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咖说 | 李政涛: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综合改革”

2022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回望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有非常多的教育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新的一年,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有怎样的期待?“第一教育”特约部分教育专家展望未来教育。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将在本文中探寻教育综合改革的“综合逻辑”。

一起来看——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

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是一个奔向“综合改革”的大时代。

继上海之后,深圳、成都和廊坊等12个省市自治区被确立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这标志着“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走向了教育综合改革遍地开花的新时代。

教育综合改革的初心与核心在于“综合”。

如何理解“综合”,把握“综合”,落实“综合”,成为这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原点。与其他类型的改革不同,教育综合改革要遵循和建构的是“综合逻辑”。破解这一逻辑的密码,与四个问题有关。

01

为什么需要教育综合改革?

根本原因和动力与“教育的复杂性”有关。

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决定了只靠某一方面、某一维度、某一类型或某一层次的教育改革,无法达成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综合的方式来解决。

因此,我们既可以说,“无教育,不综合”,没有一种教育改革,是可以通过“非综合”的方式来实现的;也可以说“无综合,不教育”,没有综合性的路径与举措,就难以实现教育自身的目标。

无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还是当下的热点“双减”政策的出台,从政策设计、政策实施到政策评价,都是出于综合,为了综合,在综合之中,并以综合的方式来推进的。

在相当程度上,综合化既是体系化的宗旨与目标,也是其过程与方法。

02

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避免什么?

这与教育综合改革容易陷入的巢穴或误区有关。

01

一是避免以做加法的方式来综合

先是用分解的方式,分别做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方案,加起来就变成了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再分类提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方案,三者叠加相拼之后就化成了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这是一种常见的加法逻辑,似乎“综合”是加出来或拼出来的“综合”,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加法思维、割裂思维。

02

二是避免在综合之后失去了教育的独特本性

综合的实质之一是“跨界”,跨越教育和经济、科技、文化与教育的壁垒,跨越大中小学,以及政府、社区和学校的边界等,通过跨越,实现教育资源及其配置的集聚化、增值化、最大化和最优化。

但跨界的过程,不能变成替代的过程,任何与教育相关的领域、主体和资源,都应该进入并转化为教育的逻辑,在教育的频道上发生同频共振,都不能替代教育的逻辑,违背教育的规律。

古今中外的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都证明了只有依据教育的内在逻辑,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走向成功。

教育改革的过程,是教育与社会相互承担责任的过程,教育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教育贡献,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与此同时,社会不能只要求教育为之做贡献,还需要承担社会自身的教育责任,产生社会的教育功能,但承担不是替代,更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在教育逻辑和规律范畴内的承担。

因此,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学会在跨界中综合,并持守教育的逻辑。

03

三是避免只有综合之事,没有综合之人

所有改革一样,教育综合改革总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事情、事件和事务,依托诸多具体的项目、工程和方案来实现,最终也要通过成事的效率和效益来衡量改革的成效。

但教育毕竟是育人之事,是成己成人之事,不能眼里有了“综合之事”,却忘了“综合之人”,丢失了“育人”这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初心。后者才是衡量教育综合改革成效的根本尺度。

理想的教育综合改革,一定是成事成人的改革,是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来促成事的改革。

03

教育综合改革追求什么?

综合既是一种改革的价值导向,是对“综合性”“综合化”这种理想目标、合理路径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对“综合融通”这种理想思维方式的追寻,它的相对面就是加法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和非此即彼思维等。

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表现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角角落落。

当我们倡导“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实现公平与质量、优质与均衡的融通。

当我们追求“跨学科融合”“五育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普职融合”“政府、学区、学校融合”“区域、学校和学生融合”“学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和社会教育力融合”“改革与评价融合”“课程、教学和教研融合”“学习、教学和教育”等多元融合,以及“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或者“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等的时候,背后的推手和主导者就是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

同样,“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构建终身学习的全民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育人”“打造教育城市”等多种观念的背后,也依然离不开不同主体、不同机构、不同目标和路径之间的“综合融通”,而不仅仅是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04

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如何落实?

教育综合改革之所以艰难,不只是综合逻辑的发现之难和寻找之难,更在于构建之难和落地之难。

归根到底,教育改革的综合逻辑,不是在头脑中预设、推理或想象出来的,更不是已成或现成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构建出来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成且完美无缺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即使有,也不一定适合差异如此之大、问题如此复杂的中国教育。构建的关键,在于要有综合改革的载体或抓手,核心就是“机制”。

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有“综合机制”,其要义是衔接机制或融通机制。机制的精髓是不同主体、不同单位、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衔接”和“发生过程”,前者解决的是“如何联动”,后者探索的是“如何发生”。

例如,理想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一定要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机制或关联机制,目标上如何衔接关联、课程上如何衔接关联、教学和教研上如何衔接关联?家庭、学校和社区如何衔接关联?衔接关联点、衔接关联方式如何确定?衔接关联过程如何设计?需要有哪些必经的、绕不过去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诊断、发现并解决衔接关联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又如,“普职融合”,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联衔接及其发生融合的过程、路径与方式有哪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如何体现类型化和层次化?

还有“普特融合”,现有的特殊教育,在自成体系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与普通教育体系的割裂,即使有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推动,但往往是单向性的,是从特殊教育出发向普通教育的融合。

相对而言,普通教育的融合意识不强,潜意识里认为关注特殊儿童,从事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事情,从而不知不觉会把这一任务推给或转手给特殊教育的学校。

真正的融合教育必然是双向融合,不只是特殊教育里发生的融合,也应该是普通教育发生的融合。既然如此,打破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分治的融合在哪里?又该如何建立?

再如,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通,传统的方式是“合作”,先明确学校之“我”和社区之“你”分别做些什么,再商定“我们”共同做些什么。

这还不是真正的融通,真正的融通,如同杭州采荷二小在建的一所未来学校一样:把社区建在学校里,把学校建在社区里。此时,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不再是“你”是“你”,“我”还是“我”,是“我与你”的合作关系,我与你虽然相互尊重,彼此互助,但始终还是相互旁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我们”的关系。

对如上四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既是破解教育综合改革之实质的钥匙,也是对所有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挑战。

答案不会千篇一律,也不应该模式化,而应在依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各地的文化生态和教育生态,进行创造性的区域转化,形成区域经验和校本经验。

它们汇总融合起来,就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也因此可以成为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贡献”。

#展望2022 往期精彩回顾:

大咖说 | 胡卫:教育,如何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政涛:决定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命运的四个关键问题 | 头条
构建IEP融合教育课程 提高普校融合教育质量
细化举措,落实工作任务,开启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篇章
江苏省教育厅召开2019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过去一年全省基础教育成绩亮眼,特殊教...
什么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6年工作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