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台山偶遇之四,行走在路上的各种出家人,岁月变迁,心亦繁杂

前言:

这一篇跟前三篇只写一人一事不同,这一篇里共记录了六个人物,每个人品性完全不同,但都有代表性,因此篇幅稍长,约4100字。我与这六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多,而且大多是我主动拒绝的。这篇算是随笔,有感而发,希望读完之后,您也能有所收获。

1、第二次去五台山,遇到一位跟我要电话的小僧人。

在镇上的公共穿梭巴上,我遇到一位非常年轻的穿喇嘛服饰的小僧人,看上去也就十几岁的样子,一看就是那种比较单纯的人,像初次出门的孩子一样掩不住兴奋,毫无顾忌地大声跟我说话。

当时穿梭巴还是中巴,车上很拥挤,实在不适合说话聊天。他主动与我聊天,问我从哪里来,还跟我要电话,并把他的电话和名字写给我。之前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也曾有一位身着喇嘛服的人给我留了电话。我估计,那时候可能他们很流行这样的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吧。

我不忍直接回绝他,低声跟他说了几句,婉拒小僧人索要电话的请求。这算是我在五台山上第一次主动拒绝别人了。

旁白:在他这个年纪,本应该是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现在却穿着僧人的服饰在山间游走,不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早早地就出家了。

那涉世未深的眼神让人不忍拒绝,但是感觉隐隐有一种让人心疼的感觉。他们一起同行的有几个人,数他年纪最小。

其他人都一直默不作声地坐车,或望着窗外,或目光茫然地出神。坐在他旁边的那个稍大些的孩子的脸上全是青春痘的坑痕。除了最小的这个僧人,其他人脸上都很平静,没有他们那个年纪该有的放松和喜悦。)

2、第三次再去五台山时,遇到四个种同类型的年轻僧人。

那年,镇上的穿梭中巴已经换成豪华气派的大巴。游人特别多,各种僧人和僧尼也特别多,单从行走坐立姿态和聚集嬉笑的神情看,有些人已失去庄严相。而前两次去的时候,我只在院子里见过女僧尼,街上没遇到过,这一次则在镇上的穿梭大巴上见到好几批结伴而行的僧尼。

2.1 印象中一次比较有抵触情绪的相遇:通往黛螺顶的石阶上,有一些身着喇嘛服的人。

有时是单独一人,有时是三五结群,就站在通往黛螺顶的台阶两侧。见到有人经过,会伸手摸一下路人的头,可能说是“赐福”之类的意思,然后有人会给他们钱。

有一人正在台阶处和一帮同样装束的人说笑,看见我爬上来,也想伸手来摸我的头,我立即闪开,他又伸手过来,我又立即闪开,双手合十,说自己是女众,不合适。

那僧人很不高兴地说我:诶,你怎么不尊重师傅,我这是在给你赐福。我立即双手合十,连声念四个字,连声说谢谢,说我自己已有师父。

我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对不对,但感觉僧人怎能随便就这样站在路边不管男女都去摸一下人家的头顶呢?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规矩吗?我当时闪开,是不是很失礼呢?

(旁白:我尊重出家人,但不会把每一位出家人认作师父,认师父也是讲缘分的,不同门。师傅可以有很多,但认师父,还是专一的好。

所以我很忌讳路边身着喇嘛服的人伸手就来摸我头顶,这是修行人讲的灌顶吗?否则,随便摸人头顶实在是难接受。感觉连我爸妈都几乎没摸过我的头顶,除了理发师。)

3、第三次我还遇见一位穿僧服的矮个子年轻人。

长得很矮小瘦弱,脸型尖尖的。爬黛螺顶的时候,他认真地三步一拜,一路上,不少人给他钱。第二天我在通往另一处寺院的路上遇见他,仍然是三步一叩首往前走。结果没想到,到了中午的时候,在商业街那里,我又遇到他。相遇频率非常高。

他在那里买鸡腿,卖鸡腿的女人说早就给他预留了,看样子他们很熟,是常客。他拎着两只鸡腿在前面走,眉飞色舞地跟商贩说笑,语气也比较放飞浮动。画面与他这身装扮感觉非常不和谐,也许是我不懂他们的规矩吧。

我知道,即使是真僧人,也是遇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没有说不能吃肉,何况看他长得如此清瘦,确实需要补充蛋白质。但他那嬉笑的样子跟之前严肃的神情反差太大,这让我一时在心理上没反应过来。

4、而另一位登黛螺顶的高个子年轻僧人给我的印象更深。

他是方脸,白净,同样是清瘦型。他比之前那个矮个僧人做得还要认真而专注。反而是那个小个子僧人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经过的游客,更留意哪个游客会给他钱。

我记住高个僧人不是因为他叩拜特别认真,而是因为他的神色过于凝重。那张脸满满的不开怀,眉心锁着,心事凝重得让人感觉他受过什么严重心灵的创伤,仍完全沉浸其中没走出来,一点也不像出家人的状态。

他在一众三步一拜的僧人里,属于最虔诚、最心无旁骛的那一个。因而,一路上给他钱的人更多。但他从来不吭一声,只默默地接过钱,然后继续认真地三步一叩向上走,反而显得是给他钱的人在打扰他的专注。

第二天,我在另一处也见到了他,依然是那种凝重的神情,那种认真专注的劲儿,三步一叩首地往前走。我想,他也许还没办法这么快化解他的心结,也许还需要走较长的路之后,才能慢慢参悟、开窍,然后才能真正抒怀,然后才能让自己的面容变得平静而舒展。

(旁白:这一高一矮两位年轻僧人居然能在两个不同的地方遇见两到三次,出现频率有点高,可见,我要走的路跟他俩要走得还挺像的。而这两个人的状态,都不是我欣赏的类型,我提醒自己要注意避免陷入类似的状态。)

