰;杭州老龙井也有他的庙,并有他的坟墓,他在杭州做官时致仕,后来逝世于杭州。这样的庙,这样的菩萨多着呢,杭州西湖、河南汤阴都有岳飞庙,诸暨城外、萧山临浦都有西施庙,上虞百官的曹娥江边有曹娥庙,江苏沭阳县有虞姬庙……

对地方有功而升格为菩萨,一般须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先祠而后庙。如现在杭州柳浪闻莺的钱镠王祠,萧山越王城遗址的勾践祠(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山湘湖畔的德惠祠(宋代邑令杨时,开辟湘湖有功),河南南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湖北秭归的屈原祠,四川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山东蓬莱的戚继光祠,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的李白祠,江西抚州的王安石祠,温州江心屿的文天祥祠……我相信,若干年以后这些祠里的神像有许多会成为菩萨的,因而这些祠以后有许多会成为佛教的寺庙。

插问一句:孔庙算是家祠还是寺庙?答:是家祠,即宗庙。“庙”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有了,《诗经》与《论语》中均有“庙”字,且都不止出现一次。《诗经》如《大雅·绵》:“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论语》中如《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说文》:“庙,尊先祖貌也。”“庙”字古代都作宗庙、祖庙、太庙解释。古代,宗庙、祖庙、太庙是天子、诸侯们祭祀祖先之处。《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民无庙。孔子至少是个士吧,可以有庙。但在后来,由于他的特殊地位,被历代封建帝王捧得太高太高了,高到他在孔庙的牌位上那一长串御赐的头衔让人既费写又费读更费记忆,高到有些地方能够享受皇帝的待遇。不是吗?曲阜大成殿前的柱子上竟盘着龙呢!柱子上盘龙是金銮殿的规格。因为大成殿不是周代造的,是后代所造,柱子上盘龙是僭越。以此看来,皇帝的家祠称太庙,孔子的家祠称孔庙也就不足为奇。当然,若干年后孔子也许会成为菩萨,那时候孔庙也就成为了真正的寺庙。我还是觉得,孔子像现在这样子好,现在这样子比成为菩萨更有意义。

上文所述的菩萨都是中国式的,其他地方肯定也有这样的中国式菩萨。因而,我国的佛教在中国化着,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超过儒教、道教,也是很自然的。

《辞海》等辞书把儒教放在首位,佛教放在末位,将其倒过来,改成佛教、道教、儒教的顺序,我看亦无不可。萧山的东方文化园,把它说成中华文化园,恐怕也会有人赞成。

最后,我有一个想法,“儒教”这一称呼让它成为历史陈迹,一概称为“儒家”如何?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文治方面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但是,董仲舒的“儒术”已经不是正宗的儒学,钱文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时说,它是“儒学和法术,和黄老之术的一种结合,内容很复杂”。宋、明时期的理学与孔孟的儒学也有很大的不同,理学,有人称它道学,讲义理,谈性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更强调三纲五常,适应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当前,社会上对儒家学说的理解也有不少分歧。今天,有关部门整理、出版儒家典籍,举办儒学讲座,开办孔子学院,目的与封建时代不同,不是要依靠它来巩固共和国的统治,是因为儒家思想中确有精髓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和学习,并且,对于统一认识儒家思想也有好处。不过,儒家思想终究是仅仅一家的思想,当然,这是不可或缺的、非常有用的,人人都应学习的。既然是一家的思想,我们就用它原来就有的名称:儒家。       (全文完)

                                                                          2009-12-20

注:①国外的“所谓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见《钱江晚报》2009-12-15-C16版题为《我省高校在美国已建11所孔子学院》一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松涛|乡村民间宗教信仰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吗?
宋代花钱显影三教合流人物形象
“三教庙”与中国人的“信仰”
三教九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