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接拿去用!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活动模型

要想充分发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功能,就要使劳动教育的实践从单一的形式走向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实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有机整合。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的重要环节。

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两个部分,横向上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纵向上要注意各个学段间的渐进性,对其贯通设计。

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模糊学科知识内容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边界,加强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连接,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STEAM教育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主题的典型跨学科课程整合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应该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从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出发,设置劳动教育项目与活动途,分析完成项目或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所有知识模块的整合就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跨界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在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其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与素养目标。

第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日常生活劳动;

第二,生产和服务劳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组织开设。

例如,中小学可以使用传统工具、工艺,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实施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更好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结合新业态、新形态,选择现代工农业和服务业项目,提高创新工作能力。

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为实现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需要围绕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创设相应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情境任务,经历劳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劳动技能侧重劳动项目的学习成果,育人目标指向劳动技能的习得以及劳动作品的展示;劳动素养侧重于劳动项目的学习过程,育人目标指向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内化。依据育人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劳动教育项目划分为“感受体验”“技能训练”“探究学习”和“创新创作”等主体项目类型,分别指向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和知识内容,同时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有着不同的要求。

劳动项目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个的子活动,每一个子活动也都仅仅围绕这一项目主题,并指向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活动要源于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且应尽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思维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以避免思维定式。

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劳动教育活动,保证劳动教育活动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思维方式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此外,需要对劳动教育学科本体进行分析,将劳动价值意涵层面的知识融入到现行学科的课程教学当中,实现劳动教育能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路径

将劳动项目、劳动活动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模块,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同知识模块的整合就形成了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

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当前劳动教育活动的单一性,严重阻碍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与素养,要善于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形态、整合劳动教育的资源。

1、创新劳动教育形态

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既可以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还原”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或者是思维方式等“应用”于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之中,为劳动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指导。如果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传统课堂上进行融合,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当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4D打印等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新途径。

从价值意涵的跨界融合来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包含诸多“勤俭尚劳”“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文明”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在此类学科知识教学时,要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还原”于学科教学当中,实现价值意涵层面的融合。

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逼真的学习场景,学生可以基于跟踪定位、交互感应等设备,以自然行为与虚拟学习环境当中的物体进行交互。这些新兴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将历史中“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重现、能够将语文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化,让学生耳、眼、鼻、手、脑并用,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从思维方式的跨界融合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如抽象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学科思维来源于生产劳动,反过来又能指导生产劳动,将这些思维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4D打印技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等理论为指导,与劳动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让学习者的想象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实践得到更好的培养及鼓励,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态:首先是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其次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创意方案;最后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劳动技能与素养也得到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需求。

2、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劳动教育课程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保障。劳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以及实践场地两部分,要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一方面要整合劳动教育的数字资源,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拓宽实践场地,以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匮乏和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的问题。

网络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催生了在线开放课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数字教学资源。此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真实的劳动教育实践情境,以支持因活动经费昂贵而无法开展的一些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

例如,上海一小学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设了“智慧厨房”,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够在智慧厨房里学习烹饪并上传作品,与教师、家长进行互动交流。

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将劳动教育的场所由传统的课堂环境拓展到校外学习环境、由线下拓展到线上、由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整合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解决了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等问题。

劳动教育活动模型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有效解决了当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缺乏专用师资和场地、课程构建不合理等问题。依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匹配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同一学段内,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灵活选择知识模块进行学习。

劳动教育活动模型

ADDIE模型将教学活动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这几部分,结合上文构建的课程体系,本文将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评价设计这四个部分对劳动学习活动模型进行建构。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都旨向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及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

前端分析是劳动学习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

劳动活动的设计是劳动学习的有效载体;

学习环境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创设劳动教育情境,为劳动学习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习评价设计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等环节,为劳动学习活动提供了优化策略。

1、前端分析提供全面部署

前端分析由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和知识模块分析三个部分组成。前端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选择适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知识模块进行展开学习。

劳动教育是以实现本体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为总体目标,是宏观层次的,劳动活动、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宏观层次的目标需要将其细化,才能得以实现。学习目标分析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子目标,以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思维和劳动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载体。

不同子目标对应着不同的知识模块,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与最终目的,为精准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全面部署;学习者分析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认知水平等特征进行分析,是从相应学段的劳动课程中选择知识模块的前提条件,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目标能力导向下的知识模块的学习顺序也会有所不同;知识模块分析是在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知识模块进行展开学习,不同学习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点和劳动活动组成,通过学习模块的分析,为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2、活动设计提供核心载体

劳动教育活动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需要一系列的劳动活动或任务来承载,设计时需要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劳动活动的设计是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知识模块对应的项目类型,选择不同的劳动活动形式,设计劳动教育子任务,以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

“感受体验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往往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主要目的是促使学习者达成劳动价值观的认同,常见的有实地参观劳动成果、体验“劳动创造文明”等活动形式,该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写作任务进行“输出”,通过参观感受、写作、展示、交流等子任务,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劳动精神与价值;

“创新创作型”的劳动教育项目通常将科技融入劳动,形成创新的劳动作品,常见的有基于3D打印的劳动活动形式,通过设计、3D建模、3D打印等子任务,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融入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训练型”的劳动教育项目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来习得技能,如植物种植的劳动活动,通过翻地、除草、播种、育苗、施肥、采摘等子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种植的相关技能;

“探究学习型”的劳动教育项目不仅强调劳动技能习得,还渗透思维培养,如探究植物生长与浇水量的关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科学实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等子任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环境提供物质保障

学习环境是劳动教育落实目标、开展活动、精准评价等环节提供了基础保障。

学习环境设计环节利用新兴技术创设劳动学习情境,为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提供支持: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再现“劳动教育创造文明”的场景,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促使达成价值认同;

创客空间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开源硬件、3D打印机等设备,为3D打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物联网技术为农场铺设自动灌溉的水管网,在大棚内安装温度、湿度、风速、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借助这些技术装备远程实时获得环境数据和植物生长的信息,为劳动种植活动提供了真实的、智能化的学习情境;

4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墙面缝隙,改变空气中的湿度、氧气浓度等,以转换室内的空气质量,在该环境中开展的智能打印活动,能根据学生的浇水量、浇水时间间隔的不同而生长或枯萎,为学生的劳动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

跨界融合语境下的劳动教育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环境,而是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正式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结合的整合学习环境。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线上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当中也有优秀教师指导,把卧室、客厅和厨房变成了劳动教育课堂,把经历和生活变成了劳动教育课程,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供支持。

不论哪种活动形式,都要依据学习者实际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通过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大数据,为师生提供及时反馈与智能引导。

4、评价设计提供优化策略

评价设计是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等全面评价,涉及劳动成果评价和劳动过程评价两个部分,综合评价结果为劳动教育优化提供了依据。

劳动成果评价是对学生上传的作品,依据新颖程度、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判,以判断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感知技术感知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通过学生与同学、老师以及学习环境的交互情况,对学生团队协作等能力、劳动精神进行评价。通过劳动成果、劳动行为的交流共享,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为个性化劳动学习模块的选择、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形成。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从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注重新兴技术的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社会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本文提出了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实际需求探索出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学习活动的模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依据。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将劳动学习活动模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验证模型的实际效果。

来源丨《中国电化教育》,原文有删减。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学习者知识状态的个性化资源推荐”(项目编号:2412020QD010)研究成果。

作者丨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庞敬文,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钟绍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模块一、模块二答案
投稿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跨学科活动设计
小学一至六年级劳动教学计划
Moodle学习平台
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职业体验”: 内涵、价值与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