5、当我穿过一片小树林时,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年轻僧人过来跟我打招呼。

不知他是什么时候跟过来的,在后面叫我,让我停一下,说要给我说一些事。

这位灰袍年轻僧人看起来比之前的那几位更顺目,属于眉清目秀型,也有出家人的相,人也舒展平和,目光中透着灵气,但感觉不够自信坚定。

我不想多跟他聊。因为,第三次在山上的感觉真的很不同,而且我急着赶下山的大巴,若迟了,会耽误后面的行程。

我婉拒了。一路上这种主动搭讪的人有点多,我实在是不敢轻信,怕结了不好的缘。

刚转身离开时,灰袍僧人在我身后大声说了一句:你有福气,以后会怎样怎样,你的孩子会怎样怎样。之所以会大声说,是因为我们离得有点远。

我立即转回身,合十,念四个字,谢过,然后快速离开。

他在我身后回应:没关系,随缘。

(旁白:我不想再让人看我的过去或未来了。有些事,如果是注定的,那么说与不说对结果都没有影响。我担心他说出来之后会影响以后的事态发展和我的心态,除非他能彻底帮我改变,否则,宁愿他不说,我也不听。

若真有什么事发生,只要保证自己本心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生活本身不就是出现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想办法一个又一个地把问题解决掉的过程吗?

我愿意平静地迎接每一个问题,然后沉着地应对,去想办法解决它,如果有实在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解决的事,也许那就是必然,我愿意平静地接受它的发生。只是,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自己陷入执念中,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无能,因为,人无完人,尽力后则无憾。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本来就是我们这一生需要品尝的各种滋味,体味人生就是要体味这些滋味。

我不知道那些游走在五台山上各大寺院之间的那身穿暗红色、褐色、土黄色、灰色僧袍的人是否真的都是僧人,也有一些女僧尼。第三次去的时候,在外面路上遇到这些人的感觉跟第一次去时遇到的不大一样,从面部神情和行为举止上看,只有一部分人着装是与身份相符的,但另一部分人的神情则过于轻浮而涣散,行为举止随意,怎么看都不像出家人。

6、第一次去五台山的时候,还遇到了另类修行人--义工。

记得我第一次从黛螺顶下来时,赶上三急。当时,那附近连厕所都是室外露天的,仅一堵矮墙,没有天棚遮挡,非常简陋,好在小时候有去农村小住过,对室外的环境有心理准备,否则真的难以接受那种简陋的状态。心里格外佩服那些住在山里的人,能忍受得住艰苦的环境和条件!

当时给我带路的是一位大姐,大脸盘,说话底气十足,长得也健硕,面色红润,人很精神,看起来像中原一带的人。

我问山下那排房子里都住的是什么人。大姐指指那排房子说:那些都是来专门住山做义工的,白天义务去帮寺院干活,晚上就在这里住,有的一住就是半年。有的是做半天义工,做半天生意,做生意也不是为了赚钱。

我问:那他们图啥?

大姐说:不图啥,就是专门来做义工的。算是另一种修行吧,修福报给自己和家人。

我问:那些人是出家人吗?不用工作养家糊口吗?

大姐:不是出家人,最多算是居士,有的连居士都不算。他们的想法跟你们不一样。在这里做生意也就是维持平日的吃饭。有些经济条件好的,连这种小生意都不做,只专心做义工。有些人家是派代表轮流过来,有些干脆全家就搬过来住。

大姐说,她也是来住山的,已经住了快半年了。

我因为大姐的这番话憧憬了好久,想着将来有时间我也可以搬过来住上半年试试。

可是,在我第三次再去五台山的时候,黛螺顶下道路两边的布局已经发生改变。在前往黛螺顶的必经之地,远远地就开始排满了很多卖土特产和饰品工艺品的摊档,其他基础设施也改善很多,露天厕所肯定是没有了。

(旁白:环境和气氛是比以前繁华热闹,但总感觉有点怪怪的,没有第一次去的时候那种人少、清静、原始的状态感觉好。我已认不出原来走过的路了,也没再见到像以前那位大姐一样的义工。也许,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住山了,他们的信念在,就会坚持下去。只是我无缘相遇。不知现在那里还有没有义工?规范管理之后,他们是怎么住山里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过去住上一段时间,为那“清凉”二字。)

结束语:

在五台山上形形色色的人流中,我明显感受时代的变迁,不只是僧人们有变化,还有游客们也有变化。而我自己的内心在那段将近10年的时间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只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这样一种向往,却懵懵懂懂地摸不着门,以为只有来到这种地方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慢慢地,我发现:地点不重要,形式也不重要,着装不重要,身份也不重要。那身服饰能改变人的外观,却改变不了人的内心。

重要的,还是自己那颗心,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心。心变了,你自己的世界就变了,听起来像鸡汤,但等能做到时,你才会发现是否真实。

外界对你的影响能有多大,取决于你内心能有多坚定。

至此,“五台山偶遇”四篇文章已全部撰写完毕,随心而写,平铺直叙,内容杂乱了些,若是能收获一点点,您也是有缘人。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

下期,我们将换个场景和主题,保持好奇心,探讨已知,探索未知。思想和内心碰撞才能产生真正的火花,愿我们一起开启脑洞、开启心灵之窗。同时,也非常感谢您发表的观点、评论、意见和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们是出家人,听说要杀鬼子,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揭秘:鬼脚七出家第一天是怎么过的?
僧众免费大病医保托底基金
假和尚当街行骗被黄龙寺真僧人识破,最后……
僧人遇到骗子,他是这么做的
抗日战争为何是全民战争:出家人也要杀鬼子(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